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现场上演精彩的舞蹈节目。
9月27日,福州市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长乐分会场活动在和平街开幕。这场以“四海长乐 福薯万家”为主题的盛会,通过农趣脱口秀、智能灌溉技术展示、丰收集市等创新形式,带领市民沉浸式感受丰收的喜悦。
在政策扶持与科技助力下,福州新区(长乐区)传承发展了番薯产业,不仅建成优质种苗繁育基地、推广“振龙1号”等新品种,还积极保护传承陈振龙番薯文化。未来,长乐将推动番薯全产业链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市民在活动现场选购小吃。
农趣脱口秀笑翻全场 丰收集市人潮涌动
27日的丰收节活动现场,市民们穿梭于主舞台、丰收集市与趣味互动区,用眼睛看、用嘴巴尝、用手机拍,全方位感受了一场沉浸式丰收狂欢。
“别的龙眼论斤卖,我们青山龙眼论颗讲历史——这颗,皇帝吃过;那颗,朱熹点赞过!”农趣脱口秀环节,主持人以幽默段子揭开智能灌溉、薯苗抗病技术的神秘面纱。农民代表董锋渠、杨卫安将“高大上”的农业技术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田埂语言”,引得现场掌声不断。
“主粮自由市场”丰收集市人潮涌动。“长乐饭冰冰”的番薯圆冰饭清凉甜糯,“快乐番薯”的烤肠外脆里嫩,“尚书宴”的汁底番薯王软糯入味……20余个长乐餐饮品牌与文创商家推出“一店一品”特色外摆。从地瓜酥、紫薯包到番薯仔玩偶、振龙金酿,舌尖与匠心碰撞、传统与潮流交融。
“丰收买手群”扫码区前排起了长队,100份新鲜长乐番薯不一会儿就被领空。生成专属番薯ID、集章兑奖、薯种竞猜等趣味活动吸引不少亲子家庭参与,消费券、小食礼包让市民直呼“实惠又好玩”。
丰收集市人潮涌动。
政策科技双驱动 长乐番薯产业再腾飞
四百多年前,长乐人陈振龙为国人引进了“救命”的番薯种子;四百多年后的今天,福州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们同样没有停下探索创新的脚步。据最新数据,福州新区(长乐区)番薯年种植面积约3.3万亩,年产量达9.6万吨,年产值约2亿元。
近年来,为了让番薯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长乐积极采取多项举措充分调动农户种植番薯的积极性,把番薯纳入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范围;种植30亩以上的番薯种植户同时享受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中的种粮大户奖励补贴;鼓励抛荒耕地复种番薯,纳入福州市“粮八条”、长乐区“粮六条”补贴范围。
甘薯机械化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番薯绿色产品规范化种植等方面,长乐先后推广了十余项新技术,解决了数十项区域型共性技术问题或企业生产难题,为推动番薯产量与质量协同提升贡献了重要的科技力量。目前,福州新区(长乐区)已建成福建省最大的优质甘薯种苗繁育基地。以长乐富农达等为代表的一批企业,还在长乐农业部门的指导规划下,全面推广福建省农科院甘薯脱毒种苗繁育技术,为长乐乃至福建的甘薯产业提供了有效的种苗保障,种苗销售辐射广东、江西、河南等十几个国内甘薯主产区。
两年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与长乐农业部门签订了甘薯科研战略合作协议,成功示范推广了联合选育的优质甘薯新品种“振龙1号”。“振龙1号”红皮红肉,薯块呈纺锤形,肉质细腻,味感粉糯。与普通品种相比,它长势更旺、田间发病率更低、结薯率更高,亩产约3250公斤,比普通品种多出750公斤。截至目前,该品种甘薯在长乐的种植面积已达万亩,并已推广到宁德、南平、龙岩等地。
目前,新品种“振龙2号”的选育已取得初步成果,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向全社会发布,并进行规模化推广利用。
活动现场,机器狗表演舞狮。
保护与传承并举 长乐番薯业开启全链发展
长乐番薯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它既承载着陈振龙“爱国爱乡”的赤诚情怀与“敢为人先”的开拓胆识,又彰显着陈振龙与子孙矢志不渝投身番薯种植与推广的坚韧精神。
此次福州新区(长乐区)通过举办丰收节庆活动,是擦亮“长乐番薯”这块金字招牌,进一步开展长乐番薯文化发掘与保护工作的一个生动缩影。
据悉,在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长乐不遗余力地推进陈振龙故居、陈振龙纪念馆的保护修缮与活化利用。其中包括精心实施陈振龙纪念馆建设一期、陈振龙故居周边景观提升以及陈振龙番薯示范园等8个乡村振兴项目。如今,这些项目均已圆满完工并投入使用,成为延续乡村文脉、弘扬“番薯之父”陈振龙精神的乡村教育新阵地。
文化创新与传播方面,长乐积极探索创新番薯的食用方式。比如精心开发了“长乐全薯宴”。宴席上,“丝丝相扣”“梅城专薯”“巴斯克红薯蛋糕”等59道与番薯相关的传统佳肴与创意菜品争奇斗艳。通过美食这一独特的载体,长乐番薯文化得以广泛传播,进一步提升了长乐番薯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目前,长乐区番薯种植品种丰富多样,主要种植的品种有“普薯32”“振龙1号”“金山630”“福薯604”等。这些品种涵盖了鲜食和加工两大品类,为番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品种支撑。展望未来,长乐将全力推动长乐番薯全产业链发展,积极探索“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从优质种苗繁育,到规模化生产种植,再到番薯初加工产品(如番薯粉、地瓜烧酒等)的研发与生产,长乐将积极推动番薯产业的一、二、三产业实现有效融合发展。(记者 陈木易 石美祥)
扫码观看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