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高质量发展
创始人
2025-09-26 22:47:45
0

产业数字化是利用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是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进而加快产业部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进程。数字产业化是以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为基础的数字产业发展壮大,重点是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的产品化、服务化和产业化,进而形成重要新兴产业部门。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协调发展,数字产业化是数字经济的基础和先导,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的应用场景和技术赋能,两者具有供需联动、协同创新、场景耦合和价值共创的关系。

图/中经视觉 郭俊锋 摄

我国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发展现状

首先,数字经济发展备受关注,政策支持体系持续完善。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印发《2025年数字经济发展工作要点》,明确要提升数字经济核心竞争力,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梯次培育布局具有国际竞争力、区域支柱型、区域特色型数字产业集群;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一链一策”推进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在国家层面总体统筹布局的指引下,各地立足本地基础特色,谋划数字产业与产业转型,出台针对性强的转型方案。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各有侧重,形成了“面上引导、点上创新”的数字经济政策布局,协同推进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发展。

其次,数字技术领域创新活跃,数字经济跑出亮眼“加速度”。数字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普遍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国已建成207个千兆城市,实现“县县通千兆”。5G加速融入实体经济生产的核心环节,应用案例累计达13.8万个,全面覆盖生产全流程,2024年5G发展进入5G-A新阶段。数据要素市场培育取得初步成效,数据资源供给量质齐升,2024年全国数据生产量达41.06泽字节(ZB),同比增长25%;建成高质量数据集335个,同比增长27.4%,赋能121个国产人工智能大模型研发。全国数据市场交易规模超1600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加速增长,核心产业企业总量达457.41万家,呈迅猛增长态势。集成电路加快布局,形成覆盖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材料和装备的完整产业链,2024年,集成电路产量为4514.2亿块,同比增速超过20%。国产操作系统加速崛起,鸿蒙生态设备总量突破11.9亿台。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实现整体性、系统性跃升,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

最后,产业数字化转型协同推进,重点行业群体转型亮点纷呈。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工业互联网加速普及应用,全国“5G+工业互联网”项目达1.5万个。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全面发展,全国已建成3万余家智能工厂,极大推动了制造业现代化进程。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加速产业融合,“电商+产业带”加强订单归集和数字化协同,提升了中小企业生产效率35%。消费电商持续提升品质,数字产品、以旧换新成为重要拉动力。数字技术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在制造、金融、政务、医疗、教育、文化、交通等领域加快融合应用,我国已形成了覆盖基础层、框架层、模型层、应用层的完整“人工智能+”产业体系。

新时期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发展特征和趋势

数字技术的智能化、可信化、绿色化创新突破是根本动力。智能化是当前技术演进的主导方向。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代表,推动产业从自动化向自主决策演进。通过深度学习、多模态认知和自适应优化,智能系统不仅显著提升生产效率,还催生个性化定制、预测性运维等新业态,重构产业价值链。随着大模型爆发式发展,我国人工智能逐步突破从感知到认知的跨越,从专用智能走向通用智能。可信化是智能化大规模应用的基石。随着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大范围普及应用,安全、隐私、合规成为技术落地的前提。可信化涵盖数据安全、算法可解释性、系统鲁棒性与伦理对齐等,旨在构建稳定、可靠、负责任的技术应用环境。截至2025年上半年,我国大模型备案总量达439款,覆盖医疗健康、农业、教育、智能制造、金融科技等30余个行业,有力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和应用生态成熟,安全可信面临新挑战。绿色化是技术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求。面对算力能耗、电子废弃物和碳足迹等挑战,绿色计算、低碳数据中心、能源高效算法和循环电子等技术路径正在兴起。绿色化不仅体现为技术自身的资源友好特性,更通过智慧能源管理、绿色供应链等赋能全社会低碳转型。

数据信息的资源化、要素化、价值化流通配置是核心引擎。数据从资源化、要素化到价值化的高效转化,不仅是技术进步的结果,更是数字经济时代资源配置方式深刻变革的体现,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数据资源化是价值释放的起点。数据资源化是激活数据要素潜能、驱动产业创新发展的起点与支撑,是构建数据要素市场、赋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基础环节。数据要素化的价值日益彰显。2024年,我国数据生产量达41.06泽字节(ZB),同比增长25%。数据在快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同时,加速线上线下、生产生活、国内国际全面贯通,促进精准供给,激发新兴需求,重塑经济模式,成为最具时代特征的新型生产要素,为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价值化是数据要素发展的最终目标。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过程中,数据通过在具体场景中的流通、应用与融合,赋能实体经济,创造显著的经济与社会价值。国家通过开展“数据要素×”行动计划,在重点行业形成典型应用示范,释放数据的乘数效应。

产业体系的平台化、集群化、融合化转型升级是基础支撑。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的深入发展,日益依赖于产业体系在组织形态、空间布局与业务范式上的系统性变革,其突出体现为平台化、集群化与融合化的协同演进与转型升级。平台化重构了产业组织与运行模式。通过构建数据驱动、开放协同的数字平台,打破企业边界与产业链壁垒,实现资源集中调度、主体生态化协作与业务模块化赋能。在产业数字化进程中,直接推动企业和行业的运行模式发生根本转变:从过往孤立、零散的“点式”技术应用,演进为全链条协同、数据联动的“链式”整合,并最终发展为以平台为中枢的“网状”生态。企业不再仅将数字技术作为效率提升的辅助工具,而是深度嵌入核心业务,形成支撑新产品、新服务与新商业模式的平台化操作系统。集群化优化了产业的空间布局与创新网络。通过引导企业、产能与创新要素在物理和虚拟空间集聚,形成专业化分工、规模化协作与知识溢出的区域增长极。数字产业化在此过程中培育壮大数字产业集群,而产业数字化则推动传统产业集群智能化转型,二者共同构建起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融合化推动了产业边界重塑与价值创造升级。它促使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渗透,一二三产业相互交融,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界限日趋模糊。产业数字化在此表现为显著的“服务化”趋势:企业从提供单一产品,转向提供“产品+数据+服务”的一体化解决方案,通过持续运营、远程监控与预测性维护等增值服务,构建持续盈利与用户锁定的新商业模式。

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高效协同、深度融合是必然趋势。产业数字化侧重于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与赋能,通过推动研发、生产、管理、服务等全链条的数字化转型,重构传统产业的价值创造模式。数字产业化则聚焦于数字技术自身的产品化、服务化和集群化,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等新兴技术形成规模化产业集群,为整体经济提供关键基础设施、核心技术与产业支撑。产业数字化为数字技术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市场空间,拉动数字产业持续创新与迭代;数字产业化则为传统产业转型提供先进的技术工具与解决方案,推动其降本增效与模式创新。可以预见,未来这一融合进程将进一步深化,推动形成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以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为标志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仅有助于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更将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

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路径建议

“十五五”时期及未来一个时期,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将逐步从深化应用、规范发展、普惠共享转向智能升级、生态构建、普惠共富新阶段,需要从全局高度认识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加强统筹布局、系统推进。

完善顶层设计,强化政策引导。数字经济正在解构和重塑传统经济理论和经济管理模式,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和制度,对于强化政府经济调节职能、激发市场活力具有决定性作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面向未来,需要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优化政府数字公共服务、鼓励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完善人才、资金等要素保障。构建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发挥“数据要素×”和“人工智能+”创新驱动发展动力的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建立科学的统计监测和评估体系,培育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

推进供需联动,强化协同发展。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在内涵和外延上存在明显交叉,两者之间具备网络协同效应和外部性,是供需联动、场景耦合、价值共创的交融互促关系。在新时期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协调发展、协同发展,要发挥我国海量场景、海量数据和强大制造业等综合优势,以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传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需求为牵引,推进数字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速数字技术创新体系的重塑和重构,加快数字化、智能化基础设施部署和应用升级,推进新一代数字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提升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能力,牵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协同发展促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进流通利用,释放数据价值。数据是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新型生产要素,是全面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关键驱动因素。在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中,数据汇聚加工转化为信息、知识和生产要素,从信息流引领物资流、资金流到进而改变传统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拓展了数字产业化范畴,丰富了产业数字化的路径方法,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日益明显。当前,关于数据要素的理论研究、法规制度、交易市场和产业发展等仍具有广阔空间,进一步深挖数据要素资源价值,要持续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数据产权、交流流通、收益分配等基础制度设计,加大公共数据资源、企业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力度,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加快推动“数据要素×”和人工智能融合应用,鼓励建设可信数据空间,推进数据跨境流通利用。

推进数字科技创新,强化产业集群发展。科技进步是加快新质生产力和新型生产关系协调发展的关键内生变量。数字科技的层级和创新能力很大程度决定了数字产业化能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也深刻影响产业数字化的路径方法和最终成效。要持续深入推进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设一批行业性和区域性共性技术平台、测试验证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鼓励构建数字企业和传统企业联合牵头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梯次培育布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推进产业集群化、生态化发展。推进传统产业集群、产业园区系统性数字化转型,统筹推进数字产业集群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先进制造业集群各有侧重、协调有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进安全治理,强化可持续发展。数字科技排浪式创新突破和快速渗透应用,为数字时代全球安全治理带来巨大风险和挑战。全面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发展,要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等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根基,通过网络、数据、人工智能和产业链供应链等高水平安全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要推动构建数字经济安全防护体系,建立全链条风险监测预警机制,推进跨部门、跨领域的风险协同研判。健全完善常态化监管机制,针对人工智能算法、数据流通利用、平台经济等重点领域建立多元协同监管和治理新模式。推进数字产业化及产业数字化中的数据权益、就业社保、税收、平台治理等操作规则细化落地,不断降低生产经营中使用数据、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的门槛,优化营商环境,让更多主体参与数字经济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未来产业和平台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单志广;本文第二作者为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数字经济处处长、高级经济师 马潮江;第三作者为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数字经济处副处长、助理研究员 徐清源)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