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演讲的关注者,小米用户大概只占一半——演讲刚结束,各种质疑分辨率,质疑电池,质疑不上玄戒上高通的段子就出来了,还有纯胡说八道的帖子被顶上最高赞。
其实只要真看过发布会,就知道这些点在发布时都有作说明,但两小时视频的传播度怎么可能比得上两张图,结果就是大家在各自的信息茧房里越陷越深。
这也说明小米主打“一个雷军”的营销策略依然行之有效,毕竟其他品牌负责人演讲、发布、推销时及之后,少见涌入大量米水军帮助传播。
那么多人在等着看雷军笑话,等了好些年了。
那么多人一边骂米粉屌丝,一边还在争取米粉心智,毕竟米粉掏真金白银。
争取不来的,那更要骂了,毕竟要通过黑米和米粉来维持自己粉的心智。
小米的数码、小家电、汽车产品,跟友商同期竞品比,其实可以说是时优时劣,互有短长,并不具备全维度碾压优势。但友商如此重视小米的发布,只能说明房间里有大象,没法装看不见。
看似是进攻,实则是狼狈的防御。
雷军的年度演讲暨年度重要产品发布会,去年的主题叫“勇气”,今年的主题叫“改变”。
在我看来,两次发布会也可以改名叫一个主题,“对标”。
对标保时捷,对标特斯拉,对标苹果。从产品定义,到产品造型,到产品性能,到现在连产品命名都对标了。
其实小米17有自己的东西,叫小米16也不会比苹果17低一等,但小米就是选择了对标,而且是让雷军公开讲:“小米17 Pro 系列迎来小米史无前例的大改变,和 iPhone Pro 系列完全对标,有小米17 Pro 和小米17 Pro Max两款。”
对标完了继续挖墙脚——
“再特别介绍一下全新设计的磁吸充电宝,5000mAh,全金属机身,只有 6mm,15W 无线功率,完美兼容 iPhone 17 系列全部机型,欢迎苹果用户选购。”
不知是不是因为尝到了小米汽车车机兼容苹果的甜头,决定变本加厉。
这种变本加厉,并不讨好原有小米用户,对部分苹果用户的心智有什么影响,那就有待验证了。
不过另一方面,对标也是需要实力的,否则是自取其辱。除了性能上已经和对标对象平起平坐的小米汽车,这次发布,比如17pro的异型叠片电池,只有小米和苹果在用、敢用。
对标的好处是快速建立用户认知,提升营销效率,坏处是一定会被拿着放大镜挑刺,被求全责备属于基操。
而作为被对标者,苹果,特斯拉,保时捷,骑在第一位破风,吃力,且不一定总能在销量上讨到巧,但能让企业吃到长久且可靠的技术与品牌形象红利。
小米的“人车家”不一定体现在生态联动上,甚至可以说,miui现在不如以前好用,比如分享到微信居然要比以前(也比友商)多一次操作逻辑,小米汽车的软件层面开发也比友商落后一到两拍,比如最近更新的1.10.0才加入了泊车偏移辅助,这个是华为一年前、理想半年前就实现的功能——不过现在在产品定义、营销节奏等工作方法论上,人车家有趋同的趋势。
这个方法论就是“对标”,吃破风者的红利。
小米已经在市场表现上成为大象,雷军或许是时候考虑如何主动成为破风者,并在下一个5年里去实践,下一个10年里去实现了。
聚焦到小米汽车。随着本月一位资深车评人公开声明与小米“割席”,舆论出现了一个声音:为什么小米的敌人越来越多?
其实,小米的敌人没有越来越多,而是本来就很多。
商业上的对家是固定的那几个,会一直打,盘内招出完就盘外招,可能打得狗脑子都出来,但彼此都是巨头,5年甚至10年都不存在谁能干死谁,而且就算是干死了也不一定能吃掉对方的份额。
也就是说,小米的敌人也不会越来越少。
从媒体层面,即使不是友商的水军,小米的敌人也不会少。因为小米对车评人也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
这个方法论,还是对标特斯拉。
所以从车评人层面,小米汽车招恨的根本原因是一毛不拔。
特斯拉有马斯克,小米有雷军,马斯克在美国,雷军在中国。相比远在大洋彼岸只爱X上发英文贴的马斯克,雷军能跟用户直接互动,这是优势,但是有的时候,特斯拉的优势就优势在马斯克在美国,友商和媒体接触不到马斯克。而雷军只要有段时间不出现,就会面临质疑。
至少目前为止,雷军对小米尤其小米汽车是非常巨大的资产,意义超过几百亿现金,但前提是雷军能一直这么劳模下去,且他推销出去的产品一直能不出纰漏。
雷军为小米还能再战10年。如果是李嘉诚或褚时健那样的状态,还能再战三十年。这对于小米的对手来说就很头疼了——
当然,对于小米内部有野心的储备干部来说也很可怕。
传统车评人里,有一批人卡住了生态位,能坐吃红利,在和传统车企或者说共同成长共同成就的自主品牌车企的博弈中,能轻松拿到商单,甚至年框。他们认为自己有办法通过话术拿捏车企——虽然资深不一定代表水平,更不一定代表人品,但是这种拿捏也确实可能做到,传统车企的销售渠道和营销层级,决定了它们需要依赖头部车评人流量。
即使是新势力,比如蔚来、小鹏、理想,也多遵循这个惯例,或被动或主动维持这个行业生态,至少是不敢得罪。
然而小米有雷军这个影响力巨大的流量担当,又对标特斯拉,不想花这么贵的钱。商单、年框在小米汽车体系里不是这么玩的。
另一层面,小米决策层也觉得这些资深车评人未必能代表市场的声音。雷军在su7发布前邀请了很多媒体和车评人去参观,让他们提些意见,结果大多真诚不看好,很乐观的评估是月销3000。据说雷军最后还是不服气,赌了一把,按月销1万的量去制定产能计划,结果后来发生了什么,大家也看到,雷军成了北京欠车王。
这说明很多车评人擅长的是总结过去,而不是展望未来。大家能做的是对已发生的事情做归纳,而不是对没发生的事情做构建——这是实践结果,而雷军的小米最重要的工作方法论就是实践。
当然只能总结过去,这很正常。雷军在昨晚的演讲中,把“复盘”二字翻过来倒过去讲了半小时以上。雷军也没有因此就觉得车评人没价值,他去拜访过YYP的大家车、王杰克,另外也每次发布都邀请韩路且在宣传VCR里出镜——但雷军对专业媒体人的期待值,可能不止这些,因为媒体相比厂商,原本可以身姿更轻灵。
无论如何,从结果来看,就是小米照搬了特斯拉的媒体策略。
小米汽车给一大批赛道自媒体带来了流量,而他们的优质、偏硬核的内容也反过来大大增强了用户对小米汽车的信心,可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在他们与粉丝的交流中,也大多表露出并没有得到传统车评人那种六七位数的支持,小米能提供装备设备和技术扶持,已属难得。
有一大批数码博主也因此获得了流量,但是有没有吃饱?好像也没有。
所以,有声音认为,小米在破坏整个车媒生态,砸所有车评人的饭碗——
然而,这是片面的。
“小米汽车证明,只要质量过硬,用户自然会买单”——这种声音大错特错,这些年来,死掉的高品质车还少吗?
“其他车企看到小米不给这些车评人商单,车子照样能卖的好,以后都不给或者少给了”——这不可能,其他车企先推出雷军这样的王牌推销员再说。
小米毕竟只有一个,到现在一年多过去了,也没有第二个雷军出现。小米的出现只是给行业增加了一些多样性。
上一世代,自主品牌汽车的崛起,要跟合资竞争,需要发声,汽车媒体和车评人(当时大多是节目主持人的概念)获得了资源投放。
现在为了跟小米竞争,对家的投放预算还是不会少。小米一直在,黑小米的需求就一直在,且有可能各自用户在各自信息茧房里各得其所,形成均势。
夸小米挣不到大钱,黑小米却是可以有的。
雷军也好,任正非也好,大抵上都知道,要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
但是交朋友要花钱的,怎样少花钱还能把朋友搞得多多的——这是小米接下来会面临的一个难题,或者说宣发资源调配策略的思考。
全部梭哈雷军,和其他媒体自媒体搞800元车马费的君子之交,并不一定能应对全部情况,尤其是出现类似挖空机盖那样的公关危机时。
人民群众路线是根本路线,但很多时候,人民群众是会一时辨不清的。
你不能保证自己次次都大赢特赢,也不能在面对逆风局时,才想起来需要朋友帮忙发声——那种反差往往会招来更多质疑。照搬特斯拉的营销策略,不一定适合下一阶段的小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utocarweekly,作者:东三环斟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