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硅星人Pro (ID:gh_c0bb185caa8d),作者:硅基版
英伟达不再满足做个卖铲子的,它选择跟OpenAI强绑定,把两者接下来的命运捆绑在了一起。
9月22日,英伟达和OpenAI联合发布战略合作消息。根据双方发布的官方联合声明,英伟达(NVIDIA)与OpenAI已签署一项战略合作意向书(Letter of Intent)。该意向书明确了合作的核心框架:
OpenAI计划在未来数年内,分阶段部署总规模不低于10吉瓦(GW)的英伟达AI计算系统,这将涉及数百万颗下一代GPU。作为合作的一部分,英伟达将根据算力基础设施的上线进度,向OpenAI提供总额最高可达100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双方强调,目前协议仍处于意向阶段,关于投资的具体形式、股权结构以及详细的交付时间表仍在进一步磋商中。
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在随后的采访中表示:“这次合作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英伟达的角色正在从一个领先的芯片供应商,转变为AI基础设施的共建者。我们不仅仅是提供硬件,而是将与OpenAI的团队深度协作,共同优化未来的模型与硬件架构,确保从芯片、系统到软件堆栈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发挥极致性能。”他补充道,这笔投资旨在加速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实现,通过构建前所未有的算力平台,为整个AI生态的突破性进展提供动力。
OpenAI CEO Sam Altman则从算力需求的角度阐述了此次合作的紧迫性。他坦言:“当前AI发展的最大瓶颈就是算力。我们对未来模型所需计算量的增长速度,以及市场对AI服务需求的爆发,都做出了远超以往的预估。”Altman认为,与英伟达的深度合作,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挑战,提前锁定未来数年研究所需的、规模庞大的计算资源。他强调:“这不仅仅是一次硬件采购,而是为了确保我们能够持续推动AI技术边界、构建更强大、更安全的AI系统所必需的战略性一步。”
这桩交易的背后,是三个正在重塑AI行业的关键事实。
一:从供应商到合伙人,身份的根本转变
过去,英伟达是AI领域最成功的硬件供应商。但这次,它决定将资本直接投入到核心客户的业务扩张中。这笔千亿美元资金并非一次性的硬件采购款,而是随着OpenAI算力部署的进度分期注入。这意味着,英伟达不再是单纯的供应商,它将自身的资本与OpenAI的增长牢牢绑定,从供应链上游的巨头,转变为深入客户业务的“产业合伙人”,共同承担风险,也共同分享未来的收益。
二:回应“算力饥渴”,而非技术展示
正如Sam Altman所承认的,OpenAI严重低估了市场对算力的巨大需求。当ChatGPT周活跃用户冲向7亿,当更大模型的训练和推理需求呈指数级暴增时,“算力瓶颈”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此,这次合作的本质,并非一次技术展示,而是一场针对“算力短缺”的战略性资本布局。通过提前锁定未来几年的电力、机房和数百万块GPU,来确保其模型的研发与商业化进程不会因算力不足而中断。
三:一场万亿级布局,及其复杂的产业博弈
10GW是什么概念?据英伟达高层透露,这大约是400到500万块顶级GPU,体量堪比公司一整年的预期出货量。而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更是天文数字。按英伟达此前估算,建造一个1GW的AI数据中心成本约500-600亿美元。如此巨大的投入,必然带来连锁反应:
首先是对云厂商的竞争压力。微软、亚马逊、谷歌将面临巨大压力。英伟达与OpenAI的深度绑定,几乎宣告了最顶级的GPU资源将被优先占用,一场行业生态位的重新调整已经开始。
另外,这次英伟达又在资本模式上搞出来了创新。这笔“投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精巧的财务安排。OpenAI利用这笔资金购买英伟达的芯片,帮助英伟达锁定了未来几年的巨额营收,使其财务预期变得更加稳定。这是一种将“未来需求”转化为“当下收入”的有效手段。
但这也意味着,这笔交易会面临潜在的监管审查。如此大规模的资本与算力集中在两家公司手中,必然会引起全球监管机构的关注。反垄断、国家安全与外资审查的风险已清晰浮现。双方声称“细节仍在敲定”,很大程度上也是为应对复杂的监管审查预留空间。
这次合作给行业带来一个最根本的信号:AI竞赛的重心,正在从“模型”转向“基础设施”。
过去五年,竞争的焦点在于模型的先进程度;未来五年,竞争的关键可能是谁能稳定地供给海量GPU、电力和网络。谁掌握了基础设施,谁就拿到了将模型商业化、将服务规模化的入场券。
AGI,终究还是一场商业竞争和营收的游戏。但当极少数企业掌握了定义未来的算力基础设施,一定不是什么好事。
附原文地址:https://nvidianews.nvidia.com/news/openai-and-nvidia-announce-strategic-partnership-to-deploy-10gw-of-nvidia-systems/?ncid=so-twit-881256
点个“爱心”,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