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平台高度渗透的今天,我们正在日常生活中习得一种“甲方思维”——习惯主张、期待响应、倾向评价。与此同时,年轻人在现实生活却中有强烈的“乙方”感:在职场中不敢拒绝,在服务关系中持续让渡,在公共事务中缺乏协商空间。
个体在“被赋能”与“被制约”之间来回切换,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心理惯性:既无法真正主导,又难以安心配合。
本期圆桌,我们讨论:“甲方思维”的普遍化正在如何重塑我们的权利观、关系模式与行为结构?年轻人的“乙方感”来自哪,如何影响生活,又如何摆脱。
(文章中AI的回答并不是AI的原本回答,也不限于某一个AI的回答。我们向多个AI提问,进行了人工调整。本篇出镜的AI为:chatgpt、deepseek、kimi、gemini)
一、普遍的甲方和乙方
青年志:我们在电商、外卖、网约车上轻易打差评、发起投诉,享受“用户至上”的感觉时,又在职场、家庭、伴侣关系中,甚至面对自己时,常常感到一种深深的“乙方感”,我们仿佛既是暴躁的甲方,又是疲惫的乙方。怎么看这种普遍存在的分裂感?
AI:这种分裂是一种被平台化社会结构长期塑造的心理结果。在数字消费场景里,你获得的是一种被设计出来的“流程化权力”:差评、退货、投诉,所有动作都低风险、即时生效、几乎无成本。平台用标准化的规则和补贴让用户觉得自己在掌控,但它在本质上是一个封闭的商业系统,权利范围和后果早已被预设。
在消费里,尤其是以网络为媒介的消费里,中间环节被平台吸收,人与人之间的摩擦感被技术界面抹平。你无需看到送餐员的辛苦、商家的困难,只和“系统”交互。当关系被去人性化,要求就更容易变得强硬。此外,算法即时响应、订单实时跟踪、客服秒回,都提供了即时的反馈循环。这种即时满足带来短暂的掌控感会形成条件反射。时间越久,个体越依赖这种“按钮式权力”来确认自我重要性。
而当你回到职场、公共服务或亲密关系时,面对的是真实的权力结构:信息不对称、反馈链条漫长、风险和代价很高。
青年志:年轻人普遍的“乙方感”来自哪里?
AI:当代年轻人会感到深刻的被动,他们“生活乙方”的困境可归纳成3层:
第一层是权力的结构性不对等,也就是年轻人最能直接感受到的,资本的力量、传统的权威、复杂的人际网络等坚固的结构,个人能动性空间狭小,你没法通过简单的“投诉”或“选择”来改变现状。
第二层是反馈的链路被拉长、拉模糊,努力工作和付出,换来的可能是缓慢的、不确定的回报,甚至是无回报。无法获得像消费那样即时的、量化的正反馈。
第三层是隐秘的情绪劳动,必须管理自己的真实情绪,表现出符合场景要求的“职业微笑”“家庭和睦”和“好男友/女友”形象,这是一种隐秘的、持续的能量消耗。
青年志:这会产生什么影响?
AI:我认为有三个主要后果:情绪结构的扭曲、关系模式的改变、社会信任与协作能力的削弱。
情绪层面,这会让人更易怒、也更容易感到无力。
人们在低成本空间里被鼓励释放需求,形成“被满足”的预期;一旦现实不配合,很容易感到被冒犯或羞辱。另一方面,长期无法在真实权力结构中推动改变,会积累挫败和退缩,形成“敢在安全区大声,却在关键处噤声”的模式。这会导致一种被赋能又被剥夺的双重心理:表面强硬,内里疲惫。
关系层面,协商能力退化,取而代之是评价与退出。平台交互教会我们用“评分—差评—投诉”解决问题,而非对话、谈判、共建。当这种模式迁移到亲密关系、职场合作中,人们更倾向于:直接给出评价(批评、否定、贴标签),或干脆退出(沉默、离职、断联)。协商、妥协、长期共处的耐心逐渐丧失。
在社会层面,就是信任和公共协商空间被侵蚀。大量互动被重新编码为一次性交易:只要不满意就“打差评”,不再寻求结构性改变。公共讨论变得短促、情绪化,缺乏议价和理性争论的土壤。结果是:个人感到孤立无援,社会缺乏组织化力量去改变不公,最终强化了原有的结构性不平等。
这种落差把人推入一个“情绪出口丰富、实际改变匮乏”的状态。我们越来越擅长即时表达不满,却越来越缺少真正改变现实的机会和技能。这制造了普遍的愤怒和疲惫。
二、现在的个人权利被放得更大,但个人又似乎更无力
青年志:商业讨好个人,因为个人作为消费者有利可图,但这也变相强化了个人的权利意识,给了个人很多可以产生实际影响的权利,比如促使西贝增加现炒菜。这不是好事吗?
AI:谈个人权利,关键不在权利,而在于权利和责任的关联,关键在于“权责分离”。
在工业革命之前的时代,贵族和资本家拥有巨大的权力,工人和下层农民承担责任,一个阶级享受权力,另一个阶级承担代价;一个地区行使控制,另一个地区承受后果。对于个体而言,他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相对固定,其权责体验尽管不平等,但往往是连贯和可预期的。一个工厂主在他的工厂里是绝对的“甲方”,回到他的社交圈,他依然是有权势的“甲方”。一个工人则在大部分场景下都是“乙方”。
数字时代的革命性在于,它将这种权责分离压缩到了同一个个体身上,并在瞬间完成切换。这才是当下分裂感的独特根源。
青年志:为什么和过去相比,现在的个人权利被放得更大,但个人又似乎更无力。
AI:过去,权责角色的切换是缓慢的,可能以一生或一代人为周期,比如通过社会阶层上升。现在,我们可以在一分钟内完成切换:上一秒还是被老板训斥的“乙方”,下一秒就可以作为用户对快递员给出差评,行使“甲方”权力。这种高频切换造成了持续的心理应激和身份认知混乱。
过去,工厂主能看到工人的痛苦,殖民者会目睹殖民地的伤痕。责任虽可推诿,但后果是可见的。现在, 平台用算法完美地隐匿了责任的链条。当你点击“投诉”时,你看不到背后那个因算法压榨而超速行驶的骑手可能面临的重罚,也感受不到小店店主因一次差评而濒临倒闭的焦虑。责任被抽象成了平台规则的一个条款,一种没有面孔、没有温度的系统自动执行。这使得行使权力变得异常“轻松”且“无痛”。
过去,“甲方”体验是少数特权阶级的专利。但他们的权力是真实的,是基于对土地和生产资料的垄断。现在平台经济将一种模拟的、符号性的“甲方权力” 赋予了几乎每一个消费者。这造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权力普及幻觉。
因为消费者的“甲方权力”是一种被精心设计、并作为服务出售给你的商品。你的权力边界被严格限定在平台允许的范围内(你可以给差评,但无法改变算法规则)。这是一种 “笼中之狮”的权力感,看似威猛,实则被困在无形的牢笼里。我们消费这种权力感,如同消费一种精神慰藉品。
历史上的权责分离,主要是社会群体之间的横向分裂,它导致了阶级矛盾和斗争。而今天的权责分离,则演变为每个个体内心的纵向分裂,它导致的是广泛存在的身份焦虑、情绪耗竭和存在性无力感。这是一种更精巧、更普遍、也更难以反抗的困境。因为你的敌人不再是某个外在的压迫阶级,而是内化于你日常行为中的两套矛盾逻辑。
三、这种模式,让人情绪更加强烈,情感更加萎缩
青年志:如果权利长期只在消费维度被激活,有什么后果?
AI:健康的民主依赖于积极参与、理性协商、承担责任的“公民”。当人们习惯以“顾客”身份思考时,会对公共事务形成一种 “消费者心态”:政府被视为“服务提供商”,政策被视为“商品”。这会导致政治领域的某种“降维”,公民成为顾客,公共事务“客服化”。
此外,复杂的公共议题(如环保、社会公平)需要妥协和深谋远虑。但消费者追求“即时满足”和“个性化定制”。这会催生对政治的极端化期待:“必须立刻满足我的需求,否则就是差评(抗议、不信任)”。 政治讨论从基于理性的辩论,堕落为基于情绪的宣泄和简单的“支持/反对”站队。这种情况在社交媒体上太多了。
这种供需服务的关系模式,会让人即时的情绪更加强烈,长期的情感更加萎缩。
青年志:当下的年轻人普遍在“甲方思维”和“乙方感”的夹缝里,该如何面对?
AI:首先停止用消费世界的规则去套用现实难题,也不再把现实中的无力感发泄在无辜的服务者身上。当产生“甲方冲动”(如想投诉)或“乙方感受”(如感到无力)时,先退后一步,问自己:“触发我这种感受的规则是什么?这个游戏是谁设计的?它的奖励机制是什么?我想继续玩这个游戏吗?”
一个具体的微观实践,可以有意识地、持续地记录并区分“我被迫做出的选择”和“我主动做出的选择”。这个练习看似简单,却能从根本上撼动“乙方”的被动心态。
然后要明白,真正的自由不在于为所欲为(甲方幻觉),而在于识别出环境中的约束条件后,依然能找到那个能施加影响的“支点”,并坚定地行动。专注于自己的“影响圈”,而非“关注圈”。在需要协作的场合(职场、家庭),将纯粹的被动执行(乙方心态),转变为主动的理解、参与和负责。
在心理上认清消费权力的边界,在行动上寻找集体或制度化支持,在价值观上放弃“强势甲方/卑微乙方”的二元,转向平等合作与长远关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青年志Youthology,作者:李晓饱,编辑: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