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网财经 (ID:finance_ifeng),作者:风暴眼
被霓虹笼罩的洛杉矶,酸雨从天而降。烟雾弥漫的夜空中看不见星星,扎堆的大楼里却灯火通明。能够像传统汽车在高速公路驰骋,也可以垂直起飞,像小型喷气式飞机一样盘旋的新型交通工具穿梭其间,成为反乌托邦世界里重要的亮点。
这是《银翼杀手》中的画面。该电影于1982年首次上映以后,世界科技进步神速,无人机、网络社交平台等相继出现并成熟,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了影片中呈现的未来。但与此同时,人们仍在追赶电影中的许多技术,比如陆空立体交通。
不过连好莱坞都想象不到的是,过去只会出现在科幻小说和主题公园中的飞行汽车,恐怕很快就会实现,而且更重要的是——可能将由中国人率先实现。
01、出海热土,呼唤飞行汽车
当气温飙升至45摄氏度以上,交通堵塞成了炙烤中的煎熬。阳光直射下,车顶泛着刺眼的白光,中东司机们焦躁地按着喇叭,每等待一分钟都像度过一个世纪。
这样的场景越来越常出现在阿联酋街头。阿联酋的国土65%是沙漠,大城市间距离较远,而近年来人口激增令拥堵问题愈发严重。道路安全平台RoadSafety UAE发布的数据显示,阿联酋范围内有高达86%的受访者称,日常出行时经常遇到交通堵塞。
政府将电动高速铁路作为优化公共交通的解决方案之一。但由于自然环境和城市肌理给铺设长而直的铁路线带来考验,高铁项目往往面临一定阻力。
更关键的目标来自能源转型。作为中东地区首个批准《巴黎协定》并承诺于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目标的国家,阿联酋正试图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提升绿色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比重。
高效通勤和低碳转型的双重压力下,划过中东沙漠上空的飞行汽车,抓住了这里人们的视线。更准确地说,是来自中国的eVTOL(电动垂直起降器)打开中东人对未来城市交通的思路。这种交通工具结合汽车和飞机的特性,实现陆空两用。
过去几年,来自中国的飞行汽车企业亿航智能、峰飞航空相继在当地进行了试飞,并与民航监管部门和企业合作。本月中旬,小鹏汇天研发的“陆地航母”飞行器(X3-F)在阿联酋获颁特许飞行证,正式在阿联酋多地开启有人驾驶飞行测试。
订单也向中国科技公司涌来。7月16日,位于上海的eVTOL主机厂时的科技,拿到来自阿联酋企业Autocraft的订单。后者订购350架eVTOL,订单金额1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71亿元。
中阿双方的合作,背后离不开政策协同。双方2024年5月发布联合声明曾提到,愿通过探索两国共同投资机遇,加强在创新、数字经济、科学、开源项目孵化与商业落地、科学技术与技术人才培养等所有工业领域的合作。低空经济,顺其自然成为了合作的焦点。
与中东一样急唤中国飞行汽车的,还有东南亚市场。东南亚国家岛屿众多,地形复杂,飞行汽车在旅游接驳、物流运输、医疗急救方面应用潜力巨大。
同样在7月,另一家上海公司沃兰特航空与泰国方面签下500架、17.5亿美元的大额订单,刷新时的科技不久前创下的海外单笔纪录。
02、为什么是中国企业?
低空经济崛起的趋势下,飞行汽车逐渐成为一门规模可观的生意。据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40年全球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突破1.5万亿美元。
放眼世界,想要在蓝海中抢占先机的海内外企业不在少数。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已有160多家企业加入飞行汽车的混战。参赛者不仅有波音、空客这样的老牌飞机制造商,吉利、丰田、现代为代表的传统汽车主机厂,以及Uber这样的科技公司,还有迎着风口成立的一大批飞行汽车制造企业。
竞争者众,为何撬动中东和东南亚订单的赢家中,频频出现中国身影?
对于这个问题,中东合作方给出了自己的回答。Autocraft副总裁塔里克·阿拉艾哈迈德明确表示,选择中国eVTOL伙伴,是基于时的科技的技术前瞻性与系统化交付保障能力。
换言之,中东之所以看好中国飞行汽车,是基于对各方面因素的全盘综合考量。时的科技创始人兼CEO黄雍威此前接受采访时披露的信息则更为详细,人们可以从中对海外合作方的选择逻辑做出解读。
相较直升机,中国公司推出的eVTOL普遍更加安全。黄雍威指出,产品能够实现接近民航飞机的安全系数。“直升飞机只有单发或者双发动力,而eVTOL一般是多发动力。以6套单元动力系统的时的科技E20 eVTOL为例,任何一发失效都不会影响正常飞行。”
除了安全兜底外,海外客户也在飞行汽车的采购上精细算账。而这正是中国企业胜出的另一大原因。
今年早些时候,时的科技联合创始人蒋俊表示,当前全球只有美国的Joby较中国eVTOL公司领先一到两年。“基本上,中国企业已经能够追赶上其他外企,甚至赶超了。”
在他看来,中国eVTOL公司相较海外企业的竞争力后期会越来越大。具体来看,未来海外一架eVTOL可能需要500万至1000万美元,中国的价格竞争力则强得多。仍以E20 eVTOL为例,量产后的售价大概在100万美元左右,这一价格将仅为海外竞品的起步价五分之一左右。
蒋俊指出,之所以能够实现这样的价格优势,主要得益于国内完整的制造、供应链,以及较低的人工成本等。“实际上,任何产品在中国制造都是有巨大优势的。”
03、战役仍在继续
全球飞行汽车战役的引线已经被点燃。需要指出的是,客观来看,即便当前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当前中国飞行汽车离真正在海外规模起飞仍有差距。
由于300至600米低空飞行的特性,飞行汽车安全监管远比地面交通严格,在直面市场以前,要先获得民航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此外,其技术规范与传统航空器不同,适航认证也还处于多方探索的阶段。
这意味着eVTOL厂商必须拿下“三证”,即型号合格证(TC)、生产许可证(PC)和标准适航证(AC)。
过去几年,中国的亿航智能、美国的Joby Aviation等厂商均提交申请。2023年,亿航智能EH216-S成为全球首个集齐“三证”的无人驾驶载人eVTOL。其他更多厂商还在摸索中。
具体到出海业务,除了中国的认证,企业还需要获取目标市场的适航认证。
相较而言,中东和东南亚等国家,对中国标准的接受度更高,更倾向于和中国民航局在监管规则上互认。而在适航互认范围外的目标市场,企业则需要在当地重新申请取证。
当前,中国企业在欧洲普遍面临需要独立取证的挑战。早在2022年就成立了欧洲研发和适航中心的峰飞航空,适航认证却进展缓慢。目前拿下大额海外订单的时的科技和沃兰特,也还在适航申请的路上。
适航认证以外,中国飞行汽车想要在海内外真正规模化、常态化运行,还需要在最低能源使用量和飞行续航时长、更高载荷及噪声之间取得平衡。在不同的市场,需要应对的挑战也不尽相同,比如,中东地区需要面对高温天气,东南亚沿海地区则气候多变。
但一个积极的信号是,中国在飞行汽车上的投入力度和决心、以及把握时机的灵活性,在全球范围内少有国家能够比拟。
早在2024年年初,低空经济就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打造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政策定调下,低空经济搭上时代快车狂奔,低空经济元年就此开启。
此后,民航局组织召开会议,表示将在航空器适航审定、低空飞行服务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市场准入、安全监管等方面加强研究和谋划。
来自国家层面的重视和顶层设计,对低空经济浪潮正在逐渐显现推动作用,一个被外媒拿来频繁对比的例子是,当亿航获得全球首个eVTOL飞机型号合格证近18个月后,美国和欧洲的制造商仍然无法确定能否在今年实现这一里程碑。
背后原因在于,不同于当前中国大力推动低空经济,当前西方飞行汽车公司面临越来越多的监管,一定程度上导致创新受限,且项目所需的成本和时间被大幅提升。据外媒测算,由于标准严苛、过于保守,西方国家的飞行汽车制造成本比中国可能高出10倍有余。
中外最顶尖的科技企业仍在飞行汽车领域竞逐。谁能率先普及这项颠覆性的交通工具,谁就更有可能摘得低空领域的桂冠。商业前路和成熟的应用场景仍待探索,不确定性仍存——但在中国,飞行汽车公司们拥有肥沃的成长土壤,而科技的种子也已经在这里萌芽、向海外抽枝。
参考资料:
《“飞行汽车”,爆卖出海》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