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理人咖啡到底惹着谁了?
创始人
2025-09-24 18:23:36
0

爱喝咖啡茶饮的,正开始躲着“主理人”。


2025年短视频起号的方式之一,是竞相模仿“95后海归咖啡主理人”的段子:

 

当你走在路上,不小心误入一家主理人咖啡店,你会体验到一套标准的主理人流水线:店里的主理人(店主)和他的朋友在聊天,极具冲击力的潮人穿搭可能让你感到些许不适或格格不入。

 

主理人通常来自江浙沪,自称有海外留学经历,会对着你夹杂外语说一堆。通常你会听到,5分钟咖啡豆“庄园故事”讲解,顺带一句“你在别家喝不到”。店里一定有主理人的猫或狗。

 

60元低消,一杯手冲瑰夏48元起,最后,你花168元买了一份隐藏菜单,喝到了一杯酸味尖锐的咖啡和一块刚从冰箱拿出解冻的巴斯克。总体体验是,味道和瑞幸差不多,价格贵了3倍。不过,店里放了几个黑胶唱片、墙上挂了幅抽象画,设计感很强。

 

这还是进店流程最简单的,没有要求你提前3天进行预约。

 

 

在星巴克、瑞幸教育完咖啡市场,将咖啡拉下神坛后,消费者厌倦了千店一面的体验,于是,一个不错的“IP故事”变成主理人咖啡品牌的重要资产。主理人们都深谙此道。打开大众点评“必打卡咖啡馆”榜单,主理人模式的门店能占一半。

 

然而,这股浪潮席卷到今年,主理人咖啡的光环正迅速褪色,取而代之的是各大社交媒体上,KOL争相模仿“嘲讽”主理人的情景。

 

主理人故事被滥用了,变成了掩盖产品不足的遮羞布。主理人,也演变为所有个体户和小店老板的通用标签。

 

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更容易让这种失望快速扩散。一个消费者的差评,可能通过避坑笔记、吐槽视频触达数万人。当多个翻车案例叠加,就会形成“群体嘲笑”。于是,“反主理人咖啡”的调侃话题被无限放大。

 

但对于今天的主理人咖啡而言,这不是末日,更像要迎接一次“去伪存真”的洗礼。

 

从拒绝流水线,到变成流水线

 

从令人向往的“精神自留地”,变成充满戏谑的“行为艺术现场”,主理人咖啡,是什么时候从神坛坠落到凡间的?

 

 

要知道,两年前笔者接触到的“独立咖啡主理人”,无一例外都是为爱发电,高举着“拒绝流水线”的旗帜入场。

 

别卷咖啡主理人老猫最早是一名咖啡师,过去在一家外资连锁咖啡品牌门店做店长,因为一直执行的是别人的思想,感受到工作压抑,很不自由,所以决定辞职做主理人咖啡。他告诉虎嗅,他想通过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传达自己的审美和生活态度,告诉大众一款新品的原料和创新的故事很重要。

 

上海长宁一家地下咖啡馆,每周都会举办读书分享会。来这里的人,有的是为了看书,有的是为了来喝咖啡,有的是为了听唱片,有的是为了来喝酒,有的是为了寻找“共同群体”,主理人Sam告诉虎嗅,他的店是这座城市年轻人的“隐秘角落”,装修用的是原木桌、粗陶杯、枯枝装饰,部分水泥墙裸露,甚至用旧自行车零件做门店装饰。

 

杭州中国美院附近有一家主理人咖啡店,只做埃塞俄比亚耶加雪菲产区的咖啡,豆子由主理人亲自去产地挑选,店内墙上贴着与咖农的合影,手冲咖啡时会附上一张“豆子护照”,记录采摘日期、处理法、烘焙度,主理人信奉慢生活,他觉得每杯咖啡萃取时间不少于30秒,并拒绝主动提供任何糖浆、奶油等“多余添加”。

 

北京东二环胡同里的一家主理人店,前厅是咖啡吧台,后院被改造成微型展廊,每月举办诗歌分享会、手作陶艺体验,来这里的人,有的是为了咖啡,有的是为了展览,主理人告诉虎嗅,他这里的拉花是原创手绘。

 

成都的主理人咖啡店更擅长拉拢“社区熟人”。成都川区咖啡主理人W曾经在北京某大厂做过几年程序员,后辞职去云南旅居,做过设计师。他记得店里每个熟客的口味,会根据熟客的心情调整咖啡拉花,店开在小区之间,更像是“社区会客厅”。他告诉虎嗅,遇到熟客生日,他会送一块手作甜点。

 

这些早期主理人,是咖啡世界里的匠人与社群搭建者,他们的故事源于热爱,根植于产品,服务于人。然而,当主理人成为流量密码,一套标准化的“流水线”便悄然形成,将这份真诚异化为拙劣的表演。

 

在一套标准的流水线表演中,主理人讲一口法语或意大利语,却忽视最根本的产品打磨,用华丽的辞藻描述豆子的来历,对咖啡豆的新鲜度、萃取的稳定性、口感的平衡性等问题视而不见,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对故事的包装和营销上。

 

这种表演背后也是小众即高贵的幻觉。当主理人用你不懂的姿态拒绝沟通,用规矩多筛选顾客,本质上是在用圈层傲慢筑起高墙。

 

也难怪消费者抱怨去一些主理人咖啡店,已经不是去喝咖啡了,而是去看一群“有钱但不多的小布尔乔亚”自称是主理人的表演。

 

高价、难喝、规矩多

 

我们开始讨厌主理人咖啡了,到底是在讨厌什么?

 

一位深度咖啡爱好者告诉虎嗅,消费者并不会歧视真正的“主理人”,大家反感的不是价格,而是被当成“不懂装懂的冤大头”的羞辱感,反感的是“脱离群众却要赚群众的钱”。

 

“高价、难喝、规矩多”,是主理人咖啡被争议的三大痛点。这些声浪,往往源于不少主理人将“小众”等同于“高价”,却未提供与之匹配的品质。

 

一杯SOE美式定价48元,理由是“豆子来自巴拿马翡翠庄园,日晒处理,浅度烘焙”。但被消费者实测,咖啡豆有明显“陈豆味”,也就是说烘焙后超过1个月未使用,萃取过度导致苦味重、酸味尖锐,口感甚至不如连锁品牌20元的美式。更让人不解的是,还有门店甚至有手作陶瓷杯需额外加收10元清洗费。

  

这种情怀溢价,终于迎来了消费者讨伐,消费者不愿意为站不住脚的产品和失衡的故事买单。

 

小众陷阱,将圈层认同等同于普世价值。而营销叙事与实际体验的落差,则在持续放大争议。

 

 

某主理人店,在小红书宣传每日限量10杯创意特调,主理人根据当天心情调整配方,笔记配图是咖啡上漂浮着金箔、旁边摆着干花的高颜值照片,吸引不少人排队打卡。但有消费者喝到后发现,所谓的特调只是拿铁+食用香精,金箔吃在嘴里没味道,干花只是摆设不能碰。消费者觉得自己被“欺骗”了。

 

主理人自我表达与市场需求的脱节,同样引发质疑。

 

部分主理人过度强调个人喜好,忽视大众消费逻辑,陷入“我即市场”的傲慢。他们将咖啡馆视为个人作品的延伸,而非一个服务于顾客的商业实体。他们更在乎的是“自我表达”是否完整,而非顾客体验是否良好。

 

有在上海经营独立咖啡店的主理人告诉虎嗅,这两年以来,越来越多创业者选择在上海或者上海周边开独立咖啡馆,有主理人坚持不用咖啡机,认为手冲才是最纯粹的,结果出杯速度极慢,拉高了消费者的期待阈值,但实际体验一般。为了维护店内安静的氛围,禁止顾客交谈。为了坚持自己对咖啡本味的理解,拒绝顾客口味调整请求。

 

这些规矩,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看无可厚非,但从商业运营的角度看,更像是一场“自我感动式”的经营。

 

主理人咖啡的诞生,源于对连锁品牌标准化的反叛。它的独特在于个人风格、稀缺的产品、圈层化的文化,吸引那些寻求认同感的特定消费者。在早期,这种小众模式是成功的。它精准地服务了一个细分市场,建立了高粘性的社群。

 

然而,当“伪精英们”看中了小众带来的红利后,他们模仿起早期主理人咖啡,但只学到了皮毛,将个人审美神圣化,却连消费者对“一杯好喝的咖啡”这一最基本需求都忘记了,那任何关于纯粹和匠心的说辞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年轻人或许会被“故事”吸引第一次,但当实际体验无法支撑起营销的承诺,故事就会变成笑话。

 

这些现象甚至导致主理人咖啡生态市场卷入悲剧性困境,陷入信任危机与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即使有些主理人店确实是在用心做产品,也容易被消费者用有色眼镜看待,贴上割韭菜的标签。

 

在小红书一位用心做咖啡的主理人店主发布的被误解的帖子上,点赞数最高的评论是,“一位咖啡爱好者分享如何辨别真假主理人店”。

 

最终,这些信任危机也都将直接反映在所有主理人的经营表现。

 

“个性”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有连锁咖啡品牌创始人告诉虎嗅,“主理人咖啡的争议,也是小众商业在大众化市场中面临的一场碰撞。尤其是疫情后小众咖啡开店潮导致同质化,资本涌入加速催生跟风,但消费者已从为情怀买单到理性消费,冲突必然难以避免。”

 

解决如此冲突的答案是什么,首先需要搞清楚:个性的边界在哪里?小众的目的是什么?孤芳自赏是一种活法,在市场中更好的生存是另一种选择。

 

对于主理人咖啡而言,个性不是脱离现实的孤芳自赏,而是基于产品力的差异化表达。可以小众,但连基础的产品价值和需求都满足不了,再多的黑胶唱片和抽象画都只是皇帝的新衣。

 

比如不提供加糖服务,如果换成推荐不加糖,但可以根据个人需求提供少量蜂蜜,给了消费者选择权,争议才会减少。

 

情怀也不该是溢价的借口,而应转化为提升体验的动力。消费者愿意为情怀买单,买的不是主理人的故事,而是故事背后的体验。

 

主理人去产地挑选豆子,这个故事的价值,应该体现在咖啡豆的新鲜度、独特的风味层次上;主理人将咖啡馆打造成艺术空间,这个情怀的价值,应该体现在展览的质量、活动的互动性上。

 

路跑、骑行途中越来越多同行人遇到SnowPeak Cafe停下,喝杯咖啡小憩一会,继续上路。这个场景背后,是咖啡作为运动爱好者的生活方式。如果故事和体验脱节,所有情怀就成了空中楼阁。

 

来自上海的熊爪咖啡因店员穿着熊玩偶服用熊爪递咖啡走红,曾被质疑“靠猎奇吸引眼球,咖啡品质一般”。后来,熊爪咖啡推出均价25-35元的平价精品咖啡,同时,保持“熊爪”这一核心视觉符号,并赋予其更深刻的内涵——店员大多是残障人士,“熊爪”是为了隐藏他们的身体状况,保护他们的隐私。

 

这使得“熊爪”从一个单纯的营销点,升华为一个充满人文关怀和社会价值的品牌IP。

 

将熊爪形象、公益属性的个性,与平价、好喝的共识结合,是熊爪咖啡的生存智慧。这种平衡需要小众品牌既要有拒绝同质化的勇气,也要有尊重市场的诚意。

 

市场永远需要敢于表达个性的主理人品牌。它们像城市的毛细血管,为消费者提供了标准连锁品牌之外的另一种选择,它们也像行业的鲶鱼,刺激和推动着连锁咖啡品牌的迭代。

 

不止一家苏州独立咖啡店主告诉虎嗅,他们的目标都曾是复制定位高质中价的代数学家咖啡。

 

代数学家咖啡第一家店开在苏州的金鸡湖畔,是从苏州本土精品咖啡店走到连锁品牌经营的典例。前身是“矩阵咖啡MATRIX”,苏州较早的精品咖啡馆,用数学的方式演算严谨的咖啡制作方案破解“高质x中价”难题,在国内首个将"社区咖啡"概念作为经营方向。

 

在开到第5家店时,代数学家曾选择引入资本拓店,2019~2020年曾重点扩大规模,随后在扩张与个性的平衡中选择战略性收缩。

 

精品咖啡Grid Coffee最早也是从全系使用单一产地咖啡豆的定位中跑出来的,只用最简单的方法冲煮咖啡,不添加糖与糖浆,身上带着一些“主理人咖啡”的特质。据悉,截至2025年5月底,进驻国内11个城市开设超过70家门店。

 

走到最后,个性的前提都是足够专业,小众的底色还是尊重二字。

 

那些在争议中黯然退场的主理人咖啡,往往只看到了小众的酷,没看到商业的真。长红的主理人咖啡们,早已在个性、共识与同质化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最大公约数。

 

那么,下一个问题或许是:当“主理人”的标签被污名化,那些真正用心做咖啡的个体们,又该如何向世界证明自己?


#虎嗅商业大消费编辑柳柳,关注消费商业,行业人士欢迎交流加微信:ST-L105,新闻线索亦可邮件至liuliu@huxiu.com

文章标题:主理人咖啡到底惹着谁了?

文章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782758.html

阅读原文:主理人咖啡到底惹着谁了?_虎嗅网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