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作者:姜鑫,原文标题:《失能的老人疲惫的子女,长护险终于来了!》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这句沉甸甸的话,道出了多少家庭难以言表的压力与无奈。
克拉玛依市市民程女士的母亲在一场重病后生活不能自理,被评估为重度失能。程女士兄妹轮流对母亲进行24小时不间断照料,并承担着医药护理方面的经济压力,一家人身心疲惫。
然而不幸中的万幸,程女士一家率先成为了长护险(全称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受益者。
2025年4月1日,克拉玛依市在原有长护险护理补贴的基础上,推出了长护险居家上门护理服务。
一直以来,长护险被看作社保“第六险”。其与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五项社会保险制度相似,也是通过互助共济方式筹集资金,为长期失能人员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服务。
如今,惠及程女士一家的长护险制度即将覆盖更多的人群。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正迎来一件大事:在历经9年试点探索后,长护险正从“地方试验”迈向“全国建制”。自8月全国医疗保障工作年中座谈会发出“全面实施”的明确信号后,贵州等地密集征求意见;天津、辽宁发布长护险经办机构相关细则;贵州更列出了2025年底全覆盖或分步推进的清晰时间表……这项关乎中国家庭养老福祉的制度变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各地落地生根。
2025年9月25日,国家医疗保障局(下称“国家医保局”)印发了《国家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目录(试行)》的通知,明确了长护险支付范围,并制定了详细的服务目录。这也意味着,长护险制度的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
随着顶层设计文件的落地,一个由个人、单位、医保基金、地方政府财政共同分担,旨在让失能者“老有所护”、为更多陷入照护困境的家庭带来喘息和希望的全民性保障网络正在织就。
各地快马加鞭推进
“前段时间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意见》,阿克苏已经做完了前期准备工作,例如对常驻人员进行了摸底调研,对常驻机构进行了摸排,估计明年会正式启动。”9月24日,阿克苏地区医保局副局长龙德洪向经济观察报记者介绍了阿克苏地区长护险推进的最新情况。
人保财险新疆分公司负责人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近期,该公司管理层和医保局相关人员一起多次到长护险试点城市进行调研。
2025年8月15日,全国医疗保障工作年中座谈会中提到全面实施长护险。随后,国家医保局在成都举办了“全国加快建设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培训班”,医保局相关司局按职责分工将长护险制度政策进行解读。
经济观察报记者了解到,7月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意见》(厅字〔2025〕19号,下称《意见》)正式下发,拉开了长护险统一制度建设的帷幕。
9月份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医保局先是召开了加快长护险工作推进会,并于9月19日正式启动了长期照护师培训及认定工作。
宁夏回族自治区医保局在给自治区政协一份提案办理意见的函中提到,目前,在充分征求和采纳多轮各厅局反馈意见的基础上,根据《意见》以及近期国家医保局、财政部即将印发的《关于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实施方案》,组织人员对已基本明确的参保筹资标准、待遇支付比例等政策参数进行进一步修改完善。
贵州省医保局则在制度建设上先行一步。8月27日,贵州省医保局开始就《关于加快建立贵州省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在此之前,贵州省医保还发布了《贵州省长期护理保险护理服务机构定点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此外,天津、辽宁等地也在近期正式发布了服务机构、经办机构的相关管理细则。一些地区更是明确了长护险制度落地的时间表。例如,宁夏回族自治区医保局就曾在工作推进会中提及,确保2026年实现长护险自治区级统筹管理,为失能群体提供坚实保障。
贵州省则提出了更加细致的推进计划:分地区、分人群稳步推进改革,2025年12月底前不少于2个统筹地区、2026年12月底前全省所有统筹地区以就业人群为重点建立长护险制度;条件成熟的,适时将未就业人群纳入制度覆盖范围。
扩容迫在眉睫
推进长护险在全国落地,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一旦家中有人因年老、疾病、伤残等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就如同无形枷锁,给家庭和亲人带来无尽的身心压力。
2022年3月,程女士的母亲因为突发脑梗死导致机体功能障碍。昔日身体硬朗、精神矍铄的老人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常年卧床,被评估为重度失能。
程女士和兄妹均为上班族。每天下班后,程女士要第一时间赶回家给母亲翻身、喂饭、处理大小便,晚上和兄妹轮流守夜。连续几年的身体劳累加上精神上的紧张,给她和家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此前,程女士曾为母亲缴纳过长护险保费已满两年。自2023年5月起,程女士的母亲开始享受长护险待遇,选择居家护理,每月可享受1080.75元的护理补贴。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
2025年4月,克拉玛依市长护险制度实施新细则,在此前试点基础上增加了开展长护险居家上门护理服务。
在克拉玛依长护险经办公司人保财险克拉玛依市分公司长护险经办团队到社区的宣讲中,程女士得知母亲的情况也可以选择服务机构上门护理服务,便为母亲增加了这项服务。
从头面部清洁、口腔护理,到身体按摩、指导老人进行简单的肢体活动,专业的上门护理服务使程女士母亲的身体出现了很大的改善,还有效预防了压疮。程女士和兄妹几人的照护压力也有所缓解。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上升至15.6%,预计在2032年左右进入占比超20%的超级老龄化社会。
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教授朱俊生介绍,2023年我国失能人口达到4654万人,人均经济成本为29029元,总成本为13511亿元,占GDP的1.07%。家庭照料时间成本达到23861元,占失能照护总成本的82.2%。
长护险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战略部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医保局会同财政部先后于2016年和2020年印发《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就长护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目标任务、基本政策、管理服务、配套措施、组织实施予以指导说明。2016年在全国15个城市正式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2020年,全国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增加至49个。至今已有超过1.8亿人参保,累计超过200万失能人员享受到了相关待遇。
但这对于在老龄化趋势中不断增长的失能人群护理需求来说,远远不够。
同样面临老人照护责任的梁女士则没有程女士那般幸运。梁女士的母亲患有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行动不便加认知功能减退给家人带来了照护方面的困难。在请阿姨配合对母亲贴身照护两年后,梁女士选择了一家医养结合的服务机构,让母亲得到更加专业的照护。但需要支付更多的费用,给月薪不足1万元的她带来了不小的经济压力。
在长护险试点城市之外,越来越多的人像梁女士一样希望长护险制度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以减轻家庭的照护负担。
从2016年试点开始,到2020年试点范围扩大,长护险的发展已经经过了近十年的时间。而全国推广进程缓慢,与筹资难、标准不统一等原因有关。
城乡居民低费率起步
当前的试点城市主要采用医保基金划拨、个人缴费(医保账户代扣)、财政补贴的三方筹资机制,个人和单位缴费所占份额较低,医保基金划拨和财政补贴占大头。随着医保基金收支压力的增加和基金结存的减少,个人和单位在医保制度外筹资成为趋势。
以在9月8日被国家医保局选定为国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转型示范城市的湖北荆门为例。荆门采取了“三家抬”筹资机制,按照上年度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0.4%确定筹资标准,实行个人缴费、医保补助、财政补贴相结合,个人缴费36元/人,政府补贴54元/人。
在朱俊生看来,如何在个人缴费、单位缴费、政府财政补贴之间取得平衡,是长护险可持续的关键。
随着《意见》的出台,长护险制度推进过程中,最难的“如何筹资”问题将日渐明确。
与其他社会保险项目相似的是,长护险参保人在缴纳保险费并达到相应条件,便可申请相应的保障待遇;与其他社会保险项目最大的不同是,长护险的筹资标准不高,但要解决失能人员“无限期”的护理保障问题。在费率上,长护险的费率有望低于其他五项社会保险项目的费率。
经济观察报了解到,在未来的制度推进中,筹资渠道仍然保持多元化,进行单位、个人、政府、社会等多元筹资。在缴费比例上,长护险费率将统一控制在0.3%左右。
在具体筹资分担上,单位职工费率由用人单位和个人按同比例分担,用人单位缴费基数为职工工资总额,个人缴费基数为本人工资收入,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值得注意的是,退休人员也需要缴纳长护险费用,退休人员费率与单位职工个人费率相同,缴费基数与养老金水平挂钩。缴费时,个人缴费,原用人单位不缴费。
一名长护险经办机构负责人表示:“从试点情况看,大多数地区长护险的筹资标准在每年100元至200元之间,缴费标准有的是按收入水平的一定比例缴纳,也有的按固定金额缴纳,筹资标准高的,待遇水平也高,筹资水平低的,待遇水平也会低一些。按0.3%费率来计算,不少试点城市的个人缴费部分可能会小幅上涨。”
以程女士所在的克拉玛依市为例,其长护险收费就是以当年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基数为准,个人按0.1%比例缴纳、单位按0.1%比例缴纳。个人缴费部分由参保人员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金抵扣。城乡居民个人缴费部分则以本市上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基数,按0.1%的比例缴纳。值得注意的是,经过几年的积累,随着新的实施细则的出台,克拉玛依市的长护险保费出现了调整,城乡居民长护险保费从342元降至53元,降幅达到84.50%。
据龙德洪介绍,阿克苏地区的长护险覆盖人群初步考虑由城镇职工逐渐扩展至城乡居民。
据朱俊生统计,在长护险的49个国家试点城市和22个地方试点城市中,有32个城市仅覆盖职工医保人群,尚未扩大至居民医保人群。
“保障范围可能会从单位职工、退休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等人群起步,逐步将未就业城乡居民纳入保障范围。”上述长护险经办机构负责人表示,在筹资上,《意见》明确未就业城乡居民长护险筹资由个人和政府合理分担,个人缴费,政府按规定给予补助;政府补助则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在筹资比例上,未就业城乡居民费率减半从0.15%左右起步,用5年左右时间逐步过渡到0.3%左右,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从0.3%左右起步。
在今年的新实施细则中,克拉玛依市也发生了类似的变化。其取消了以往城乡居民参保缴费人员60岁以上的年龄限制,无论年龄大小,均可参与。
值得注意的是,退休人员缴费情况也将明确。据了解,退休人员费率与单位职工个人费率相同,缴费基数与养老金水平挂钩。由个人缴费,原用人单位不缴费。
由于缴费规模不一,长护险基金的支付比例也存在差异。
以《海南省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相关要求为例,其对非就业人员基金支付比例为50%,就业人员基金支付比例为70%。同时明确,基金年度最高支付限额不超过全省城乡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
支付方式和范围或有变化
对于有失能人员的家庭成员来说,其面临的不仅仅是24小时无休的照顾工作,更面临着自身护理不专业的难题。例如给失能亲人翻身洗澡不方便,更换食管、尿管不专业等。这些都是通过长护险可以解决的问题。
以当前试点城市的情况来看,参保人员因年老、疾病、伤残经过不少于6个月的治疗(康复),且经失能等级评估达到重度失能,即可获得长护险服务保障。保障内容以基本生活照料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为核心,例如助浴、助餐、便秘/失禁护理、翻身/叩背、鼻饲照护、压疮护理等。
以程女士所在的克拉玛依市为例,按不同失能程度,居家的失能老人每月可获得800元至1200元不等的“补贴”;在定点机构的失能老人每月可以获得1200元至1700元不等的“补贴”。
长护险加入机构上门护理服务后,可为待遇享受用户提供涵盖基础护理、专项操作和康复支持三大类服务,包括头面部清洁、口腔护理、生活自理训练、压疮预防等27个项目,每次服务时长60至90分钟。参保人可根据自身需求灵活选择。
在此前的试点中,少数试点地区采取服务补贴和现金补贴的方式,随着制度在更大范围的落地,支付方式将变得收敛。一名接近医保局人士表示,根据《意见》,长护险基金主要用于支付符合规定的长期护理服务机构和人员提供长期护理基本服务所发生的费用,原则上不直接向失能人员发放现金。但报销范围有望扩大,未来将根据人口形势变化和制度发展,研究探索将长期护理相关智能化服务和支持性辅助器具等纳入支付范围。
上述长护险经办机构人士表示,长护险基金统一建账,资金统筹使用。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单独建账、单独管理、专款专用。由于各地财政收入水平、服务机构建立水平不一,长护险制度落地的时间表也有差异。此前开展长护险制度试点的城市则要按照相关要求,用3年左右时间平稳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