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麦加,沿街的水龙头不再像二十多年前那样时断时续。住户家的屋顶还留着厚重的储水箱,那是2000年前后的记忆:每隔三天才供一次水,24小时之内抓紧蓄满,谁家忘了开阀,接下来的两天只能“省着用”。如今,靠着沿红海岸线铺展的取水口、管廊和反渗透车间,麦加和麦地那这些城市习惯了全天候的水声。这不是自然赐予,而是工程把海洋搬进了日常。
供水秩序的转折点
与老一辈的用水焦虑做个对照,更能看出这场改变的密度。沙特国土辽阔,接近内蒙古加西藏的面积,却找不出一条超过一公里的天然河道。年均降雨不到100毫米,蒸发量倒是几倍于此,天空慷慨赐下的水,很快又被阳光带走。早年人口少,地下水和从邻国购水还能勉强维系。石油工业一兴起,人口猛增,城乡用水像潮水一样往上涌,旧办法就跟不上了。
于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这个国家把目光投向海,把海水变成可饮可用的资源。几十年熬过来,今天全国每天要淡化超过1300万吨的海水,折算一下,足以灌满260亿瓶半升装的矿泉水。淡化水占全国用水一半以上,这个比例在全球少见。远在内陆的利雅得也能通过管道喝到来自海边的水,工程的触角比沙漠风还长。
夹在这条时间线中间,有段不太体面的阶段——为控制用水,城市分段供水、按天限量。2000年前后,很多社区三天一供,每次24小时。屋顶储水箱成了家家必备的家具。后来,产能不断上来,24小时不间断供水才重新成为常态。这一行程里,国际合作的影子很明显。美国人曾为本国西海岸的缺水问题专程来学习经验,甚至希望能请沙特帮洛杉矶建厂。这在某种意义上等于承认:在“把海变成水”的赛道上,沙特走在前头。
红海岸线上的规模竞赛
若只看一个项目,拉比格也许只是地图上的一个点。但把拉比格四期和朱拜勒系列摆在一起就能读出沙特水务布局的脉搏。朱拜勒二期日产40万吨,朱拜勒3A和3B分别做到60万吨和57万吨,这些项目把东海岸的产能一节一节地加上去。西海岸的拉比格,靠近红海,一条近40公里的海岸线被用来构筑取水点和预处理区。前三期在2022年投产,日产同为60万吨,却仍然止不住工业和居民的需求继续抬头,于是第四期被迅速推上日程。
拉比格四期的目标不只是补缺口,它还是沙特、乃至全球最大的单体反渗透海水淡化厂。设计日产淡水60万吨,能够满足200多万户居民一天的用水。为了支撑这个体量,项目每天需处理约150万吨海水。两列各42台的双介质压力过滤器像两排风箱,每台容积1100立方米,把大于5毫米的杂物在最初的闸门处拦下,再通过投加絮凝剂和助凝剂让悬浮物聚成易截留的“絮团”。反渗透车间的钢结构面积接近1.2万平方米,像一座横卧的航站楼,里面布置着高压泵,把海水加压到约70巴,驱动盐分和杂质在半透膜前止步。第一道反渗透采用8英寸膜元件,前三级产水直接进入第二级,省去了中间提升的电耗,能效优化体现在这些看似细小的工艺安排里。
结果也相当亮眼:每吨淡水的电耗可降至2.78度;按当地的工业电价折算,一吨水的成本约2.3元人民币。出水的盐分控制到50ppm以下,整体回收率做到40%,既多出水也少废水。厂区外八座直径100米、高19米的储水罐如同八口银色的湖面,缓冲供水波动。最终的水,大头将输往两座圣城——麦加与麦地那——它们比谁都清楚稳定供水的意义。
市场格局的改写
在谁来造、谁来管这件事上,拉比格四期写下了另一条注脚。2023年7月,中国电建集团旗下的山东电建三公司与母公司中国电建,以及沙特本地的WETICO组成联合体,同沙特国际电力水务公司ACWA Power签下合同,总额6.7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49亿元。资金由沙特国家开发基金和本地银行为主提供,项目在2023年10月底完成金融关闭。合同模式为EPC,也就是设计、采购、建设一肩挑,这条链条交给了中方来做。
这件事的象征意义在于,它进一步打破了欧美和日韩在海水淡化市场长期形成的技术与品牌优势。山东电建三公司在中东北非耕耘多年,已成长为该区域最大的EPC承包商之一;公司海外业务早在2002年尼日利亚项目时起步,二十多年下来,项目清单越滚越长。从朱拜勒系列到拉比格四期,这个名字在沙特工程名录里不断出现。对沙特来说,更多元的承包商意味着更好的议价空间和更快的交付节奏;对中国企业而言,这里是能力兑现的舞台。
顺带说一句,EPC并不只是把工地搭起来那么简单。它要求在设计阶段就把运维成本压到合理区间,采购上确保关键设备的可靠与可替代,施工时又要拿出与财务计划相匹配的进度和质量。拉比格四期的金融关闭能在2023年10月底按计划完成,背后正是对这些环节可控性的认可。到了2024年7月,沙特水电采购公司SWPC公开表示项目推进中,这相当于官方对里程碑的确认。
工地的时间脉搏
如果把工期倒着读,能看到另一种秩序。预计投产的时间设在2026年第一季度,意味从早期设计到最后一滴合格产水,需要经历一连串精准的节点。2025年初开始,项目进入测试:海水抽取、预处理、反渗透、冲洗,随后化验室给出数据——盐分低于50ppm,回收率40%。再往前推,2024年上半年是一段密集的安装期:保安过滤器进场,反渗透厂房梁柱逐一拼装,高压泵调试到70巴,第一道膜列由工程师一根根装上,前三级的产水直接导入第二级以节电,工艺优化看得见摸得着。还要给八座巨型储水罐焊接钢板,把数百公里的管道埋入地下,电控系统与光伏辅助电源完成集成,保证“掉链子”的几率降到最低。
把时间指针再回拨到2023年9月,现场从勘测取水点开始,取水泵房和预处理区先行破土。至2025年8月,安全记录累计超过800万工时,无重大事故。这串数字背后,是对节奏、细节与纪律的共同追求。
朱拜勒与拉比格,东岸与西岸
放在全国视角里,朱拜勒与拉比格像两只稳住天平的砝码。前者在波斯湾侧,后者对着红海,技术路线同样采用反渗透,但水源条件、下游需求和输配半径都有差异。朱拜勒二期40万吨、3A的60万吨、3B的57万吨,这些容量叠加,让东部工业带的用水更可预测。拉比格四期的60万吨与前面三期(2022年投产、日产同为60万吨)构成互补,也把西岸几个大都市的心里石头放了下来。
更远的内陆并不被忽略。管道把海边的水送到利雅得,这是地理意义上的逆袭。考虑到沙特境内“无一条天然河流超过一公里”的现实,输配系统本身就是一座移动的“人工河”。对比二十年前每三天供一次、每次24小时的紧巴巴日子,如今的全天供水听上去平平无奇,却是工程能力成批兑现之后的自然结果。
在全球镜面里的沙特经验
横向一沙特并不是唯一一个与干旱较劲的地方,但它尤其敢花钱、也确实花得有效。石油收入像源源不断的血液,注入到水务基础设施上,让缺水的痼疾得到缓解。也因此,美国一度希望汲取沙特的海水淡化经验,探讨为洛杉矶建设相关工厂的可能性。这是一种有趣的视角反转:传统上以技术输出著称的国家,开始向沙漠王国请教“如何把海水变成城市的自来水”。
在技术层面,拉比格四期选择全流程反渗透,其实也反映出行业趋势。相较热法蒸馏,反渗透在能耗控制上优势清晰;用2.78度电就能换来一吨淡水,在沙特的工业电价环境里,成本算下来约2.3元人民币,这让“以电换水”成为划算的买卖。有人担心浓盐水排放会带来生态压力,拉比格四期把整体回收率抬到40%,从源头减少废水体量,也是对这个问题的部分回应。真正的答案需要在运维期更长的数据里去寻找。
制度与选择的背后
看似一个个工程,实则是制度与选择的叠加。沙特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成规模地做海水淡化,说明“水”这个变量被早早放进了国家治理的方程式里。后来随着产能上来、管道延伸、资本和技术的组合越来越成熟,分段供水才得以退出历史舞台。中国企业能在此间扮演重要角色,离不开本身在中东北非的深耕;山东电建三公司成为该区域最大的EPC承包商之一,就是时间换空间的成果。像ACWA Power这样的本土开发商,熟悉政策与市场,能把资金、土地、公共需求串起来;沙特国家开发基金和本地银行的资金进入,再加上2023年10月底及时完成金融关闭,这些在很多国家都是难题,在这里却变成了流程。
沙漠里的水与未来
古人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沙特,这句话听起来更像工程与文明的约定。没有超过一公里的天然河流,只有海与沙。把红海与波斯湾接进城市,靠的是一整套从取水口到储水罐、从凝聚剂到半透膜、从70巴的高压泵到8英寸的膜元件的细密安排。拉比格四期的工地上,焊花闪烁的试验室里那张“50ppm以下”的化验单,代表的不只是水质数字,也是一种对未来将近的把握。
中东的缺水问题不会因为某一个项目就彻底改写,但当朱拜勒、拉比格这样的名字在地图上越来越多,1300万吨/日的淡化总量继续抬高,260亿瓶矿泉水的比喻越来越“日常”,人们对水的恐慌就会退后。沙特拿石油的钱去换水,中国的技术和施工队在其中出力,这种跨国分工也在悄悄改变行业的格局。等到2026年第一季度,当拉比格四期按计划投产,或许又会有城市在夜里不再焦虑地听着水箱的回声,而把这一切当作再普通不过的日常背景音。
上一篇:优秀!福州高新区新添2张市级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