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推动家访常态化制度化,协同育人机制落地见效:
一扇门,连起两个课堂
福州教院二附小教师入户家访。(市教育局供图)
“16年,12万公里,79双胶鞋,12本笔记。”这是“时代楷模”张桂梅用脚步丈量的教育初心,也是她用生命诠释的家访之路。在丽江华坪,她一次次走进大山深处,用一场场家访把无数女孩从辍学边缘拉回课堂。她说:“只有通过家访,才能真正了解孩子,才能找到帮助他们改变命运的金钥匙。”
这份深情,如今在福州教育工作者手中延续。走进千家万户、倾听万千心声,一场面向新时代的“家访行动”悄然展开。推开家门,走进学生的世界,也走进教育的本真。
为何访?
回应成长关切
家访,是连接家庭与学校的重要桥梁,是教育爱与责任的延伸。
开学第一周起,福州江滨中学全面启动全体教师入户家访工作:班主任每周家访2户~3户,科任教师配合推进,重点关注新生、心理“需关注”学生和特殊家庭学生。9月10日教师节当天,校领导带队走访,主动了解孩子们的学业压力与情绪波动,打通家校协同育人“最后一公里”。
“家访不是例行公事,而是打开学生内心世界的钥匙。”福州江滨中学教师表示,家访不仅是传递教育温度,更是回应学生成长中种种“痛点”的有效路径。面对学业压力、人际交往、手机依赖等问题,传统沟通形式常常难以触及根源,而入户家访让教师得以感知背后的情绪动因和家庭环境,从而精准施教。
福州市群众路小学教育集团则将暑期家访与开学适应性辅导相结合,聚焦心理“需关注”学生,通过面对面交流精准识别学生问题,提前做好个性化教育准备。
福州市群众路小学的教师表示,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家庭、网络、社交等诸多因素影响着许多孩子。家访让教师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成长背景和生活状况,从而更好地理解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帮助。
何为访?
情感与教育的双向奔赴
连日来,福州市象峰学校的教师走进家庭了解学生。一位七年级教师在家访后写道:“那个在课堂上活跃发言的孩子,在厨房里也是创意小厨师。”家访不仅让老师更全面地认识学生,也让家长更深刻地理解教育的意义。
近年来,晋安区在家校融合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与实践,推出“百校千师访万家”活动,让入户家访回归教师的工作常态。如今,晋安、仓山等区县“百校千师访万家”活动在全市推广。
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四小学新学期开展“‘家’人有约”入户家访,一位一年级教师说:“孩子在课堂上那些‘不规矩’的小动作,其实是生命力和好奇心的表达。我们不应去压抑,而是要找到引导它们的钥匙。”一场家访,为这位老师打开新的教育思路。
教育部、中央文明办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班主任每学年至少对每名学生开展一次家访,学校领导要带头开展。这一政策不只是工作要求,更是对教育初心的回归和实践智慧的肯定。
究竟“何为访”?从一定意义上说,家访不仅是了解学生的途径,更是教育理念的传递和家庭教育指导的过程。家访,不是简单的上门走访,而是教育理念的深度交汇,是教师、学生与家长围绕“爱”与“成长”展开的三方对话。
如何访?
情怀与方法并重
如何“访得好”,是一门既有策略又有情怀的教育艺术。
这个开学季,闽清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许赞锦很忙。学校正在开展“不忘来时路,入户暖民心”小分队式家访,根据家访任务区分,组建由校级领导或中层干部、科任教师组成的家访小分队。小分队到访学生家庭后,成员各司其职,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分析解答家长的问题和疑虑。这一做法获评全国德育典型案例。
2022年5月起,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二小学教育集团以创新育人方式为核心,推出品牌化家校共育项目——校长有约。3年来,该校坚持开展这一活动,从早期的校长与家长面对面,拓展为学生专场、亲子专场、年段长专场等丰富多样的形式。截至今年5月,“校长有约”活动已开展19场,惠及近千个学生家庭。
此外,福州市多所学校建立家访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便于长期跟踪与效果评估,让每一次家访真正落到实处。家访后的跟进同样重要。每次家访后,参访教师都要及时总结撰写家访心得,以专题讨论会或故事会等形式在教师大会上进行交流,体现了教育放大效应。
与此同时,规范也在完善。从不得接受宴请、收送礼物,到不得利用家访进行有偿家教,福州早在2017年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家访工作的意见》,要求将入户家访纳入教师工作考核和班主任绩效考核的范畴,通过抽样回访家长、家长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家访工作进行督查。制度化的保障,方能保证入户家访的持续性和有效性。(记者 唐蔚嫱 陈雨晨)
上一篇:人造慢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