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黄金时代的终结与临期食品的崛起
十年前的中国奢侈品市场还处于高速增长期。2015年,我国奢侈品消费占全球市场的比重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贝恩咨询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奢侈品市场规模达到1130亿元,尽管受反腐影响有所下滑,但仍是全球奢侈品消费的重要引擎。当时,LV、Gucci等国际大牌在中国一线城市疯狂扩张门店,北京SKP、上海恒隆等高端商场人头攒动,奢侈品消费成为身份象征和社交资本。
那是一个万物生长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当时几乎没有人会预料到十年后的今天,奢侈品市场会遭遇寒冬。
2025年,全球最大奢侈品集团LVMH二季度收入下跌4%,上半年出现营收利润双降,营业利润大跌15%,净利润大跌22%。
咨询机构贝恩则修改其之前对全球奢侈品行业将在2025年实现0-4%的增幅预测,认为2025年全球奢侈品市场销售规模或将下滑2%至5%。
当LV收入开始下跌的时候,也没有人会想到,消费端另一头的临期食品,会迎来一个爆发式增长。
根据行业的调研,今年国内临期食品市场规模将突破400亿元,年增长率近6%。好特卖等临期食品连锁品牌在全国快速扩张,其“花得少,吃得好”的理念吸引了大量消费者。
消费者的态度在此刻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过去的炫耀性消费再到今天的理性务实。而改变,其实也就短短几年时间。
这一消费轮回的背后,其实是国内中产消费心理的深刻转变。2015年前后,奢侈品消费旺盛主要受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驱动。
当时的中产通过购买奢侈品来彰显社会地位,获得身份认同。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研究院的测算显示,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满足“自有住房+金融资产150万+家庭年收入40万”三项核心指标的家庭约占城镇家庭的12%,这一群体构成了我国中产的上层。
而中产又是从何而来呢?答案是对外开放,是市场化经济带来的一系列财富的爆发式增长,这个时期对我们来说,几十年的时间说长不长,但说短也不短。
到今年,中产消费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再生活化”特征。吴晓波《2023新中产白皮书》显示,2023年新中产负债率超过50%,“体面节俭”和“局部挥霍”并行,性价比和实用消费占据主导,分别占据68.4%和55.9%。
中产家庭既追求物质的享受,不忘精神的滋养,且善于精打细算,形成了“该省省,该花花”的消费哲学。这种转变在经济环境变化、收入预期下降的背景下尤为明显。
经济环境的变化是推动这一消费轮回的关键因素。2015年,宏观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为奢侈品消费提供了基础。
以房地产为代表性的产业增长迅猛,连带着国人的财富也水涨船高。曾经人们以为房价永远不会跌,当房价真正开始下行的时候,人们的消费习惯也随之发生改变。
中产经历了从消费升级到消费降级,从“咬牙买包”到“理性消费”。LVMH财报显示,其二季度大中华区时装与皮具部门销售额同比下降9%,远低于市场预期。
政策导向也发挥了重要作用。2015年前后,国家鼓励消费升级,奢侈品进口关税逐步降低。而2020年后,全国总工会颁发通知,提倡减少餐饮、食品浪费,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对临期食品行业起到了鼓励作用。
2019年,国家发布食品行业安全工作意见,明确督促企业严格执行食品的保质期标识和进货验收记录等,这些因素也为临期食品行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消费主力的代际更迭是另一个重要因素。
2015年的奢侈品消费主力是70后、80后,他们更看重品牌LOGO和外在标识。而到了2025年,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他们不再为品牌LOGO买单,而是追求文化认同与自我表达。
Gucci新任创意总监Demna推出的“乞丐风”系列遇冷,反而是FREITAG用卡车防水布制作的环保包,在年轻群体中引发抢购。
这种价值观在数据上尤为明显:2025年中国奢侈品线上渗透率达46%,预计年内将超越线下,而Z世代贡献了其中72%的交易额。他们更倾向于通过二手平台购买奢侈品,2025年中国二奢市场规模预计达384亿元,较2016年增长6倍。这种“循环消费”不仅分流了新品需求,更动摇了奢侈品的稀缺性根基。
当然,最重要的仍然还是居民手里的钱,以及人们对未来的期望,这些因素决定着奢侈品消费市场的好与坏。
今天临期食品的崛起实际上代表了中产消费的新趋势。
豆瓣平台上“我爱临期食品”小组成立仅一年,成员就暴涨到8.6万人。在这里,许多网友自发“安利”自己购买过的临期食品:3块钱的依云矿泉水,1块钱的乐事薯片,5毛钱的好丽友熊猫派等。
临期食品的火热首先得益于其显著的价格优势。对于许多家庭而言,尤其是收入相对有限或注重性价比的群体,购买临期食品无疑是一种精明的消费策略。
在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以较低的价格满足生活需求,既能节省开支,又能让资源得到有效利用,避免浪费。这种精打细算的做法,体现了消费者对自身经济状况的清晰认知和对生活成本的合理把控。
从LV到临期食品的消费轮回,反映了我国中产在经济环境变化、社会价值观转型背景下的适应性调整。这一轮回并非简单的消费降级,而是消费理性的回归和消费文化的成熟。
未来,中产消费可能会呈现以下趋势:一是“质价比”消费成为主流,消费者既追求品质,又注重价格合理性;二是体验消费持续增长,高端旅游、文化娱乐等服务消费占比提升;三是可持续消费理念深入人心,二手交易、循环经济模式将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对企业来说,可以积极顺应“新务实主义”消费趋势,聚焦“质价比”和“配套感”的双重需求,推动产品与服务的深度融合。
从奢侈品到临期食品的消费轮回,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现象,更是一个社会文化变迁的缩影,它记录了我国中产在时代洪流中的成长与蜕变。
由俭入奢,再到今天的由奢入俭,消费它本质上也仍然是一个循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