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时间我沉迷于欧美的《语言学》,研究了一圈才发现,原来词语和文字有上下位的“等级秩序”。比如“动物”就是“狗”的上位词,你不能把动物和狗混在一起讨论,它们不属于一个层级的概念。
但我发现,在互联网上,在短视频里,大家都在用最广的上位词,混在一起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就是说,许多人其实想说不同的意思,但他们囿于种种原因,用的是同一个词或者概念。
我觉得误会得比较深的一个词,就是“读书”。读书当然是一件非常好的事,但它被不同人,解读出了不同的语言外延,让这个词变得磨损而又模糊。
比如有的人说,读书好啊,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
这句话其实出自北宋第三位皇帝宋真宗的《励学篇》,它的真实意思,其实说的是,你好好读书,把书读好了,考上科举当官了,要什么就有什么。
它并不是单纯地指读书啊,人家是劝你当官入仕。
如果你真的信了这个观点,然后读了一堆《小王子》《思考致富》和《百万富翁快车道》之类的书,那生活质量得“回滚”。
那些哲学书、思辨书,本质上是突出一种有闲阶级的智力优越感,在沙龙和清谈之类的场合,让中上层进行交流破冰的。
就像读《资治通鉴》,为什么没那么有用,因为它本来就是写给皇帝看的,普通人读了就是作用有限啊。
我还记得我老家有家羊肉面馆,生意非常红火,据说十几年前老板就挣了上百万,汤底配方都能至少卖十几万。
但他既没看过《简爱》,也不懂《高等数学》,更不懂烧水的热传递系数,但他就是可以挣很多钱啊。虽然我对泰勒展开和拉格朗日定理的掌握远胜于他,但他在世俗上有更高的成就。
陶冶情操是一个伪命题,你天天还要为生计奔波,滚滚俗世立足都做不到,那些情操陶冶不陶冶有什么意义呢?
高考也好,各种资格考试也好,最终都是奔着找好工作,就业去的,这才是知识真实的价格。
估一下,我读的书大致也有1000多本,大多数书都是这样,给一两个核心概念,然后分裂出诸多子概念,解释一下子概念,举几个我朋友、我同事、我自己的例子后草草结束。
真正的好书还是少,最关键的是,许多你想知道的信息,书上要么没有,要么信息滞后。
比如你想降低生活成本,想去菜市场买打折菜,或者货比三家买东西,这些即时信息书上是没有的,你必须亲自调研,才能得到一手信息。
哪怕有的信息有,你也会发现是几年前的故事和案例了,而当下又迭代了新版本。总不能像周星驰《九品芝麻官》里面说的一样吧,难道“你要用前朝的剑,斩本朝的官”?刻舟求剑了是吧?
就像几个月前,我疯狂刷了一圈新媒体领域的书,我发现他们的案例和思路,还停留在2018年到2020年之间,甚至他们说的网站,做出的案例,孵化的大V,已经消失不见,或者早不复往日荣光了。
比如你想创业,或者想了解当下就业的行情,甚至想知道股市、上市公司财报、相关政策的更新变化,这些书上都没有,你必须实地调研,走访,从冗杂的信息里提炼出你的“专属情报”。
我还是那个看法,我感觉最好的书一般是这三种。
第一是讲述底层原理的一手信息,比如《资治通鉴》和《信息论》;
第二是讲授具体技能方法的,比如怎么炒回锅肉,如何做番茄炒鸡蛋,如何开店选址,如何骑自行车;
第三是某个领域的专著,细致提炼了某个板块和领域的详细发展,比如季羡林教授的弟子,林梅村的著作《西域文明:考古、民族、语言和宗教新论》,虽然这本书在豆瓣上只有23个评价,但不妨碍它内在喷薄的光。
我个人认为,读书最大的价值,就是掌握世界的道和分形。
比如你玩游戏《英雄联盟》,你要考虑对手的走位和动机,你在跟他心理博弈;比如你去求职找工作,谈薪水到聊职级,你也是在跟公司心理博弈;你去打球、谈恋爱、合伙做项目,无时无刻不涉及博弈。
所以从这个角度去读《博弈学》是重要的,必要的。
好的书籍承载的是系统的,底层的知识,你会发现在世界万物无限的细节里,它们始终收敛于那几个特定的深层主题,就像几千年前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和今天大学图书馆青年男女的四目相对,都服务于爱情这个基本属性。
还有室友拌嘴、夫妻吵架、公司竞争、国际局势交锋,它们内在共用的是一套主题,这就是“世界分形”。
闷头读书的收获是很少的,搞关系是一个有必要的事情,因为你会从不同人的口中得到不同的信息,提炼出专属情报,拼出混杂系统中的清晰轮廓。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要做性价比最高的事,古代宣传读书,其实是告诉你科举做官收益高;WTO后劝你读书学英语,其实是告诉你去外企国际化收益高。
而做生意,和广义的读书没太多联系,主要是调研出细致情报,拿到启动资金,构建商业模式。很多商业模式是有历史惯性的,比如清朝的小饭馆和今天的路边摊,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以不需要所谓SWOT矩阵和杜邦分析法。
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着道,和那些人用一套模糊的词语范式,而是要清晰定义自己的需求,实现自我发展。
我现在唯一的隐忧就是关于新媒体的媒介,大家挤在一起共用几个媒介,各种软广和营销信息充斥评论区、短视频内容和朋友圈。这个“广场”是不是太吵了?
信息其实不只存在书籍这一种载体上,如果痴迷读书,势必会关闭其他渠道的感官,反而损失了对社会的真实体感。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其实是在小范围的圈子流通的,现在加上公域流量的营销聒噪。
看来未来,互联网的部落化会加速,几个特定议题会成为链接“孤岛”的单向阀,只是不知道,这次又是谁,能站在浪潮之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付兄的心事,作者:付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