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欧盟从中国手里顺利拿到2582吨稀土,眼看产业链断裂的危机暂时解除了,转头却把中欧高层经济对话一脚踢开,还抬出制裁名单,盯上了12家中国企业。
欧盟一边深度依赖中国稀土,一边又不断挥舞制裁大棒,整出一套“既要又要还要”的操作。
这种矛盾背后,是欧盟在现实利益和地缘政治之间的反复拉扯。
中国稀土磁铁出口环比大涨21%,欧洲企业松口气的同时,欧盟却在G7峰会场合高调渲染“中国威胁论”,这场双标操作,怎么看都让人迷惑。
中国这次批准出口2582吨稀土,并非一时心软,而是出于维护中欧关系和全球市场稳定的考量。
商务部表态,这批稀土出口是依法依规、面向民用产业审批,根本谈不上什么贸易封锁。
毕竟,新能源、军工、高科技产业,欧盟的命根子都系在稀土上。全球稀土开采中国占61%,精炼更是压倒性优势,欧盟98%的稀土永磁体都靠中国供应。
近两年,只要中国收紧管制,欧洲企业便“打摆子”,去年8月就有7次生产中断,行业里怨声载道。
本以为稀土问题缓和能换来点好脸色,谁知欧盟拿到货就掉头关门,单方面宣布取消中欧高层经济对话,理由是“看不到进展”。
冯德莱恩更在G7峰会上公开指责中国“将稀土当武器”,还变身“道具演员”,在国际舞台上把“紧箍咒”扣到中国头上。
欧洲企业看在眼里,心里拔凉拔凉。合作到头变成猜忌,短期捞到好处,长期却把信任消耗得干干净净。
实际上,欧盟内部早已分裂。东欧国家警惕中国,西欧企业死守中国市场。美国在背后推波助澜,欧盟左右为难,最终选择了矛盾升级。
中国稀土出口还没落地,欧盟的脸色就已经变了天。短期获利,长期自断后路,这样的“精明”,真能让欧盟坐稳产业链的交椅吗?
稀土风波还没过去,欧盟立刻把12家中国企业列入对俄制裁名单。这12家里,炼油厂、石油贸易商、银行全都在列,理由是“帮助俄罗斯绕开贸易限制”。
这还是欧盟第一次把中国银行也点名,分量不小。欧盟公开表示,任何为俄罗斯战争“提供燃料”的第三国公司,都要承担责任。
在制裁问题上,欧盟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美国一直要求盟友“协同对华施压”,欧盟也想用强硬姿态给美国看。
俄乌冲突让欧洲能源和安全风险加剧,欧盟内部东欧呼吁强硬,西欧则不愿损失中国市场,制裁成了平衡内部矛盾的工具。更深一层,借制裁逼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让步,欧盟算盘打得飞快。
中国的回应很直接。外交部表态,坚决反对任何“非法单边制裁”,中俄企业的正常经贸往来不容干扰。
中国商务部也给出对等反制措施,宣布限制欧盟企业参与中国4500万元以上的政府采购,回敬得干脆利落。
欧盟这一轮操作,表面是守规矩,实则拿经济工具当政治筹码。德国和法国的大企业其实心知肚明,离开中国市场,产业链就得断。
可欧盟决策层还是执意要“秀一把肌肉”,企图用制裁让中国企业“认栽”。表面强硬,内心焦虑,最终买单的还不知道是谁。
稀土是现代工业的“维生素”,新能源、军工、智能制造全靠它。欧盟这些年想自力更生,瑞典开矿、法国建厂,喊得响,现实却很骨感。技术和成本都过不去,短时间根本离不开中国这根“定海神针”。
中国不仅精炼稀土全球92%,还掌握了锂、钴、石墨等关键原材料,欧洲智库早就敲响警钟。
有意思的是,这场稀土博弈里,美国反倒成了最大受益者。
消息称,中美已提前谈妥稀土供应协议,中国优先向美国供货,美方则在半导体出口上松了口气。特斯拉等美企顺利“吃饱”,欧盟却卡在中间,既没讨好美国,又得罪了中国,供应链断裂风险陡增。
中国主张通过对话解决分歧,但欧盟如果一味把经济问题政治化,稀土、锂、钴这些战略资源迟早会变成反制工具。
欧盟本想在绿色转型和高科技产业上争一口气,结果在博弈中把主动权拱手让人。
产业安全和战略自主,光靠发声明、发制裁令是保不住的。
回头看这场风波,欧盟一面离不开中国的稀土供应,一面又频繁挥舞制裁大棒。这种“边吃饭边砸锅”的策略,迟早会让欧盟自己陷入两难。
信任破裂,合作断档,真正的损失不会只落在中国企业头上,欧洲产业也会被反噬。
欧盟刚拿到2582吨稀土就火速变脸,制裁令紧随其后,12家中国企业被推上风口浪尖。短视行为虽能取悦美国,却难以掩盖对中国供应的深度依赖。
把经济合作当成政治筹码,只会让欧盟自己陷入更大风险。在全球博弈的棋盘上,稀土只是一个缩影。中欧合则共赢,斗则俱伤,这才是现实世界的铁律。
参考资料:
冯德莱恩扬言:欧盟要制裁,含中企——2025-09-20 11:28·观察者网
今年8月份,中国对欧盟稀土磁铁出口环比增长21%——2025-09-22 13:52·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