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美元地位越来越弱?全球结算占比不足50%,人民币强势抢夺市场
创始人
2025-09-30 02:07:41
0

最近常听到朋友讨论两件事:一是香港部分券商在清查华人账户,非海外永居身份的账户可能面临调整,二是做外贸的从业者发现,贸易盈余不再需要强制结汇。

网上不少声音将这两件事解读为“中国要对美元动手”“金融大摊牌”,听得人心里发紧。

其实这些金融领域的调整,远没有那么剑拔弩张,更像是经济发展到特定阶段的自然选择,今天咱们就从现象到本质,把这里面的逻辑捋清楚。

两个热门现象

先拆解大家最关心的这两件事,会发现它们背后都是务实的逻辑,和“对抗性动作”沾不上边。

先说香港的账户清查,不少人担心这是“限制华人海外投资”,实际并非如此。

当下全球都在加强跨境资本监管,比如欧盟的反洗钱指令、美国的FATCA法案,核心都是筛选掉“异常账户”,比如用于洗钱、逃税,或是短期快进快出的投机性账户。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必然要和全球监管节奏对齐,清查账户本质是区分“真实投资者”与“违规操作者”。

对真正有海外配置需求的投资者而言,规范的市场环境反而能降低潜在风险,避免少数人的违规操作破坏整体投资生态,从长远看更利于市场稳定。

再看外贸取消强制结汇,不少人觉得这是“近期新政策”,其实这一调整早有铺垫:早年间中国外汇储备有限,确实需要通过集中企业外汇积累“家底”,保障进口能源、核心技术等刚需物资采购。

但从2008年修订《外汇管理条例》开始,就已明确企业和个人可按规定保留外汇,2012年更是正式取消强制结售汇制度,彻底将结算选择权交还给市场。

如今大家感受到的“不强制结汇”,其实是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企业若收到的美元便于后续海外采购,就留存美元,若觉得人民币结算能规避汇率波动、节省兑换成本,就换成人民币。

这不是“拒绝美元”,而是“不再依赖美元”,让企业根据自身需求自主管理货币风险,是政策延续性的体现,而非突然的“动作”。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现在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中,人民币结算的比例正在稳步提升。

比如广西从事水果贸易的企业与越南合作时,直接采用人民币付款,不用再经过“人民币换美元、美元换越南盾”的中转环节,既省了两次兑换的手续费,又避免了中间汇率波动带来的损失。

货币到底靠啥“值钱”?

聊完表面现象,得深入一个核心问题:货币的“价值锚点”到底是什么?

网上有人说美元锚定黄金,有人说锚定石油,其实都搞反了,无论黄金、石油还是日常商品,货币能兑换到的“实实在在的产能”,才是它真正的靠山。

举个历史例子就能明白:几百年前地理大发现后,西班牙从美洲掠夺了大量金银,货币总量激增,结果却引发国内严重通胀,物价飞涨。

原因很简单:西班牙只有“货币增量”,没有“产能增量”,衣服、粮食、工具的产量没跟上,货币再多,能买到的物资还是那么少,自然会贬值。

再极端一点说,人在沙漠中濒临渴死时,若有人用一瓶水换十块黄金,大概率会同意,不是黄金不值钱,而是“能解渴的产能”比黄金更具实际价值,这正是货币本质的体现。

美元当初能成为世界货币,也不是靠“霸权”二字,而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美国的产能优势极其突出,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60%以上。

全球都需要美国生产的汽车、机床、电子产品,所以大家愿意接受美元结算,因为拿着美元就能买到急需的物资。

后来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核心原因也是西欧日本的产能崛起:德国能造出优质汽车,日本能生产精密家电,各国不再依赖美国采购物资,自然没必要再和美元强绑定。

现在常提的“石油美元”,背后同样离不开产能支撑,当初美国与沙特约定用美元结算石油,前提不仅是提供安全保障,关键的是美国能生产沙特需要的武器、基础设施设备,本质是“用产能换石油结算权”。

如今俄罗斯石油能用人民币结算,逻辑也一样:中国能为俄罗斯提供汽车、手机、工业机械等实用物资,俄罗斯拿着人民币能买到需要的商品,自然愿意接受人民币结算。

即便此前中澳关系紧张,澳大利亚铁矿贸易仍采用人民币,核心也是澳大利亚需要中国的制造业产品,人民币对它有实际使用价值。

反过来看美国当下的困境:制造业空心化,不是说美国没有制造业,而是中低端制造业大量外迁,国内经济更多依赖金融、娱乐、法律服务等服务业。

但服务业解决不了民生刚需,口罩、家具、日常用品等仍需大量进口,疫情期间,美国通过印钞大量采购海外商品,导致美元总量激增,但对应的产能却没跟上,通胀自然随之而来。

这并非“谁要主动打垮美元”,而是美元自身的“产能支撑”出现松动,符合经济规律的自然结果。

最后聊聊大家最关心的两个问题:人民币未来会升值吗?普通人该如何应对?

人民币的趋势和普通人的选择

先看人民币的趋势,从长期来看,人民币升值是不可逆的,但必然是“渐进式”的,不会出现大幅跳涨。

之所以不可逆,核心还是中国的产能优势,目前中国制造业规模已超过美国、日本、德国的总和,小到日常消费品,大到高铁、核电等高端装备,能生产的物资种类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

正如之前所说,货币的价值锚点是产能,人民币能兑换的实用物资越多,自然具备升值基础。

而选择“渐进式升值”,是为了保护出口企业,大量出口企业依赖低价优势,若人民币短期内大幅升值,企业成本会急剧上升,可能面临生存压力。

这种节奏控制,是给企业留足调整时间,推动其从“拼低价”转向“拼质量、拼品牌”,实现更可持续的发展。

再看购买力差异与货币结算格局,有个很直观的“巨无霸指数”:2025年5月数据显示,中国巨无霸汉堡售价24元,美国售价5.75美元,按此计算人民币实际购买力被低估约41.8%,这也是当前中国仍保留一定资本管制的原因之一。

若贸然放开,大量热钱可能涌入炒作资产,待撤离时引发波动,当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教训。

而从全球结算格局看,当前美元仍占主导,据2025年3月数据,美元在全球贸易结算中占比49.08%,人民币占比约4.7%(2024年12月数据)。

人民币虽规模尚小,但增速稳健,比如在与东盟、俄罗斯等经济体的贸易中,人民币结算占比已超过15%,属于“稳步拓展”而非“全面替代”。

对普通人来说,更该警惕“跟风换美元、炒美股”的冲动,很多人觉得“美元是世界货币,更安全”,却忽略了汇率风险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日本就是例子:不少日本人拿着升值的日元投资美股,结果日元持续升值,股市收益被汇率损失完全抵消,最终白忙一场。

与其盯着“金融摊牌”这类极端言论,不如关注身边的机会,中国的制造业升级、消费升级等领域,都蕴藏着更贴近普通人的发展机遇,比盲目追逐海外资产更实在。

结语

其实总结下来,无论是香港账户清查、外贸结汇优化,还是人民币结算范围的扩大,都不是“针对某一货币的对抗动作”,而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金融的本质是“服务实体经济”,而非“零和博弈”,对普通人而言,看懂“产能决定货币价值”这个核心逻辑,比听信任何极端言论都重要。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