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80后,花12年,打造出中国版“铱星”
创始人
2025-09-25 16:26:35
0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正和岛 (ID:zhenghedao),作者:明瑞


当SpaceX的星舰在试飞中划破天际时,欧洲通信卫星组织(Eufelsat)正加速整合卫星网络……太空早已成为全球科技与资本角逐的“新战场”。


而中国商业航天正蓄势爆发,迎来新的里程碑。


9月24日,吉利星座第六轨卫星使用捷龙三号运载火箭,在山东日照附近海域,以一箭十二星方式发射成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自2022年以来,吉利星座连续六次发射、百发百中。三年多就完成了星座一期的组网建设,实现除南北极外的全球任一地表实时通信覆盖。这一完全由中国民营商业航天建设和运营的低轨星座建设速度令业界震撼。


吉利星座的创造者,来自于中国商业航天企业——浙江时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时空道宇”)。


作为时空道宇的掌舵者,王洋创业12年,深耕商业航天领域,将时空道宇打造成国内唯一实现商业闭环的民营商业航天企业。


在商业航天蓬勃发展的今天,为什么是时空道宇?它又如何成为引领中国商业航天的新标杆?不得不说,时空道宇是一家非常值得研究和分析的企业。


破壁者:蓄势12年,打造中国版“铱星”


决定一家创业企业成就的最关键要素便是创始人,时空道宇亦是如此。


王洋是一位连续创业者,理性又浪漫,在他看来,航天是最浪漫的行业,承载着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


时空道宇CEO兼首席系统工程专家王洋


实际上,商业航天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2004年,美国暂停航天飞机计划,转而将太空探索的任务交给商业公司。中国比美国稍晚,直到2014年,国家政策放开,鼓励民间资本搞火箭、造卫星。


王洋置身其中,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他意识到,属于这一代中国航天人的机会来了。


回看过往的职业生涯,王洋先后任职于华为和中科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十年间,从工程师、项目经理,到总经理一路跃迁,所参与的航天任务无一失败,为他日后的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毕竟,低轨卫星星座,从专业的系统工程复杂程度来看,往往需要举国之力才能完成,更别说在吉利星座之前,我国还没有类似的星座项目。


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2014年,王洋做了一个大胆决定:辞去铁饭碗,投身创业热潮。他成为中国商业航天的拓荒者,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商业航天公司——上海欧科微航天。


王洋带领着一支敢于冒险、敢于打胜仗的团队,使用了大量创新技术,经过数不清的实验和调制,成功打造“嘉定一号”卫星,这也是中国首颗由民营企业独立研制的物联通信卫星。


“嘉定一号”的星上载荷和所有平台电子学单机都是全栈自研。此外,王洋还带领团队在遥感十三号星座完成国内首次量产测传单机批量交付及北斗星上RDSS载荷交付,做了许多颠覆产业链的尝试,包括在设计阶段将昂贵的宇航级元器件大批量改为车规级元器件,这些努力让王洋和团队找到一条低成本、高可靠、批量交付卫星的可行之路。


在中国,像王洋一样,怀揣对太空探索热忱的企业家不在少数。“造车狂人”李书福同样有着自己的太空梦,他曾说“在扎根一个地球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放眼浩瀚的宇宙,那里有无数个星球。”


2018年,王洋与李书福一拍即合,时空道宇应运而生,聚焦低轨卫星物联网星座建设,提供全球化商业服务。


为什么一定要把卫星送上天,打造全球低轨卫星物联网星座?


经年累月的专业训练,王洋对商业航天有着独到的见解,他瞄准低轨卫星物联网星座建设,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在大众认知中,人类的地面网络已经很完善了,就连喜马拉雅山大本营,都有网络信号,但一个颠覆认知的真实情况却是,全球仍有约三分之一人口无法上网,地球94%的区域完全没有任何互联网信号,成为网络时代的“信息死角”。


王洋曾感慨道:“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我们对蓝色星球的认知其实还是远远不够。”


除此之外,我们现在的通信网络主要依靠地面基站,对比在地面架光纤通信,卫星通信可以不受地形影响,在偏远农村、沙漠、海洋等地有显著优势。


相较于中高轨卫星,低轨卫星在距离地球表面约300千米到2000千米之间轨道上运行,这些卫星因轨道高度较低,通信延迟极低(约20-50毫秒),加之链路损耗低等特点,非常适合发展卫星互联网或卫星物联网业务。


低轨卫星是解决“信息死角”的最优方式,也是拓展人类沟通边界的关键所在。


不少企业采取了低轨卫星通信方案,20世纪80年代,摩托罗拉提出一个非常宏伟的计划——“铱星计划”,意图通过77颗低轨小卫星(目前的铱星二代是66颗+9颗备用星),实现全球通信。


中国有句古话: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皆有则事可。由于太超前,过高的工程成本,难以支撑它的商业回报,铱星计划只能宣告失败。直到2001年,收购重组后,铱星公司才得以起死回生。


与铱星公司的命运不同,在技术突破、成本下降的当下,SpaceX星链的迅猛发展,得益于当今航天产业对近地轨道常态化运输,以及6G通信的旺盛需求。


创业是件比难更难的事。王洋花了12年时间,从作为“中国商业航天第一人”入局商业航天领域,到打造全球新一代卫星物联网星座,其掌舵的时空道宇成为国内唯一实现商业闭环的民营商业航天企业,正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吉利星座


为什么是时空道宇?


进入2025年,商业航天迎来新一轮的爆发期。


商业航天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作为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重要载体。政策的利好带动了资金的涌入,仅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融资总额突破200亿元,创历史新高。


根据预测,2025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5万亿元。


有政策,有市场,有前景,我国空天地一体化通信发展势头迅猛。但从“试点应用”到“规模化落地”,仍需跨越技术、成本、商业化三大“壁垒”。唯有直面痛点、协同破局,才能推动产业真正“起飞”。


而王洋带领下的时空道宇,正是其破局者和开拓者,有三点值得借鉴:


一是以市场为导向,实现自我造血。


有别于国家队航天必须依靠国家体制,商业航天以市场为主导,需要具备商业盈利模式,推动航天科技探索的持续发展。


恰如王洋所说,市场化的机制,对民营商业航天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单要实现技术创新,同时要让航天技术服务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推动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


对于全球卫星通信公司而言,商业化是最难打的一场仗。


作为吉利旗下企业,时空道宇依托吉利生态,将汽车智能网联、Robotaxi、低空出行等领域作为业务开拓乃至实现盈利的关键。


在低轨卫星星座系统中,终端应用是关键部分,时空道宇颇具创新性地让汽车直连卫星通信。


2023年,全球首款量产卫星通信乘用车——极氪001FR问世。当车辆驶入无地面网络覆盖或地面网络受损的区域时,不再担心信号问题,用户可以使用车机系统接打卫星电话和收发卫星消息。


此后,极氪大部分车型、领克、吉利银河部分车型等,均配备了时空道宇自研双向卫星通信技术。


赋能出行生态,是时空道宇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杭州亚运会期间,时空道宇以高精定位产品及服务、卫星通信服务,保障2000辆亚运会官方指定用车的安全出行。


在后续的哈尔滨亚冬会、成都世运会期间,也都通过航天科技保障赛事用车的出行安全,技术能力、服务能力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时空道宇主导建设的“吉利星座”,以其“实时在线、永不失联”的技术特质,重新构建了新一代通信基础设施,让遥不可及的卫星变得触手可及。


二是造一颗人人用得起的卫星。


低轨星座的核心关键,在于成本。如果没有低成本,就没有规模化。


卫星星座建设的前期投入往往至少以百亿元计算,就卫星发射而言,我国单次火箭发射成本约为国际先进水平的1.5-2倍,成本是制约商业航天产业普及的关键。


为破解成本难题,时空道宇在卫星制造方面融入了汽车制造量产的基因,让批量化造卫星正成为可能。


时空道宇借鉴吉利汽车智能化、自动化等大规模量产制造模式,在浙江台州打造了一座可实现年产500颗的卫星超级工厂,通过模块化设计、柔性生产、智能制造等技术,采用流水线并行生产等方式,把卫星的设计生产周期大幅压缩,卫星生产成本下降45%左右。


在发射阶段,时空道宇采用了更为高效的“轨道面级部署”策略,通过火箭一次发射多颗卫星部署至同一轨道面,既能提升星座组网效率,又能降低单颗卫星的发射成本,也有利于星座整体的测控与管理。


时空道宇堪称民营航天界的六边形战士,通过整合上下游资源,搭建了卫星研发、制造、测控、应用等多方面的全产业链布局,获得巨大的先发优势,建立企业的“护城河”。


三是把技术信仰刻进基因里。


不同于其他商业领域的是,航天事业是一条长周期、高风险、高投入的冒险赛道,技术壁垒很高、系统很封闭,一家初创公司想要跑出来,必须要具备足够的技术实力。


重视研发投入是时空道宇的一大基因。科技创新是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从大系统论证到整星、载荷、核心平台单机设计,再到卫星通信芯片、模组、终端的研制,全部由时空道宇自主完成,真正让核心技术自主化。


例如,‌时空道宇基于吉利星座,采用了行业领先的22nm工艺,自研了一款4mm×4mm的卫星通信芯片,可用于汽车和手机直连卫星通信。


时空道宇另一个底色是工程师文化,这群超级奋斗者,有着“技术即信仰”的执着,不仅懂技术,还懂产品,把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方法去解决问题。


其创始团队皆为技术背景出身,拥有15年航天领域经验。公司500人员工中有70%以上是技术人员,整个团队身经百战,自2000年以来,中国重要的卫星型号不超过100个,时空道宇的工程师们参与完成的卫星至少有50颗,且人均拥有5个以上国家重点卫星型号的完整经验。正是因为他们经得起考验,耐得住寂寞,才能实现技术的一次次突破。


王洋特别喜欢用“开源开放生态”来诠释时空道宇的战略布局。他表示:“我们的生态模式就像早期的Linux或Android系统,全栈自研之后实现全栈开源开放。”


这种平台化思维,让时空道宇超越了传统航天企业模式,更像是一家科技平台公司。在这一生态体系中,卫星构建起全球性的战略基础设施,而各类应用服务则作为增值业务在这一基础设施上生长发展。


核心技术和商业思维是买不来的。王洋曾说,时空道宇不是资金最雄厚的,但一定是最懂如何将航天技术转化为商业价值的团队。


时空道宇的崛起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从技术跟随转向自主创新,其应用创新模式为全球低轨卫星竞争提供了新范式。


破壁之后,驶向“星辰大海”


攀登商业航天的高峰,并非易事,它既代表了人类科技智慧的高峰,也承载了人类商业勇气的极限。正如前苏联火箭先驱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所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


从20世纪50年代中国航天的一穷二白,到“东方红一号”响彻太空,再到“嫦娥”奔月、“祝融”落火,在国家战略规划和代代有志之士的求索下,中国航天以半个世纪的坚持,推动和延伸人类对太空的认知边界。


如今,我们正迎来“大航天时代”,商业航天成为全球新趋势。在这一浪潮中,时空道宇的成功证明:在商业航天领域,唯有长期主义能穿越周期。‌


在资本追逐快回报的背景下,时空道宇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十多年如一日,坚持干好一件事,深耕卫星通信研发,以低轨卫星网络为战略支点,为全球化服务奠定基础。


即使是今天中国企业普遍遭遇的全球化挑战,时空道宇的战略执行力也充满了长期主义的色彩。


早在2021年,时空道宇便启动全球化战略。短短几年,时空道宇与马来西亚、阿曼等20多个国家合作,覆盖东南亚、中东、非洲、中亚及南美等区域,在能源、智慧港口、海洋渔业等关键领域,其卫星星座商用服务已实现规模化落地。


时空道宇不仅提供卫星通信技术,更是探索一种新模式,复制中国成熟的产业集群能力,打造可持续的海外落地模式及“天地一体化”生态系统,也为中国企业全球化提供新路径。


在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的双重作用下,以时空道宇为代表的中国商业航天企业,厚积薄发,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突破,不仅推动高端制造业升级,更为全球空天经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


参考文献:


[1].一文看懂SpaceX和我国商业航天新局,秦朔朋友圈[2].时空道宇CEO王洋:建设低轨通信星座拓展人类沟通边界,央视对话栏目


[3].对话时空道宇王洋:低轨卫星的赛道是准确的,未来要搭建航天生态,蓝鲸新闻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