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营销编辑单干的一年
创始人
2025-09-29 10:25:48
0

“谁在工作里都会有崩溃的时候。这确实是起点。”工作第七年,营销编辑晓雯决定辞职单干。


在这个故事的开始,“崩溃”的那部分源于营销编辑们可能普遍都会面临的一些困境,而选择自己做是长时间的困境和不停地尝试之后得出的结论。


晓雯离职时的身份是一个营销编辑,合作各类营销工作会是她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工作的重点。在营销方法不停失效、书的营销预算一再压缩的当下,“营销编辑单干”是一个不算明智的选择,这意味着有很大的风险得不到足够的收入。


从过去一年的实践来看,单做营销,的确是收入不够,晓雯同时也做了很多其他工作来养活自己这个没有投资人的“工作室”。给需要文化内容加持的品牌做营销,给互联网公司做文化类活动策划运营,尝试音视频的创作和宣发工作……在出版业学会的技能也用在了不同的领域,用来维持生活所需和原创策划的前期投入。在找到办法解决生存问题之后,各种工作交织在一起,反而比只在一个行业中工作多了些新的视角。同时,熟悉的营销工作也有了长期合作伙伴。


辞职半年时,她经历了第一次动摇,面对不熟悉的选题,怀疑“到底自己行不行,能不能做到”,也会感到孤独。但不停地找让自己持续下去的办法,找到伙伴,找到想做的选题,都会让她“活过来了,有了从头再来的劲儿”。


不想再在一个轮子里痛苦地转下去了


辞职前晓雯一直在想,现在的工作自己能持续做很多年吗?当时她给自己的回答是,按照现有的工作模式,可能很难一直做下去。


作为营销编辑,和同行朋友聊天会发现大家的困境是相似的。营销要做大量的工作,压力大、重复性高,却很难有价值感。如果工作的灵活度和自由度更高一些,自己接手的每一个选题都可以相对精耕细作,用擅长的方式把它做透,能做好每一次沟通,进行更有“人味儿”的对话,那么这份工作或许也能让人觉得乐在其中,可以一直干下去。但现实情况却是,工作量太大,营销几乎不可避免地会陷入很忙且结果难以控制、效果难以衡量的状态里。观察朋友们的状态,晓雯感觉大家这几年普遍都做得很疲惫,不管是表达欲还是工作的动力,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磨损。


《春晖》内页


“这个问题不是营销岗位本身带来的,跟某个公司好不好也没有太大关系,而是现在的整体环境导致的,其他岗位可能也有类似的问题。”对晓雯来说,如果要让自己享受工作,能在这个行业继续再干很多年,单干——这种能完全发挥自己所长、实践自己对工作的思考的方式可能是更合适的。


为自己工作,自己做内容品牌,这个念头很多年前就在晓雯的脑海里酝酿了。这些年,她在工作中总是在做新的尝试,想把出版链条的每一环都弄明白,几乎是一次又一次从头学起。在经历了不同规模和逻辑的内容公司后,她明白了,面对如今这个动荡与急速变化的社会,或许如何做书、做内容也不再会有那个对的答案,“每一步路都需要自己扎实地走出来”。


在中国国家地理·图书工作时,晓雯尝试了很多不同的营销方法。营销不仅可以卖书,还能针对内容的特性,去拓展更多商业上的可能,广告、品牌合作等模式都会是未来创作者经济的组成部分。关于怎么把书卖好这件事,她觉得营销的重要性肯定会与日俱增,“因为营销要负责把这本书一次次讲给所有的渠道和读者,不被讲述的书就不会被看到”。


这两年,业内无不为怎么把书卖好这件事发愁,也都在积极地尝试找寻新的出路。


《春晖》内页


有一次,漫编室的主编铁雄找晓雯聊天,关于她手头马上要上市的一本原创漫画新书怎么营销,想听听晓雯的看法。当时晓雯已经决定自己单干,她把这件事告诉了铁雄,也说了自己对这本书的营销思路。两位一拍即合,决定以项目制的方式来尝试合作一下。


“我觉得营销确实是一件我做起来很擅长也相对能做得好的事。合作方也都很想试试新的可能,营销工作是一个一直在更新、多一份力不会有坏处的工作。”


年初,晓雯去重庆找业内著名的“一人工作室”——重光relire的品牌创始人任绪军学习,向他请教一个人的公司该怎么做。和任绪军聊完,对方享受工作的随机和变化的状态打动了她,“书是一本本做出来的,也是一本本卖掉的”,与其焦虑未来,不如踏实做好手中的每一件事,她也更加确信单干这个模式非常适配现在这个阶段的自己。


学营销,就是因为自己喜欢的东西卖不出去


从大学实习开始算,入行十年,晓雯真正开始做营销其实是最近三年的事,而做编辑是学生时代的她就萌生的想法。


高中时喜欢历史,晓雯就想做古籍编辑,结果大学没考上历史系,所以在念好本专业的同时,她把历史系的课全都旁听了一遍。大二找实习,她在豆瓣上找到了当时中华书局上海分社的编辑。被拒后,她也并不觉得对方口中的“专业对口”是一个绝对门槛,为了证明自己可以胜任,她写了一封特别长的私信发给对方,附上了自己旁听的课表和阅读清单,表明自己上过哪些专业课,也知道古籍编辑是干什么的。“刚好那年上海书展他们需要一个实习生,当时有两个实习生面试,可能另一个对编辑到底要做什么不是特别清晰,就我一个人写了很多,他们就让我来试试看。”后来她又去了浙江文艺出版社上海分社、上海古籍出版社两家机构实习,确认了自己的确喜欢在出版业工作。


2017年毕业的时候,刚好迎来了社交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她发现自己很擅长讲述自己对书的热爱,那样的文字也可以打动很多人。于是她留在了世纪出版集团,开始做运营工作,并创建了一个转化还不错的公司账号。但由于公司对整体团队业务的调整,晓雯的第一份工作因此结束了。她没有去找其他工作,而是直接给读库的张立宪(六哥)打了个电话,问他读库招不招人。其实最开始找实习工作的时候,她就给六哥发过信息,因为读库在上海没有分部得去北京,而她必须在上海继续学业,只好作罢。但这之后她仍很多次跟六哥表达过想去读库的心意,坚持把自己写过的东西、做过的事发给对方看。


“在那个时间节点,我只给读库打了电话,没有想过如果读库不要我,我该去哪儿,也没有想过为什么要从上海搬来北京,后面会发生什么事情。打了个电话,六哥同意了,我就过来了。”晓雯说她一直是这样的性格和处事逻辑,可能有些年少不知天高地厚的意味,但也不至于莽撞。


后来推广原创作者的想法逐渐明朗,她直接找到做新作者第一本书做得很好的乐府文化,同样也发了一封长邮件给涂涂,阐述了自己对乐府的了解,以及怎么通过运营推广原创作者的想法和方案,接着又找对方当面聊了一次。涂涂当天就告诉她“行,你来上班”。


感受到自己的变化,然后去想能不能做、怎么做,想明白怎么做就去做。从最开始的古籍到非虚构,再到原创文学,晓雯的职业生涯一直在积累做不同领域内容的经验。真正促使她下定决心转岗做营销的,是乐府文化的变动。



《春晖》内页


在过去的几份工作中,她做过很多事,也有过还算不错的结果。但如果单纯地从销售结果来看,很多原创书还是卖得不行,对作者也有一种愧疚。乐府文化的变动给了晓雯不小的打击,“当时感觉我确实不知道书到底是怎么卖出去的,会觉得是不是应该去探索一条怎么把一些比较小众或是比较垂直的内容卖好的路径”。


这时恰好中国国家地理·图书给她发来信息,跟对方聊过后,她意识到“就怎么把内容用不同的方式和产品形态卖好这个问题,可以去这儿试试看”。


因为喜欢的书卖不出去,“不信邪”的晓雯才决定开始学做营销,想学会卖东西、学挣钱。


不要把任何一件事当成“行活”


在中国国家地理·图书接手第一个营销项目时,晓雯完全不知道营销该怎么做。为了快速学习,每接手一本书,她就去找业内同类型的、营销做得好的书,然后直接找到那些书的营销编辑问他们是怎么做的。“我当时就想,如果对方不理我,那就不好意思、打扰了,但最终还是会有人理我的。”晓雯找其他营销编辑学习时,也会和对方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推书的时候顺便再推一推对方的书。


这个习惯一直保持至今,做营销以来,几乎每一个项目她都会跟其他营销编辑交流。后来做了一些书之后,也会有其他的营销编辑来问她,她都会完全坦诚地把自己营销工作的经验总结和思考分享给对方。



接到《春晖》合作时,晓雯并没有做过漫画类图书的营销,只是一个普通的漫画读者。就像3年前初学做营销时到处找人问一样,她提前3个月搜集了今年比较有影响力的漫画作品来看,接着就是一个一个拜访、请教经验,仔细咨询过很多位做过漫画的编辑和营销编辑,学习漫画的营销方法,也会直接问对方对《春晖》的营销建议。“这种集中进入一个喜欢的领域去学习和讨论的状态,是我在工作里面最享受的理想时刻。非常感谢漫编室的主编铁雄和作者阮筠庭老师的信任,感谢帮助过我的各位朋友。大家还是都很朴实地希望一个好的内容能卖好。”


第一本书《春晖》的工作做下来,晓雯收获颇多,“不只是挣了一份钱,更重要的是感受到灵活的团队协作模式是有可能走下去的,大家一起努力做好一件事的感觉太好了!”


同时,晓雯也感受到,目前的市场每一天都在发生变化,有效的营销方法或许没有模板,但一定是针对书本身、针对作者来精细化定制营销方案。不管是线上找博主,还是做线下活动,对晓雯而言,营销的核心在于用什么方式讲述这个作品才最动人。《春晖》营销的核心是帮作者找到表达平台,尽可能完整地讲出作者对一代人的教育和成长积累的思考,依赖内容营销就可以有不错的结果,但有的书可能就更需要推荐人的讲述和转译。针对每本书精耕细作的营销是她想探索的方向。



对于更小众的、垂直领域的那些她曾经认为难卖的书,她干脆让自己变成亲身参与其中的人——把自己作为方法,以此来理解细分领域的读者对书的需求。做鸟类图册《何以为鸟》的营销时,书上市之前的几个月,她就开始学习观鸟这件事,会在周末跟着自然类组织的观鸟队伍去奥森调研,加了全国各个地方观鸟会的群,一边学习知识,一边询问大家在观鸟过程中的需求,其间自己逐渐也爱上了观鸟,上班累了,还可以去鸟群看看鸟放松一下。这本书上市后,最早就是从社群开始卖起来的,现在它的口碑已经不错了,大家会自发推荐给刚入门的观鸟爱好者。


《何以为鸟》内页


晓雯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做营销,大多数时候都很依赖人主动去想破局的办法,而维持这种能够主动去做事的心力是很重要的。“营销是一个需要接受变化的工作”,今天的某本书做得好,不代表日后同类的书也能做好,更不用提不同类型的书。在她看来,遇到“风险更大”的书,虽然也会因为遇到困难陷入自我怀疑和崩溃,但只要还能穷尽所有可能性来解决问题,总会有一线希望。


“坚持把一件事做到极致,能够很主动地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不因为失败过就放弃尝试,也不因为成功过就停止思考,这是我对工作的要求。”晓雯没法接受工作进入“维持”的状态,因为这往往意味着危机,“我还是希望面对每一本书都能像最开始那样,用足够认真的态度去学习,能投入平等的精力去对待每一本书。”


辞职前想过的坏结果一个都没出现


今年晓雯计划参与营销的书总共有5本,其中还包括自己策划的两本原创作品,基本上都是半年甚至一年前就已经敲定的。单干第一年,平摊到每个月上,她现在的收入和之前在公司工作差不多。


改变发生在收入之外的其他方面。


在之前的工作中,晓雯整体上处于一种被动地被分配工作的状态。对这个岗位的要求和考核就像一条“被制定的线”框住了她,让她经常陷入不得不为了完成工作而去做事的状态里。


离职单干以来,这条“线”不见了,她的心态也跟着变了,“现在做的这些事都是我主动发起、主动去做的,我的心态就不再是‘我今天有10项工作要做,我要做到几点我很痛苦’,而是‘今天有这些事情可以做,我觉得很好’。”


《春晖》内页


朋友们会问起她自己工作和之前有什么区别,晓雯想,主动工作第一个肉眼可见的好处就是很大程度地解决了之前的问题——工作动力。自己选择的工作无论如何都要好好做下去,也唯有这样才能积累信任。同时,做很多不同类型的工作,也能中和做重复的事项所带来的疲惫感。


工作给她带来的兴奋感也和之前很不一样了。自己需要为每一个策划和决定负全责,会很清楚每一个决策导向了什么结果,而尽最大努力做完能做的事情后,结果好像就没那么重要了,她开始享受过程了。


在朋友眼中,晓雯现在的工作和以前相比更忙了,“不下班”是常态。好的一点是,可以忙得比较自由。“现在就是只要我能活下来,愿意如何使用我的时间,我自己来定。”但“自由”带来的不完全是好处,还有很多要解决的问题。


为自己工作,在需要给自己布置工作和任务的时候,她意识到这和以往工作中需要的自驱力不太一样,“一项工作到底要做到多好,你究竟要为它付出多少时间,这些事情会需要你有比在公司工作时更强的动力。更直白一点说,没有人推着你,那你对金钱、对所有东西的欲望都要比以前更强,你才可以维持这种持续不断做下去的动力”。


另外,单干以后,虽然大家依然会一起讨论工作,但最终需要做决策的时候,自己做决策往往就意味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所有事情都要自己负全责,“有一点孤独感”。



为自己工作的这一年,有好的方面也有不那么好的方面。晓雯全情投入其中,经历了很多挫折,遇到过很多问题,有过怀疑和动摇,更多的时候她还是凭着不服输的劲头和拥抱一切的热情坚持了下来。7月初,晓雯正式对外发布了“新日常工作室”这个内容品牌,也宣告她有了一起工作的同伴。


回想当年在读库工作时,六哥会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很有钱,你还会做编辑吗?在30岁的时候,晓雯的回答是:“就算很有钱我也会做编辑,我就是对人很有兴趣,只要还有下一个想做的选题,就能再继续工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出版人杂志,作者:谭睆予,一审:何珊,二审:黄小菲,三审:黄璜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