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前夕的傍晚,在罗源县松山镇八井村,惬意漫步、乘凉的村民可真不少。“以前夏天晚上不敢在户外多待。今年多亏了这些灯,在院子里坐很久也不会被蚊子叮了。”村民雷灼芳指向小院围墙顶上安装的一盏小灯。记者看到,几只蚊虫正环绕小灯飞行,毫不理会院中喝茶唠家常的村民。
“这是智能诱蚊灯,可在夜间自动切换到工作模式,利用蚊虫的趋光性吸引它们靠近,再通过电击灭蚊。”罗源县疾控中心医生于述航介绍。与蚊香、烟雾等传统化学驱蚊方式不同,诱蚊灯无污染、无刺激性,既对人体无害,又能维护乡村生态环境。
安装诱蚊灯,是罗源县创建“无蚊村”试点项目的重要环节。今年1月起,八井村成为首批“无蚊村”项目试点村。像这样的诱蚊灯遍布八井村,共有60盏。罗源县疾控中心医生游益银告诉记者,项目团队每月对蚊媒密度监测2次,通过统计路径指数、布雷图指数和停落指数,动态掌握相关情况。这3个指数分别反映在室外每千米发现的积水处数量、每100户住宅内伊蚊幼虫滋生的积水容器数量、30分钟内会停留于暴露在外环境的人身上的蚊虫数量。
游益银说,在蚊媒传染病防控工作中,调查并清理蚊虫滋生地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如今,这一环节可借助科技力量轻松完成。
清晨,一架无人机从八井村村部起飞,工作人员紧盯屏幕,通过实时传回的画面,细致查看村内是否存在积水点。随着操作员的控制,无人机精确悬停在一间民房的天台上空。“你们看,这个屋顶有口缸,昨晚下了大雨,里面积水应该很深了。”确认情况后,工作人员赶往现场,倾倒水缸并倒扣,还向屋主科普蚊媒传染病防控知识。
“以前都要靠人工巡查,不仅要花上几天时间,而且难免会有遗漏。现在有了无人机,一个小时就能完成全村扫描,谁家屋顶积了水,看得一清二楚。”八井村党支部书记雷可寿说,在专业人员的定期培训下,村中操作无人机的能手越来越多。
“‘无蚊村’项目也是一次科技赋能乡村治理的创新实践。”游益银说,项目团队将继续推进村内排水管道清理、水培景观植物改造等工作,将蚊虫防控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同时为制定农村蚊虫防治策略总结经验,探索适合罗源实际的蚊媒传染病长效防控机制。(记者 陈欢欢 通讯员 高坤颖 刘其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