王健林到底是如何跌落神坛,从中国首富混到现在1.86亿现金都掏不出来呢?要知道曾经不可一世的他直言1个亿是小目标,还跟马云对赌十年之后是谁的天下?可是这才过去几年,王健林不仅自己瘦得皮包骨,而且万达也是负债累累。
最新消息,王健林被限制高消费,在不久之前他才刚刚被强制执行1.86亿。最新数据显示,整个万达被执行金额超过52亿。截止到去年9月,大连万达集团短期债务超400亿,可以说是压力山大。
从2017年开始,王健林就开启了卖卖卖的生涯,先是把所有的文旅项目卖给了孙宏斌的融创,又把77个万达酒店卖给了张力的富力。之后海外资产也基本让他清空了,AMC院线卖,芝加哥的地标公寓卖,澳大利亚的院线卖,反正就是一个字,赶紧回笼资金。
很多人都认为王健林最大的错误就是2016年的三次上市对赌,最终才拖垮了万达集团。可是这只是表面原因。好像一个癌症病人去接受化疗,最终因为各种副作用,导致身体越来越虚弱,最终不幸去世一样。化疗只是表面原因,他为什么会得了癌症才是根本原因。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万达患病的呢?根本原因就是王健林早年的无序扩张。王健林有一句名言,叫做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
那个时代下海经商的人,基本上都是靠着空手套白狼赚到第一桶金的。比如说许家印只有20万就敢到广州贷款500万去开发金碧花园,再靠着卖楼花套现到了8000万。
在那个遍地是机会的90年代,这样做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当时社会制度不完善,又遇上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只要跑得够快,企业就可以掩盖非常多的问题。许家印、杨国强、王健林这些地产大佬,无一不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王健林也是典型有一块钱,就敢做两块钱生意的人。我们都知道,王健林核心生意是商业地产,说白了就是盖商场然后出租给各个品牌,然后收取租金。这是一个典型的资金密集型的生意。
在国际上,一般来说,盖一个商场的回本周期都需要超过20年,在中国甚至需要30年。租金回报率一般来说都是低于同期银行贷款的。
我给大家算一个数,比如说你买了一间铺子200万,贷款150万,年利率是5%,那你每年需要支付7.5万的利息,可是铺子一年的租金收入却只有5万。因此如果你以贷养铺是不可能高速扩张的。
香港地产大佬一般都是靠着自有资金来盖商场,因此扩张非常慢。香港商业地产大佬恒隆来内地20多年,也就盖了10个商场左右。王健林却用20多年的时间就盖了500多个万达广场。
那王健林到底是如何做到如此快的速度呢?难道他王健林就有三头六臂,或者他天生比其他地产大佬聪明?
错了!不是他比较聪明,而是他对债务缺乏敬畏之心。一般而言,你怎么发家的,最后就会怎么失败。内地地产大佬都是在90年代靠着杠杆起家,因此在他们的字典里面成功就是杠杆杠杆再杠杆。只要能借到钱,那就没有做不起来的生意。
可是我们上面说了,靠着商场的租金收入,你是覆盖不了银行的利息成本的。不过这难不倒王健林。因为生意只要够大,你就可以借来无数的东风。比如说供应商、建筑商的钱,你都是可以挪用的。
比如说你盖一个商场,我买地是5亿,盖商场也是5亿,那我最后的成本应该是10亿。可是在实际操作中,你可能连1亿都不需要有就可以启动了。你只需要有几千万,然后用这几千万作为担保,找一些民间借贷公司借到5个亿,然后用来买地。
买到地之后再迅速把地皮抵押给银行,拿到5个亿的贷款,把之前的高息欠款还上。这样你就用几千万撬动了5亿的资产。有了地之后,你就可以找建筑公司来盖商场,一般来说这么大项目都有很多公司抢着做,然后你就可以跟他们谈账期,把他们拉下水。工程一开动,靠着大招牌,也不怕没有材料供应商。如果再有一个什么首富,首善的名头,让大家觉得你实力强劲,那大把公司都愿意叠资给你做项目了。于是你用几千万就撬动了10亿的生意。
开业之后,你就可以用租金来慢慢还银行的利息跟供应商的垫资了。这个时候大家都被你拉下水了,反而都把你捧在手心,怕把你公司倒闭了,他们的钱也就没了。
可是聪明的人,还想到了一个更好的办法。为了可以让生意发展得更快,你还给当地化了一个大饼,说盖了商场的地方以后就是新的市中心,会引入豪华酒店、世界500强企业等等,周围的房价升值空间巨大。消息放出去之后,你又配套盖了住宅、公寓、写字楼等物业用来出售。这些物业全部都可以采用预售的方式。
预售你的资金回笼更快了。项目招牌才刚刚立起来,你靠着预售物业就已经回笼了整个项目的成本。可是你并没有把钱用来还给银行跟供应商,而是投资到下一个项目去。当你投资的项目越来越多,你手里的资金滚得就越来快。
于是你的内心开始膨胀,认为1个亿就是小目标,击败马云都不再话下。这个时候你的眼光已经不止再国内了。聪明的你发现,当你生意做大之后,银行都在求着你去借钱,而且利息给得非常便宜。你想不借白不借,借了不白借,因为国内开始内卷了,资产收益率疯狂下降,所以你把眼光放到国外去,只要买来的企业赚到的钱能覆盖利息,维持住资金链,那生意就可以不断扩张下去。
可是你没有想到,你的成功并不是个人努力跟智慧的结果,不过是时代的运气。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城镇化飞速发展,房价、租金都在不断上涨,同时各地政府都在发展新区,所以你跟你的公司被捧为座上宾。
可是一旦城镇化结束,人口开始下降,房价开始下跌,商场出租率也会随着下降,租金也不断下跌,那你手里最后高价买下的地皮,还有空荡荡的商场就会成为烫手山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