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红餐网 (ID:hongcan18),作者:郭霁
两年前我分享出海相关话题时,主题是“法务合规先行”,但现在中餐出海,合规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我们服务了很多品牌做出海合规工作,所以今天我分享的主题变成了“法务合规进行时”。
这几个代表性年份——2022茶饮出海元年、2023中餐出海元年、2024供应链出海元年,相信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现在我们要说的是,2025年,中餐出海正在迎来黄金时代,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大航海,第一次大航海则是当年的郑和下西洋。
我们在服务餐饮品牌的时候,一直在强调,海外不是我们的母国,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法律规定。服务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品牌面临各种法律相关的挑战。
根据这几年的服务经验,我总结下来餐饮企业出海面临的问题主要包含知识产权、海外投资、财税、供应链、劳工、开店资质、数据安全、营销广告等等。其实在国内遇到的所有问题,在海外也会遇到,只是法律规定不一样,我们需要按照当地的规则来进行。
01、中餐出海第一步,先搞定知识产权的“法律身份”
作为一个连锁品牌,出海第一步应当做的是要解决知识产权的法律身份。我们看到的不合规的问题基本上都属于“书到用时方恨少”。有的品牌一开始没想着出海,等意识到自己的品牌也能出海时,就临时想去注册,“临渴而掘井”。还有企业出海没有做好科学规划、注册不科学,这是我们所看到在商标注册方面出现的问题。
为什么这件事需要提前布局,而不要临渴掘井呢?
因为每个国家的商标法都有各自的注册流程,有的国家时间很短,只要几个月,有的国家长达几年。比如越南,商标注册时间最长要3年。
如果品牌有出海的可能性,就应该用最小的投入把自己的商标保护下来,包括在国内,知识产权很容易遭遇“碰瓷党”,也有人专门囤积商标。无论是考虑到注册时间问题,还是说基于提早做布局的考虑,我们都应当提前注册。
全球有195个主权国家,每个国家都去注册不现实,每个品类都注册也不现实。那么,到底怎么注册才科学?
第一个方法是“抄作业”。我们去了解一下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这几个巨头是怎么保护商标的。
比如说麦当劳,从中国《商标法》上世纪80年代颁布起,麦当劳就开始在中国注册商标,那时候注册一个商标下来,人民币将近一万块钱,时间要三年。
有意思的是,麦当劳直到1990年才在深圳开设中国大陆首家门店,但其商标布局却比业务落地提前了近十年,对品牌保护的前瞻性是非常强的,商标的件数也达到了1819件。肯德基则是1057件,星巴克是1657件。这仅仅是在中国,还有各个国家。对他们来说,知识产权保护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用这种方法做的话,可能需要经过很多年的积累。中国品牌刚刚开始出海没有必要这么去注册,我们建议就是分步骤,科学注册。
首先,按照出海目标国的顺序,无论是东南亚,还是北美、澳洲、日韩都是有一个时间节奏;其次,对照商标在这个国家注册时间的长短,形成一个注册的时间表。
另外还要看具体注册哪些品类,现在有些品牌把中国的注册情况全盘照搬,如果预算不够的话,就先把43类注下来,如果预算充足一点,就是把30类、43类全注册下来;如果是饮品的话,可以把32类、43类注下来,因为会跟新零售有关;35类可以再后一步。
特别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如果有文字、有图形商标的,可以先注册图形商标。文字商标也可以考虑,但要想清楚是否需要取英文名。还要一些细节需要注意,比如马来西亚有特殊的法律规定,法定代表人需要是当地人;美国加州则要求门头只能挂英文。
图形商标是属于国际上通用的语言。我举个例子,提到星巴克,大家想到的是星巴克女王的标志,这就是通用的图形。图形商标意味着你到任何一个国家都能形成统一的标识。不过,标识一旦确定就不要轻易改,因为改动意味着商标要重新注册,费用非常高,而且很难形成统一的品牌认知。
02、连锁餐饮品牌出海,特许经营是主流选择
当前,80%的连锁中餐出海都是用特许经营的方式,我们也强烈建议采取特许经营,但是特许经营也要做到合规。
特许经营在全球包容性强,具有低成本、高效益、低风险、无政治风险等特点。我们了解美国文化,其实很多是通过麦当劳、肯德基这样的餐饮品牌,餐饮是文化输出的载体。
餐饮文化是直观可感的,这一轮中餐出海既是在做餐饮输出,同时也是文化输出,但它不涉及科技、国家安全或国家间的竞争壁垒风险。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特许经营的国际适用性是极强的。
另外,特许经营没有太多的法律障碍,虽然每个国家的法律不一样,但是随着冷战之后,这么多年全球的融合发展、国际公约、多边条约及各国商法基本上达到了一致性。
做加盟主要涉及三大法律板块:
第一是公司法,这么多年中外合资、各种涉外投资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民间商业往来已经非常多,促使各国外商投资相关法律的立法建设已趋成熟;
第二是知识产权,各国大多加入多边条约、双边条约,规则基本一致,比如在中国注册商标后,也可以到国外注册;
第三是特许经营规则,每个国家虽然有不同的要求,但70%的底层逻辑是一样的,因为特许经营首先是一个商业模式,而非法律概念。它最早源于美国1865年出现的商业模式,后来风靡全球。我们已经梳理了60多个国家的特许经营法律法规,发现底层逻辑几乎都借鉴了美国的特许经营规则制度。到今天为止,美国的特许经营规则仍是最严格的。
所以,无论是公司法、知识产权还是特许经营的规则,对于一个品牌出海到全世界来说,法律上的障碍没有那么高的。不过其他行业可能有限制,比如律师行业只能在一个国家执业,但特许经营确实是能够走遍天下的商业模式。
全球连锁餐饮品牌门店数前十的品牌,中国有三个品牌,分别是蜜雪冰城、瑞幸和华莱士,除了华莱士,剩余九个都是特许经营。在这种模式下,它们都开出千城万店,甚至走遍世界。
同样的,在英国机构发布的“2025年全球餐饮品牌价值25强”(RESTAURANTS 25 2025)中,排名前十的除了星巴克,其他都是特许经营品牌。星巴克最初也是特许经营,只是后面慢慢改成了直营。
所以从这点来讲,我们非常推荐中餐品牌出海采取特许经营的模式,当然还有合规问题要解决,不是说底层逻辑是一样的,就没有合规风险。
我们发现,中国品牌在国际特许经营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两大合规风险:一是特许经营资质不合规,二是特许经营合同不合规。
资质不合规主要体现在在当地没有注册商标,导致无法开放加盟。在中国,没有注册商标不一定做不了加盟,只是可能会受到行政处罚,不代表合同是无效。但有些国家或地区会要求特许经营要注册,有的国家要求是备案,有的国家要求FDD(特许经营披露文件)。比如说马来西亚实行注册制,没有特许经营注册就是不合规、不合法的。
我们再看特许经营的合同不合规。合同不合规大部分是因为品牌觉得还没赚钱,不想付律师费,就直接拿着国内的合同签出去了。等到品牌在海外真正做起来,原来的加盟商可能留下很多漏洞。
还有一些不合规是因为合同内容缺乏特殊国的要求,有的不符合跨国合作的情形。还有合同内容本身存在一些夸大宣传、虚假宣传或是权利义务安排不当导致合同无效。
这些问题背后,一是没有合规意识;二是有了合规意识不知道怎么办;三是抱着先上车后补票的心理;四就是前面说的临渴而掘井。
那该怎么破?
先看特许经营资质如何合规。我们已经排查了全球60多个国家,一类是规范型,一类是开放型。开放型国家如阿联酋、新加坡、香港等,规范型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等,需要注册和备案;规范型国家要做政府的手续。但开放型不代表彻底开放、可以不履行手续,企业还是要满足商标方面的要求。
如果我们提早做了商标的注册布局,在开放型国家,一纸合同就可以把品牌授权出去,符合当地规律的要求就行。在规范型国家,则需要先做信息披露,以及按要求做注册或备案,才可以进行品牌授权,规范型国家有明确的法律要求和行政程序。
如果违反当地法律有什么后果?
第一是民事责任,涉及到解除合同、赔偿损失;第二是行政责任,比如行政罚款,我们国家特许经营没有备案罚1-5万;第三是商业影响,影响品牌形象和损害品牌商誉。
最重要的可能是刑事责任,这在国内是没有的,但是在国外有些国家是存在的,违反当地的特许经营法规的话有可能承担刑事责任。
比如马来西亚在2020年修订的《马来西亚特许经营法》规定,商标必须注册,签订合同前必须做信息披露,并有7天冷静期,不合规就有可能面临监禁。而我们国内只是要求冷静期,未规定具体天数。
再看美国,美国的合规要求不在于繁琐的行政程序,而是因为它是联邦制国家,有联邦法和州法。51个州中,有14个州需要注册,9个州需要备案。我们已梳理出这些注册州和备案州,正在帮助一些品牌在美国全域做合规。
不过美国还是比较人性化的,有些州有特殊的豁免制度,如果提前报备,一开始开一两家门店的时候,用豁免的方式是可以的。
我们再看看怎么破?就是未雨绸缪,提前布局。
对合规难度高、备案耗时长的国家尽早准备。比如美国、马来西亚、越南等,如果想出海到这些国家,应尽快启动合规工作。因为需要时间,还要政府批准,当地政府的行政效率没有那么高。
再看看其他国家的合规要求,加拿大有六个省的信息披露要有财务审计报告,还要符合加拿大本地或者美国的会计准则;越南特许经营要满一年;印度尼西亚特许经营要满三年。
特许经营合同的风险点怎么解决呢?
这个就是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办。一个是从形式到内容,都要符合国际惯例和目标国的法律;二是交给专业的人,比如专业的律师。
03、连锁餐饮品牌出海,特许经营是主流选择
中餐出海目前除了特许经营之外,还有海外投资模式。
做海外投资有两个注意事项,第一是避免负面清单,比如泰国对外商准入要求非常高,餐饮属于限制类行业,不可能让外资当大股东。如果要控股,必须要经过商务厅厅长的批准。
有人会想能不能找人代持呢?如果代持被知道的话,会有巨额罚款,还可能面临监禁。所以,我们如果到海外投资,需事先了解当地有关外商投资禁止或限制性方面的法律及政策规定。
第二是国外合规,每个国家都有不同规定。我再举几个例子,比如马来西亚要求至少有一名在马来西亚居住的董事,该董事可以是外国人,但必须持有有效的工作签证;
新加坡要求公司至少有一名新加坡本地董事,即“常驻董事”,该董事需为新加坡公民、永久居民或持有就业准证的外籍人士,而且公司秘书也必须长期居住在新加坡;
法国则规定,若外商投资者直接或间接取得法国企业25%及以上的投票权(对非欧盟投资者而言,某些情况下上限可低至10%),或收购法国境内实体的控股权,须提前申报并获得法国经济财政部审批。
04、能“站着赚钱”,就不要破坏游戏规则
总之,想要出海的餐饮企业都会碰到这些问题,前面讲的三点(知识产权、特许经营、海外投资)也都可以事先通过法律风险排查来做事先准备,其他问题则可以先做合规调研。
这一轮出海一定是要“先锚定而后动”。
既然把这一轮中餐出海拔高到“第二次大航海”的历史高度,在此,我们也呼吁一下——共塑中餐品牌世界新高度。
为什么会这说呢?整个中餐出海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移民餐饮,代表低端、廉价,主要集中在19世纪;第二阶段是传统餐饮,个体为主、品类单一、性价比;第三阶段是品牌餐饮,做连锁数字化。到了这个阶段,不应该再以破坏规则,卷价格的方式去做。
如果这一轮餐饮出海做得好,中餐出现超越麦当劳的品牌是指日可待的。目前,蜜雪冰城的门店数就已经超越了麦当劳,蜜雪冰城有4.6万多家店,麦当劳是4.3万多家,这说明中餐在未来十年一定会在世界餐饮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基于此,我的第一个呼吁的是,合规问题不要存在侥幸心理。
就拿某奶茶品牌来说,因为没有进行特许经营注册和按照规定履行信息披露义务,被加州金融创新与保护部(DFPI)罚款7599美元,并被颁布禁令,也就是在完成合规之前不得在加州当地再开展特许经营业务。
第二,不要将投诉作为竞争手段。我们现在也了解到,有一些品牌在国内是竞争对手,同时又面临在海外的竞争,可能就开始出现“自己人搞自己人”的情况。我们建议,在国内是竞争对手,但是在国外都代表中国品牌形象,应当相互支持,携手共赢。
第三个,什么都可以卷,就是别卷价格,别破坏国际的游戏规则。本来我们可以站着赚钱,为什么一定要先把自己卷起来,现在我特别担心这一点。2025年,我们在美国参加了一个特许经营展,品牌加盟费基本是3.5-4万美金。
其实,在海外还没那么卷的时候,我们可以挣加盟费,如果从一开始就卷的话,我们本应该获得的收益就没有拿到,同时破坏了世界上通行的游戏规则,有可能还会导致整个中餐出海受到抵制。这是我们所担心的,也是我们呼吁的内容。
以上就是我的简单分享,这里特别介绍一下中申连锁外服,我们是为中国餐饮连锁领军全球提供法务赋能,是专门为连锁品牌出海法务合规孵化成立的机构。
具体来说,我们整合了四类机构,分别有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知识产权代理机构以及公司注册代办机构,目前已经打通了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日本、印尼等国家,欧盟、英国、俄罗斯等地区的网络也在搭建中。
我们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三块,第一是涉外知识产权的布局和落地咨询,能直接帮品牌在全球195个主权国家注册商标,也能做马德里体系注册,而且我们每天都会更新注册进度,不让时间耽误在代理机构上;
第二是国际特许经营合规服务,每个国家的特许经营合规要求不同,我们会先建立一个FDD母本,到不同国家再做调整,这样能降低法务成本,同时帮品牌完成各国的特许经营注册和备案,从今年11月起,我们还能协助企业完成当地国家的年度报告,确保品牌持续合规;
第三是特许经营合同体系搭建,根据不同国家的法律来设计不同的特许经营合同。现在我们律所的员工来自世界各国,有美国的、加拿大的、越南的、印度尼西亚等等,希望能够帮助品牌跨越语言障碍和国际的法域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