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网科技 (ID:ifeng_tech),作者:凤凰网科技,编辑:刘毓坤
“十八年前,我们仰望iPhone;今天,我们正面迎战”,这是在看完小米发布会后印象最深刻的感受。
当时雷军站在舞台中央,身后的巨幕缓缓亮出小米17 Pro系列的轮廓,当手机翻转机身,背部那块灵动的"妙享背屏"亮起的瞬间,没有人会忽略这个细节的分量。十八年前,乔布斯在旧金山用一块触控屏颠覆了手机行业;如今,另一场关于屏幕的革命正在北京发生,而这次的主导者,是中国企业小米。
这不是小米第一次在手机形态上做尝试,但这一次,它的意义不同。小米17 Pro系列首次和iPhone Pro系列完全对标,这是过去十年里,中国手机品牌第一次在高端市场,与苹果正面交锋。
这次交锋让小米拿到了一个亮眼的开局。数据显示,小米17全系开售仅仅5分钟,就刷新了2025年国产手机全价位段新机系列首销全天销量、销售额纪录。小米17 Pro Max单款机型更是打破了今年国产手机全价位段首销全天销量、销售额纪录,在小米17系列中销量占比超过50%。
“妙享背屏”,恰恰是这场交锋中的一个信号:创新的定义权,正在发生变化。
从仰视到平视,一块屏的战争
2007年,初代iPhone发布,电容触控屏取代物理键盘,全球手机行业自此进入“追苹果”时代。中国品牌从初期的山寨模仿起步,在硬件参数上步步紧逼,却始终未能突破苹果定义的交互逻辑。即便是2019年三星推出的折叠屏,也更多停留在形态猎奇,未能真正解决用户核心痛点,难以形成长期依赖。
2025年,小米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这看似保守,实则精准,也充满挑战。它没有执着于极致屏占比或折叠结构,而是在手机背面嵌入一块“妙享背屏”,击中了当代用户的核心困扰:频繁解锁查看信息的繁琐、自拍构图的失衡、多人合影的尴尬。
双屏交互正在重构手机的使用逻辑,这绝非简单的硬件叠加,而是创新定义权的悄然转移。从按键到全面屏再到双屏协同,小米首次打破了西方企业对智能手机交互的垄断。更关键的是,这块背屏的背后,站着屏幕、电池、影像三大国产技术的硬核支撑。
多一块屏,不只是加一个零件那么简单,意味着要破解手机行业的“不可能三角”:功耗飙升、空间挤压、结构承压。小米17 Pro系列能实现流畅体验,源于三项关键技术的协同突破,而这些领域曾长期被日韩企业垄断。
屏幕技术的突破率先打破僵局。小米17全系搭载的M10发光技术,采用国产新型红色发光主材,将发光效率提升至82.1cd/A——这是国产发光材料首次在该核心指标上实现国际领先。对用户而言,这意味着同等亮度下功耗降低30%,双屏同时使用时仍能保持持久续航。
电池技术的创新则解决了“空间难题”。小米17 Pro系列采用L形异形叠片电池,让电芯形态与机身内部结构完美契合,空间利用率提升15%。搭配含硅量16%的“金沙江电池”,能量密度达到894Wh/L,Pro版本首次实现正常使用下的两天续航,彻底打消了双屏带来的续航焦虑。
影像能力的升级让背屏价值倍增。为匹配背屏自拍预览功能,小米17 Pro系列搭载第三代LOFIC高动态技术,将动态范围提升至16EV,即便在强光逆光环境下,人脸与背景仍能清晰呈现。Pro版本的潜望式浮动长焦与Pro Max的超聚光棱镜技术,更让手机长焦拍摄能力比肩专业相机。
这三项突破如同三角支架,撑起了小米双屏交互的创新,让小米17系列有了直面iPhone的底气,更标志着中国手机核心技术从跟跑到领跑的质变。
五年千亿的蛰伏,小米硬核实力养成记
技术的突破,从来不是一蹴而就,它是时间、资金和人才高压强投入的必然回报。2020年,小米年营收首次突破2000亿,却在高端化探索中陷入瓶颈。那场持续半年的内部复盘,让管理层达成共识:如果不想停留在“性价比”标签里,就必须成为一家真正的科技公司。
最终小米敲定了“技术为本”的铁律,从“互联网公司”转型“硬核科技公司”,未来五年投入1000亿研发费用。用雷军的话说,当时的决定让重新创业的热情被完全点燃。
这份决心转化为实打实的行动。自那时起,小米研发投入逐年上升,从2020年的93亿元增至2024年的241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300亿元。五年累计投入超过1020亿元,研发人员数量翻倍,达到2.26万人。雷军更是表示计划在未来五年再投2000亿,这种投入强度,需要坚定的战略决心和魄力。雷军在演讲中感慨:这五年,我们重塑了小米的骨骼和灵魂。
长期的研发投入和技术积累,让小米的技术基建变得更稳固,也换来了三大底层技术的突破:芯片、操作系统、AI。
芯片曾是小米的痛,也是一个让小米所有高管心有余悸的故事。小米早2014年就启动“松果计划”,但未能持续。2021年,新一轮造芯重启。2025年5月,自研3nm旗舰芯片“玄戒O1”发布,由小米全资子公司玄戒科技设计,性能进入全球第一梯队。小米成为中国大陆首家、全球第四家具备3nm设计能力的企业。这场历时四年的攻坚,投入超2500人、135亿元资金,印证了那句话:失败并不可怕,正视内心的恐惧才是关键。真正的突破,往往发生在坚持之后。
芯片之外,操作系统也在重构。2023年10月,小米发布澎湃OS,取代MIUI,成为“人车家全生态”的统一系统底座。2025年8月,澎湃OS 3 Beta上线,系统级AI能力与底层深度融合,实现跨设备任务流转、无感互联和智能调度。不仅如此,小米自研大模型在多模态、轻量化与开源协同方面实现关键突破,构建了以MiMo系列为核心的AI技术矩阵,通过系统级AI能力赋能“人车家全生态”。
小米的制造环节同样在加速升级。北京昌平的小米手机智能工厂,组测包装备自研率达到96.8%,软件系统100%自研,年产能达千万台。小米汽车超级工厂引入超过700台机器人,车身关键工艺实现100%自动化。武汉智能家电工厂将于2025年底投产,覆盖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全品类。
从芯片设计、系统开发到生产制造,小米已形成完整的研发—设计—制造—销售闭环,这种全链路掌控力,让它在产品定义上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自主权。
从手机到生态,全球独一份的“人车家全生态”
2023年,小米将集团战略从“手机×AIoT”升级为“人车家全生态”,标志着小米的野心早已超越手机。今天的小米,已经成为全球独一份横跨手机、汽车、家电三大领域的科技公司,这种独特的定位,让小米具备了构建“人车家全生态”的独特优势。
手机作为生态核心,在4000-6000元高端市场站稳脚跟,凭借双屏创新与技术突破,首次实现与iPhone Pro系列的全面对标。汽车赛道,SU7系列成为20万以上最畅销轿车,YU7 SUV上市18小时锁单24万台,新推出的26项定制服务更将豪车专属体验拉至10万元门槛,践行了“科技平权、体验平权”的承诺,进一步确立小米在高端电动车市场的地位。
家电领域,Mini LED电视、三区洗衣机、微冰鲜冰箱等高端新品密集发布,推动小米家电收入同比增长66.2%,空调业务跻身全渠道前三。
支撑这一切的,是全球最大消费级物联网平台的底气,连接设备数逼近10亿台,这种“手机+汽车+家居”的无缝联动,构成了其他企业难以复制的竞争壁垒。
它意味着用户可以在车内通过手机控制家中的空调,可以在家中通过智能音箱查看汽车的续航,这种无处不在的智能体验,将成为未来十年全球科技竞争的终极战场。
逆转,不是终点,是一个新起点
十八年足以让行业攻守易位。从2007年对iPhone的仰望,到2025年用背屏正面迎战,小米的蜕变是中国科技产业升级的缩影。曾经,屏幕材料、电池技术、高端芯片都依赖进口;如今,小米的三大技术突破、玄戒芯片的诞生、智能工厂的崛起,印证着中国制造业从规模优势到技术优势的转型。
这场逆转,它发生在芯片实验室、智能工厂、软件开发团队和用户调研现场,是无数工程师、设计师和产品经理的日夜攻关,是五年千亿研发投入的坚守,更是中国科技拒绝平庸的执着。
“逆天改命”不仅是小米的自我独白,更是无数中国科技企业的成长写照,从芯片到屏幕,从汽车到家电,核心技术的突破正在形成集群效应,创新的主动权正加速向东方转移。
就像雷军所说的那样,从迷茫到蜕变,有时隔着万水千山,有时只隔了一层窗户纸。它告诉世界,创新从不是某家企业的专属,创新的主动权从来不会自动转移,
而是属于那些敢于长期投入、坚持突破的人。
十八年只是一个节点,中国科技定义未来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若您有相关线索,欢迎联络,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