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2024年,我国数字产业业务收入达35万亿元,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贡献了近一半收入。9月4日,工信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印发《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2026年稳增长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强调要培育壮大新兴增长点,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提升高端供给能力,优化重点领域产业布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同时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嵌入全球电子信息制造业分工体系,促进国内外市场畅通经济循环,深挖需求潜力。
政策背景
电子信息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涵盖了电子元器件、电子材料、电子设备、通信设备、计算机设备、消费电子等多个领域,规模总量大、产业链条长、涉及领域广,是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是稳定工业经济增长、维护国家政治经济安全的关键领域。
今年1-7月,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同一口径)生产稳步增长。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9%,增速分别比同期工业、高技术制造业高4.6个和1.4个百分点。而2024年全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增速分别比同期工业、高技术制造业高6个和2.9个百分点。
但我国该行业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集成电路、高端芯片、操作系统、人工智能算法框架等关键领域,仍面临关键核心技术被国外“卡脖子”的困境,最典型的是3纳米甚至更小制程的芯片量产技术与设备落后;桌面操作系统和移动操作系统市场主要被国外企业垄断,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在市场份额、应用生态等方面存在不足;电子信息产品零部件多、供应链长且复杂,供应链协同和产业链整合方面仍存梗阻,亟需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大脑,强化全方位、全链条、多主体赋能服务体系;部分企业由于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和详细的实施路线图,转型困难;产品更新快、生产线升级换代快,企业面临的压力大,“内卷”现象严重;美国及其盟国在高技术领域对中国的制约可能常态化,IT出口管制日益严峻,出口管制名单越来越长,对科技创新造成系统性压力,等等。
政策梗概
9月4日,工信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印发《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2026年稳增长行动方案》。
《行动方案》提出,提出2025年至2026年的主要预期目标,即规模以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平均增速在7%左右,加上锂电池、光伏及元器件制造等相关领域后电子信息制造业年均营收增速达到5%以上。
到2026年,预期实现营收规模和出口比例在41个工业大类中保持首位,5个省份的电子信息制造业营收过万亿元,服务器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75英寸及以上彩色电视机国内市场渗透率超过40%,个人计算机、手机向智能化、高端化迈进。
围绕上述目标,《行动方案》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深化构建高质量供给体系;促进国内外市场畅通经济循环,深挖需求潜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三方面细化16项具体举措。
例如,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行动方案》提出加力推进电子信息制造业大规模设备更新、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充分发挥重大项目撬动牵引作用,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发挥好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产业基金引导作用,国家产融合作平台助企融资纽带作用,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指导耐心智慧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等。
政策亮点
1.鼓励各地推动人工智能终端创新应用
推动5G/6G关键器件、芯片、模块等技术攻关,加强CPU、高性能人工智能服务器、软硬件协同等攻关力度。提升协同攻关效率,支持人工智能、先进存储、三维异构集成芯片、全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方向基础研究。
2.坚定不移推动“国货国用”
持续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加大对产业链关键企业的政策支持,提高企业根植性,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通过集成应用牵引,提高系统整体能力,提升元器件、零部件等产品可靠性、安全性。强化计算等领域芯片、零部件、整机系统等研发应用和配套适配。
3.开展人工智能芯片与大模型适应性测试
加力推进电子信息制造业大规模设备更新、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充分发挥重大项目撬动牵引作用,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编制完善产业链图谱,有序推动先进计算、新型显示、服务器、通信设备、智能硬件等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布局。
4.破除光伏、锂电池等新能源产业“内卷式”竞争,依法治理低价竞争
在破除“内卷式”竞争中实现光伏等领域高质量发展,依法治理光伏等产品低价竞争。引导地方有序布局光伏、锂电池产业,指导地方梳理产能情况。实施光伏组件、锂电池产品质量管理,深入落实《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等文件,强化与投资、金融、安全等政策联动,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加快研究以强制性国家标准为基础的储能电池产品安全推荐目录。支持协会商会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加强重点行业监测预警和风险提示,有序调整产业规模。
政策机遇
1.促进行业进步
政策支持将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业在关键核心技术上的突破,如集成电路、高端芯片、人工智能算法框架等,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电子信息制造业将开发更多智能化、高端化的产品,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进一步拓展市场。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下,信息通信、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加速融合,相互渗透,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为生产、生活带来颠覆性的变革。
比如,消费电子主要面向彩电、个人计算机、手机、虚拟现实、智能可穿戴设备、智慧家庭等细分领域,培育推广自动化装配组装、AOI质检、基于渲染技术的沉浸式体验、精准主动客服、用户体验优化等解决方案。
能源电子是面向光伏、锂电池、新型储能等细分领域,培育推广智能工艺分析、冷却循环系统监控、快速精准温控、高精度到位检测、电机状态预测性维护、智能仓储物流、智能光储一体化系统、智能组串式储能系统、电池产品全链条质量追溯、电池管理系统、售后服务追溯等解决方案。
行业电子是面向智能安防、工控系统、汽车电子、海洋电子、航空电子、医疗电子等细分行业,培育推广模块化开发模式管理、数字化转型模型图谱绘制、行业数字化服务商能力评价、多元异构数据安全评估技术、集成制造计划体系、行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等解决方案。
2.助力地方发展
地方政府可依据政策支持,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如建设产业园区和创新中心,吸引相关产业链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政策推动区域间的协同合作,如深国际在湛江的投资项目,不仅带来资金和技术,还促进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协同发展。
3.创造投资机遇
政策要求发挥好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产业基金引导作用,国家产融合作平台助企融资纽带作用,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指导耐心智慧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鼓励企业合理兼并重组、转型升级等,促进“募投管退”良性循环。
政策带来的市场增长预期将吸引更多的投资进入电子信息制造业,包括风险投资、产业基金等,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投资也将更多地流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项目,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