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联合国演讲的最大漏洞,曝了
创始人
2025-09-26 10:43:33
0

据媒体9月24日报道,特朗普在联合国大会演讲中,以57分钟的时长(远超15分钟的发言限制)展开了一场争议性发言。他多次自吹自擂,宣称美国在他的领导下已进入“黄金时代”,并强调“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边境、军队、友谊和精神”。然而,特朗普对美国的过分美饰,已被美国知名保守派智库,即美国企业研究所,发布的一份调研报告“打脸”。


该报告通过对6061名受访者的深度调研,揭示了美国社会的三大危机:对国家前景的普遍悲观、对政治体制的严重不信任,以及社会联系的日益淡薄。在政治与社会的双重危机中,美国民意正悄然发生着深刻而微妙的转变。一方面,民众对政治精英的不信任达到历史高点,两党制的合法性正面临严峻挑战;另一方面,在移民、性别角色、言论自由等关键文化议题上,公众态度却呈现出意想不到的保守化趋势。


与此同时,疫情的深远影响仍在延续,传统社交场所大量萎缩,人际关系网络日益脆弱,社会孤立现象日趋严重。该报告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剖析美国社会在各维度面临的问题与困境,为预判美国未来的政治文化走向提供了重要参考。为便于国内各界知己知彼、把握形势之变,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特编译此文,供读者参考。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一、政治悲观情绪蔓延,党争激化社会分裂


2024年的美国大选非但未能弥合分歧,反而进一步加剧了社会撕裂。


(一)美国民众对国家现状深感不满


美国民众对国家发展现状普遍不满。仅有39%的受访者表示对国家现状至少还算满意,而超过六成(61%)的民众表示不太满意或完全不满意。不过,与前几年的惨淡局面相比,民意已有回暖迹象。回溯至2022年,彼时对国家状况表示满意的民众还不足四分之一,仅有24%。


民众对国家现状的看法依然严重分化,不同党派支持者的态度截然不同。71%的共和党人表示对国家发展至少还算满意,而民主党人中,持此观点的仅占12%(见图1)。特朗普当选似乎彻底改变了党派支持者对国家状况的判断。一年前,只有17%的共和党人对国家现状满意,而民主党人的满意度高达51%。


图1:共和党人在2024年大选后对国家现状的满意度大幅提升(对国家发展至少感到有些满意的美国民众比例)


(二)高学历女性深感悲观


美国民众对国家未来前景看法分化严重。约有49%的民众对前景持乐观或相对乐观态度,51%的人则表示悲观或相当悲观,双方势均力敌。这种分化格局在过去几年基本稳定:2021年时,47%的民众对国家未来持乐观态度,53%持悲观态度。


此外,拥有大学学历的女性群体表现出格外强烈的悲观情绪。近三分之二(64%)的大学毕业女性对美国的未来感到悲观。大学毕业男性中也有多数(55%)持悲观态度,但程度不如女性强烈。高学历女性不仅比其他群体更加悲观,而且自特朗普当选以来,这种悲观情绪显著加剧。2021年时,近半数高学历女性对美国未来还相对乐观。


 二、特朗普执政时期:冷漠蔓延,信任坍塌


(一)政治官员信任度普遍走低


报告调查发现,当前美国民众对诸多政治机构普遍缺乏信心,绝大多数人质疑民选官员是否真正为民谋利。近四分之三(74%)的受访者断定政治人物只顾中饱私囊,仅有四分之一(25%)的人还相信官员会真心为国为民。


这种认为民选官员重私利、轻公益的看法已成为社会共识,不分教育程度高低、不论种族民族差异、无关性别年龄大小,各个群体均持此观点。其中,民主党人的不信任情绪尤为强烈:近八成(79%)受访者认为民选官员纯属为己谋利,共和党人中也有64%持相同看法。


在此次选举中,特朗普或许正是借助了民众对政治精英的普遍不满而获益。虽然认为特朗普诚实可信的美国人寥寥无几,但许多人并不认为他比其他公职人员更加糟糕。近半数(47%)美国人确实认为特朗普比其他民选官员更不可信,但剩余的53%要么认为他更可信(33%),要么觉得他与其他官员半斤八两(20%)。


即便是对特朗普持负面看法的民众,也未将他视为政坛的害群之马。在那些对特朗普“略有不满”的受访者中,多达56%的人认为他与普通政客并无二致——既不更好,也不更坏。


(二)对两大政党不满情绪不断加剧


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对两大政党都感到失望。目前有近四分之一(24%)的美国人对民主党和共和党都持负面态度。而在25年前,对两党都不满的民众还不到十分之一。


尽管年轻男性在此次选举中明显向特朗普靠拢,但他们对两大政党的整体态度却颇为冷淡。报告研究表明,超过三分之一(34%)的年轻男性对两党均不买账,年轻女性中持此观点者也达到26%


在自认为自由派的年轻选民中,多达37%对两党都心怀不满,仅半数(50%)仍对民主党抱有好感。这与年长自由派形成了鲜明对比:65岁及以上的自由派选民中,近八成依然力挺民主党,对两党都不满者仅占14%。


民主党虽然在年轻自由派中遇冷,但特朗普也未能完全俘获年轻共和党人的心。在共和党支持者或倾向于共和党的群体中,年长选民对特朗普的支持度明显更高。近六成(59%)的共和党老年选民对特朗普“非常支持”,而30岁以下群体中这一比例不到一半(44%)。


(三)美国人对同胞普遍持积极看法


虽然政治不信任蔓延,但报告研究发现,美国人对同胞的看法普遍积极正面


在税收诚信方面,57%的公众相当或非常相信美国人会在纳税时如实申报全部收入。在社区合作层面,近六成公众(58%)对美国人共同解决社区问题的能力颇有信心,59%的人相信美国人通常会尊重他人。在互助精神方面,超过六成(63%)的受访者相当或非常相信美国人会竭尽所能帮助有困难的人。


在守法意识上,三分之二(67%)的公众相信同胞会自觉遵纪守法,但当涉及有争议的法规时,持此观点者骤降至56%。然而,在政治妥协方面,民众信心明显不足。仅有四成多受访者(42%)相信美国人愿意在切身关注的议题上让步妥协。


相比保守派,自由派对美国公众的看法要消极许多。在政治妥协方面,仅有31%的自由派相信美国人愿意在重要议题上让步,而持此观点的保守派接近一半(48%)。在社区合作能力上,不足半数自由派(49%)认为美国人能够携手解决社区问题,但近三分之二的保守派(64%)对此抱有信心。在人际尊重方面,仅49%的自由派相信同胞能够尊重他人,相比之下,超过三分之二的保守派(68%)对美国公众的这一品质充满信心。


(四)年轻男女政治社交圈的分化


报告指出,当代美国年轻人的社交网络正呈现明显的性别政治分化,男女两性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政治生态圈。从社交关系来看,年轻女性与特朗普阵营的接触明显较少。调查发现,逾半数(51%)年轻女性坦言身边无一特朗普铁杆支持者,仅三分之一(33%)表示部分好友力挺特朗普。反观年轻男性,情况截然相反:超三成(36%)称朋友圈无特朗普支持者,而近半数(47%)的社交圈中都有特朗普的支持者。


年轻女性身边聚集的多为民主党支持者。近四成(38%)年轻女性表示,其全部或大部分密友都是民主党人,而持相同看法的年轻男性仅约四分之一(24%)。


无论选民最终投票给谁——特朗普、哈里斯抑或弃权——朋友圈中特朗普支持者的多寡都会影响个人对他的看法。


在特朗普选民中,若其全部密友都支持特朗普,则四分之三的人对特朗普持“极为积极”的态度。而那些仅有部分密友支持特朗普的选民中,持极为积极态度的比例骤降至不足半数(45%)。


哈里斯选民的情况也印证了这一规律。那些朋友圈中有特朗普支持者的选民,对特朗普持极端负面看法的比例为79%,明显低于完全没有特朗普支持者朋友的群体(95%)。


 三、“第三空间”萎缩与社会纽带的恒久价值


在当今美国社会,良好的人际关系仍是幸福生活的基石,但培育这些关系的社交场所却在悄然消失。报告调查发现,社交网络越广泛的人,不仅更容易信任他人,对生活现状的满意度也更高。然而,美国人在公园、图书馆、咖啡馆、酒吧等公共社交场所的停留时间正在持续缩减。


面对日益加剧的社会孤立,一股“友邻而居”的新潮流正在兴起,鼓励人们与好友比邻而居,甚至共同生活,以重塑社区归属感。随着美国人普遍推迟婚育年龄,乃至选择终身不婚,友谊关系作为抵御孤独感的情感纽带愈发珍贵。


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数据显示,在拥有密友的美国人中,仅有三分之一(36%)的人大部分或全部朋友都住在附近。32%的受访者表示有部分好友就近居住,19%称只有少数密友住在同一社区,另有12%的人身边完全没有密友。


此外,报告研究发现,邻里密友的多寡似乎并不能决定社区归属感的强弱。虽然那些密友环绕的居民大多与社区联系紧密,但即便是身边密友寥寥的群体,仍有过半数(53%)的人对社区怀有深厚感情。不过,那些身边密友环绕的居民,并不会比其他人更认同“邻里守望相助”的观念。同样,这些人在参与志愿服务、出席社区聚会或策划本地活动方面也并未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


(一)“第三空间”的式微


报告特别提到,“第三空间”(包括餐厅、酒吧、公园和街角小店等为邻里互动提供现实场所的地方)与邻里情谊和归属感息息相关。诚然,并非所有公共或商业空间都能承担社区中心的功能,但美国人确实依赖某些特定场所(尤其是公园和咖啡店)来维系与邻居、同事和朋友的日常联系。


在疫情重创之下,众多商业和公共场所被迫长期关闭。时隔约五年,美国人在酒吧、餐厅、咖啡店和公园的足迹依然稀疏,远未回到昔日光景。数据显示,超过半数(54%)的美国人仍会定期造访社区内的咖啡店、酒吧、餐厅或公园等场所。然而,近半数受访者(45%)坦言,他们已无固定的休闲去处。反观疫情前,三分之二(67%)的美国人都有钟爱的本地据点,经常光顾。


研究发现,大学学历群体比非大学学历群体更热衷于社区生活:59%的大学毕业生经常在社区场所活动,而非大学学历者此比例为51%。然而,这两个群体的社区参与度都在急剧下滑。2019年时,超过七成(71%)大学毕业生和65%的非大学学历者都拥有固定的社区去处,如今这一比例分别下降了12和14个百分点。


尽管如此,那些依然保持社区生活习惯的美国人表现出了相当高的黏性。数据显示,超过半数(52%)的常客每周至少造访一次,八成以上每月造访一到两次。


(二)营造归属感的核心场所


“第三空间”虽然形态各异、功能有别,但其中几类场所最受青睐,堪称社交聚集的热门之选。报告调查发现,在经常造访第三空间的美国人中,约四分之三的人钟情于咖啡店(25%)、酒吧餐厅(23%)以及公园绿地(23%)。相较而言,图书馆、健身房乃至社区中心等场所鲜有人提及。


“第三空间”为美国人与街坊邻里、三五好友相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机会。尽管此类场所日渐式微,但仍保持造访习惯的美国人表示,他们常在这些地方与熟人不期而遇。在拥有固定去处的受访者中,逾六成(63%)坦言,每当置身其中时,总能遇见熟识之人。


在这些公共空间中与邻里好友的频繁邂逅,无疑能够滋养归属感,增进彼此信任。报告数据显示,经常在本地商业或公共场所活动的美国人,其社区归属感远胜于缺乏此类习惯的群体(61%对43%)。而在那些经常在这些场所偶遇熟人的受访者中,这种差异更为悬殊:高达七成的人深感与社区及邻里情深意切,联系紧密。


拥有一处能与熟人频繁邂逅的“第三空间”,往往会让人对整个社区刮目相看。数据显示,在那些经常于第三空间偶遇熟人的美国人中,高达72%认为自己置身于“守望相助的社区”之中,而在缺乏此类场所的群体中,持相同观点者仅占半数。


美国人的社区归属感并非仅仅源于邻里情谊,物理空间本身亦举足轻重。“第三空间”为街坊邻里、社区成员营造了共聚一堂的绝佳契机。社区营造绝非简单的人群聚合——仅仅将志趣相投、经历相似或生活方式相近的人汇聚一处远远不够,共享的场所同样不可或缺。


四、友谊与社会信任


调查发现,美国人社交圈的大小与其社会信任度息息相关,人脉广的美国人往往比那些孤立寡友者更愿意信任他人。


整体而言,美国人对陌生人的善意抱有乐观期待,深信在危急关头必有人伸出援手——无论是遭遇骚扰、车辆故障还是意外受伤。数据显示,逾八成(85%)美国人坚信,倘若在公共场所受伤,陌生人定会施以援手。近七成(69%)受访者认为,车辆抛锚时,路人多半会主动相助。更有61%的美国人确信,若在公共场所遭遇骚扰或威胁,必有路见不平者挺身而出。


然而,这种信任并非毫无保留。在拾金不昧这一道德考验面前,民众态度出现明显分化。约半数(51%)美国人相信钱包失而复得、分文不少的可能性,而几乎同等比例的人(48%)则持悲观态度,认为此事希望渺茫。


挚友众多的美国人对人性抱有更大信心,更坚信他人在交往中会恪守公平之道。数据显示,在形单影只的美国人中,近六成(59%)认为旁人一有机会便会趁火打劫、落井下石。反观那些坐拥至少六位挚友的群体,仅有29%的人心存此虑,绝大多数人深信他人品格端正,处事公允。


类似地,在拥有至少六位挚友的受访者中,过半数(54%)秉持“助人为乐,人之常情”的乐观信念,而在孤立无援者中,持此观点的比例骤降至33%,形成鲜明对比。


社交圈广阔的美国人对陌生人的善意也更加笃信不疑。在拥有至少六位挚友的群体中,逾九成(93%)确信素不相识的路人会在危急时刻伸出援手,而在缺乏挚友的群体中,这一比例降至七成(71%)。面对骚扰威胁时,近四分之三(73%)拥有六位或更多挚友的美国人相信会有义士挺身而出,而孤家寡人们则底气不足——仅约半数(51%)对此抱有期待。


在对拾金不昧的期许方面,超过六成(63%)拥有至少六位挚友的美国人坚信钱包失而复得,而在没有挚友的群体中,持此观点的比例仅为42%。


究竟是因为某些美国人天性乐于信任他人,从而更容易结交并维系挚友?还是因为朋友圈的不断扩大,反过来滋养了他们对社会的信任?这两种可能性同样成立。拥有众多挚友,加之由此而来的频繁社交历练,无疑会重塑人们对他人品行的基本预期,让人更愿意相信人性本善。


五、友谊、社会联系与情感慰藉


研究指出,美国人的独处时光日益增长。社交媒体等现代通信技术固然让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与外界保持联系,但这些虚拟交流手段(至少在当下)无法替代真实的肌肤相亲、温情相拥。


数据显示,68%的美国人在过去一周内体验过某种形式的身体亲近(哪怕只是一个简单的拥抱)。另有13%的受访者称过去一个月内有过此类温馨时刻。然而,近五分之一(18%)的人坦言,距离上一次身体亲近已时隔月余,更有3%的人称从未体验过此类亲密接触。


女性通常比男性更容易获得拥抱或其他形式的身体亲近,四分之三(74%)的女性和约六成(62%)的男性表示在过去一周内感受过肢体温情的慰藉。


在获得日常身体的亲近方面,单身男性境况最为艰难。不到半数(45%)的单身男性表示在过去一周内获得过拥抱或其他形式的身体亲近。相比之下,超过六成(61%)的单身女性有过此类体验。在已婚群体中,身体亲近行为要普遍得多。超过八成(81%)的已婚女性和超过七成(72%)的已婚男性表示,在过去一周内感受过某种形式的身体亲近。


美国人社交网络的规模与他们获得身体亲近的频率密切相关。拥有更多挚友的美国人更经常获得身体亲近。在没有挚友的群体中,不到半数男性(45%)和刚过半数女性(53%)表示在过去一周内获得过拥抱或其他形式的身体亲近。相比之下,在拥有至少六位挚友的群体中,超过四分之三的男性(78%)和女性(86%)在过去一周内都有过此类体验。


美国人的居住状况也影响着他们获得身体亲近的频率。独居者获得身体亲近的机会少于与他人同住的群体,但这种影响对男性比对女性更为明显。在独居群体中,男性比女性更容易缺乏日常的身体亲近。不到半数(48%)的独居男性表示在过去一周内获得过拥抱或其他形式的身体亲近。而近三分之二(64%)的独居女性在过去一周内都有过此类体验。


总体而言,男性的社会境遇——感情状况、朋友圈大小、居住环境——对其获得身体亲近频率的影响远甚于女性。但性别与身体亲近的关联不止于此。获得身体亲近的频率对男性幸福感的影响可能也比对女性更大。在过去一周内获得过身体亲近的男性中,超过半数(52%)对自己的生活状况感到非常或完全满意。而在超过一个月未获得此类体验的男性中,仅有28%感到非常或完全满意。


女性在这方面的差异则没有如此明显。在过去一周内获得过身体亲近的女性,与未获得此类体验的女性相比,对生活的满意度并无显著差异(46%对35%)。


身体接触与人际亲密感存在密切关联。在过去一周内获得拥抱或其他形式身体亲近的美国人,比那些较少有此体验的人更容易感到与他人亲近。在过去一周内获得拥抱的美国人中,72%的人表示经常或非常经常感到与他人亲近。相比之下,在过去一个月内获得过拥抱的人中,只有半数(50%)有此感受;而在过去一年内未获得任何身体亲近的人中,这一比例更是降至仅四分之一。


六、约会与人际关系深层影响力


约会对当下的单身美国人而言似乎已成奢侈品。数据显示,仅有15%的单身人士(男女比例相当)在过去一个月内有过约会经历。


反观那些正在热恋却尚未步入婚姻殿堂或选择同居的群体,他们才是约会市场上的主力军:近四分之三(72%)的人月月有约。相比之下,六成(60%)已婚美国人和刚过半数(54%)同居伴侣在过去一个月内有过约会。


就单身群体而言,社交圈越广泛,约会生活越活跃。然而,按性别分析时,这一规律仅适用于单身男性。朋友众多的单身女性在约会方面并未显现出明显优势,而单身男性则截然不同——社交达人们在情场上如鱼得水。


拥有至少四位挚友的单身男性中,27%在过去一个月内有过约会,而拥有三位或更少挚友的男性中,这一比例不到一成(9%)。超过三分之二(68%)拥有三位或更少挚友的单身男性在过去一年内都没有约会过。


论及生活满意度,人际关系对美国人的影响远超政治因素。已婚人士的个人生活满意度明显高于单身群体,这一现象在男女两性中均有体现。数据显示,53%的已婚美国人对个人生活深感满意,而单身人士中持此观点者仅占28%。


然而,徒有婚姻之名而无其实者,生活并不因此而更加美满。那些对婚姻质量不甚满意的已婚人士,其整体生活满意度并不比单身人士更高。婚姻关系质量与生活满意度的关联在女性身上体现得更为强烈。虽然关系质量对男女都举足轻重,但美满婚姻对女性个人生活满意度的提升作用远超男性。当然,婚姻绝非影响个人幸福感的唯一纽带。


友谊的分量,尤其是挚友圈的大小,与个人生活满意度息息相关,堪称幸福感的重要指标。无论身处何种婚姻状态,挚友越多者越容易拥抱生活的美好。在拥有至少六位挚友的美国人中,过半数(56%)对生活感到非常或完全满意。相比之下,在拥有一到两位挚友的美国人中,只有37%感到非常或完全满意;而在没有挚友的群体中,这一比例降至28%。


友谊的力量无分已婚单身。在拥有至少六位挚友的已婚美国人中,近三分之二(65%)对生活非常或完全满意。拥有至少六位挚友的单身美国人,其生活满意度是没有朋友的单身人士的两倍多。值得注意的是,拥有至少六位挚友的单身美国人,其生活满意度与没有挚友的已婚美国人相差不大。


七、文化思潮的微妙转向


数十载以来,美国政治风向标持续左摆。尽管民调始终显示自认为保守派的美国人多于自由派,但年轻世代却愈发青睐左翼理念,尤其在文化议题上——从同性婚姻到婚前性行为,从种族多元化到性别角色重塑。然而,近年来的民调数据却透露出一丝微妙的变化:年轻美国人在某些社会议题上正悄然回归保守立场。


过去四年间,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性别分工的价值。如今,逾四成(42%)民众认为男女从事各自擅长的工作和任务有益社会发展;持反对意见者占56%。相比之下,四年前仅有36%的受访者支持“男女分工、各展所长”的传统观念。


(一)大规模驱逐政策支持率激增


短短十年内,美国民众在移民问题上的立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过半数(54%)美国人赞成将非法入境移民全部遣返原籍国。而在2016年,支持者不足三成(32%),反对者高达近七成(66%)。


民主、共和两党选民的观念都出现了变化,但党派间的分歧依然尖锐。超过八成(81%)共和党人支持驱逐所有非法居留移民,民主党人的支持率仅为28%。2016年时,支持大规模驱逐的共和党人为五成,民主党人仅为16%。


尽管整体上驱逐支持率在上升,但不同族裔群体间仍存在显著分歧。超过六成(61%)白人支持驱逐所有非法居留移民。相比之下,非裔和拉美裔成年人的支持率要低得多,分别仅为44%和40%。


(二)多数美国人认为同性恋权利保障“已经足够”


最高法院确立同性婚姻合法地位十年后,多数美国民众认为在保障同性恋者平等权利方面,国家已经尽职尽责。57%的美国人表示国家已经实现了这一目标,不足四成(39%)的美国人认为仍需继续努力。


近年来,美国人对同性恋权利的看法发生了急剧转变。2020年时,美国人在是否需要继续推进同性恋者平等权利方面观点分化严重。当时一半人认为需要做更多工作,另一半人持相反意见。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对歧视现象的认知基本未变,但美国人解决同性恋者所面临挑战的积极性有所下降。62%的美国人认为同性恋者在当今美国社会仍面临严重歧视。这一比例较2020年的65%仅略有下降。


(三)年轻男性日益支持严管色情制品


美国民众对网络色情制品管控政策的支持度持续走高。近七成(69%)受访者赞成降低互联网色情内容的可及性,反对声音不足三成。相较于2013年约三分之二(65%)的支持率,这一趋势愈发明显。


虽然整体支持率仅为温和攀升,但特定群体的态度转变却颇为引人注目。年轻男性群体对管控色情制品的立场明显松动。2013年时,该群体内部严重分化:约半数(51%)支持提升网络色情内容获取门槛,四成(40%)持反对态度。时至今日,六成年轻男性认为有必要加强相关限制。


男性群体内部呈现出鲜明的年龄分层特征,两端年龄段对严格管控的呼声最为强烈。在25岁以下男性中,近三分之二(64%)力挺收紧网络色情内容管制。65岁及以上男性的支持度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反观25至54岁的中年男性,支持者尚不足半数。


(四)更加拥护言论自由


过去五年间,美国社会在言论自由议题上的民意天平发生了微妙倾斜。当前,近六成(59%)民众认为太多人对他人言论过于敏感,仅四成(40%)主张应当谨言慎行以免伤及他人。


回望2020年,彼时民意呈现胶着状态:近半数(47%)受访者强调用词谨慎的重要性,稍多的52%则认为民众反应过度。


八、美国文化走向十字路口


值此政治倦怠与信任危机并存的时代,美国社会在诸多文化议题上的民意正在发生变化——时而回归往昔立场——然而这些转变的深层意蕴仍待解读,国家政治前景依然扑朔迷离。


公众对同性婚姻的支持依然坚定,多数美国人仍认为堕胎在特定情形下理应合法。政治机构的公信力历经数十年持续流失,两党声望皆江河日下。然而,尽管美国人聚首时光日渐稀少,公共话语空间剑拔弩张,但多数民众依然坚信:当身陷困顿或身处弱势之际,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仍会慷慨相助。


*文章转自美国企业研究所于7月2日发布的调查报告,原题为“America’s Cultural Crossroads: Enduring Discontent, Rising Disconnection, and an Uncertain Future”,文章有删节,小标题为译者自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作者:Daniel A. Cox(美国企业研究所),编译:山杉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