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江宁知府,作者:印闲生,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有位半道出家的作词人叫蒋开儒。
蒋开儒1935年生于广西兴安县,父亲是黄埔军校四期学员,姐夫是国民党空军飞行员、官至师长。
1949年日月换新天之际,他并未随姐姐姐夫去台湾,而是选择留在广西。
五十年代,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当地部队担任体育主任的蒋开儒被调到黑龙江萨尔图放养奶牛,后调至牡丹江市穆棱县工作,一干二十多年。
改革开放政策实行后,蒋开儒在香港的表妹于1979年2月邀请他赴港探亲,与在台湾的姐姐和在美国的姑妈见面。
蒋开儒遂向组织递交了赴港探亲申请报告,最初并未抱太大希望,怎料申请很快获得批准。
1979年4月,蒋开儒南下香港。
期间他路过深圳,据其回忆,那时的深圳就是一片水田,满眼皆是低矮平房,是“踩着田埂去的海关”。
1979年的深圳
探亲结束后,蒋开儒继续回到穆棱县里工作,历任县文化馆馆长、县文化局副局长、县文联主席、县政协副主席,他创作的《喊一声北大荒》还曾于1988年在全国首届歌词大赛中获二等奖。
1992年初春,57岁的蒋开儒从穆棱县政协副主席的岗位上提前退休。
一日,他偶然间看到一篇题为《东方风来满眼春》的长篇通讯,里面提到“这座城市有纵横交错的宽阔马路、有创下‘三天一层楼’纪录的国贸大厦、有成片的大楼高耸入云”,于是不禁回想起十三年前自己赴港路过深圳时的场景。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蒋开儒萌生了南下闯一闯的想法。
1992年5月初,带着一家人好不容易凑齐的2000块钱,蒋开儒坐了70多个小时的硬皮火车抵达深圳。
下车站的位置与十三年前完全相同,可急于寻找回忆的蒋开儒却发现,一切与记忆有关的痕迹都消失了——“有那么几秒钟,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又到了香港。”
九十年代初建设中的深圳。
1990年10月8日,中国内地第一家麦当劳餐厅在深圳市罗湖区东门商业步行街开业,这家店是由麦当劳总部直接投资3000万港币开设的,最初几年只收港币
简单安顿后,蒋开儒前往深圳当地的蓝天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应聘创作员。
昔日的县政协副主席,如今成了深圳一家公司里的临时工,连住房都是几个人合租的。
不过蒋开儒干得很有劲,他先后给《深圳商报》和《深圳特区报》投稿,均获发表,期间还有一篇题为《市场·文化·主旋律》的杂文被《人民日报》录用。
第一个月发工资时,会计给了他一摞钱,全是10块10块一张的,蒋开儒伸出两手去接时都有些颤抖——差不多是他原单位工资的十倍。
1998年,蒋开儒夫妇将户口迁往深圳。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40周年庆祝大会上,蒋开儒连续被评为“杰出创新人物”,俨然是在退休后开启了人生第二春。
蒋开儒后来回忆,他一到深圳就有“圈”的感觉:“我进关的时候深圳是用铁丝网圈的,圈外还是计划经济,而圈内可以搞市场经济”。
除此之外,他也被深圳人的阔气所震惊:“我在银行碰到有人10万、20万地取钱,那么多钱拿个黑色塑料袋就提走了。”
经历完一番洗礼后,蒋开儒决定为特区写一首歌。
艺术来源于生活,他把自己看到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等都写入了歌词里。
1992年12月,蒋开儒把这首《春天的故事》寄给了《深圳特区报》。
半个多月后,歌词正式见报——编辑同志很喜欢这段歌词,刊登时专门做了套红,镶了花边,十分突出……
1979年,一支外国考察团到深圳当地一所小学校交流。谁又能想到,照片中的孩子们即将经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暴富机遇
深圳深南大道,1985年
不知大家有没有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就可以“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呢?
深圳毗邻香港的地理事实1979年前后没有什么不同,至于说城市的建设者和管理者,虽说改革开放后我们引进了一部分外资和国外先进经验,但主要还是靠中国人。
归根结底,就是那个“圈”的问题。
在“圈”里面,高层给予了最大程度的政策支持(本质上属于放松管制)与宽容,而在“圈”外面,并不是人们没有想法、没有能力,而是“想说话不敢张嘴,想走路不敢抬腿”。
六七十年代中国一样有“马云”“马化腾”,但那时他们很可能像蒋开儒一样在某个公社里耕种养牛。
九十年代之前北京、上海的土地/房产一样很值钱,一样是天量的财富,但因为不能交易、不能抵押等种种原因,价值并没有被释放出来,甚至普通人根本就不能拥有此类财富。
正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先有了“市场+法制”的肥沃土壤,才能收获累累果实。
九十年代的上海新天地。
雄关漫道真如铁。
展望未来,其实我们还有海量的财富等待释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江宁知府,作者:印闲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