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市场在高波动与结构性行情间反复切换,不少股票基金投资者开始转向低波动的 “固收 +” 基金。这类横跨多资产布局的产品,能在跌宕中争取超越纯固收的收益,也催生出一批专注于此的基金经理。银华基金的冯帆,便是其中风格独特的一位。
作为 “新锐” 固收 + 基金经理,冯帆近五年用业绩佐证了行业新趋势 —— 用量化手段管理多资产组合。
以她参与管理的银华增强收益债券基金 A 为例,四个完整年度里多数时候收益跑赢沪深 300 指数;2022 年指数大幅回撤时,该产品回撤幅度还不到指数的三成。这份成绩单背后,藏着她一套 “不一样” 的投资逻辑。
冯帆的成长路径与多数固收 + 基金经理截然不同。常见的路径多是 “固收交易员 / 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基金经理”,而她的轨迹是 “私募宏观策略研究员→公募宏观研究员→养老和社保投资经理助理→基金经理”。更广阔的职业经历,让她的投资视野跳出了单一资产的局限。
这份独特性早在求学阶段便埋下伏笔:本科国际经济学专业帮她搭建了自上而下的分析框架,研究生阶段专攻金融数学,又为她积累了扎实的量化工具功底。
在私募从事宏观策略研究时,她还得到过行业知名自上而下风格基金经理的指导,将 “独立思考” 与 “宏观大格局” 的基因融入投资认知。这些经历层层叠加,最终塑造了她 “宏观视角 + 定量支撑” 的独特投资底色。
在国内公募界,权益投资领域 “自下而上” 是主流,冯帆却坚持 “自上而下” 的全局观,成为少数派。她始终认为,投资是系统工程,需先明确产品定位与风险收益目标,再搭建匹配的资产配置结构,做好组合层面的回撤管理,最后才考虑在具体资产类属上做超额收益。
这套 “组合管理 + 定量手段” 的框架里,有个核心原则:组合整体重要性优于单一资产类属。哪怕某类资产机会看似巨大。
她也不会重仓押注 —— 资产配置必须服务于组合目标,而非成为 “压垮组合的最后一根稻草”。在市场频繁出现风格切换的年份里,这种对组合整体性的坚守,成了控制风险的关键。
全局观之下,冯帆的战术资产配置原则极具辨识度。她从不试图预测未来经济走势,而是专注于 “理解当下”—— 将当前宏观环境、资产价格水平等要素清晰刻画,再调整资产配置与之匹配。在她看来,“基于现有信息做精准匹配,比模糊预测未来更可靠”。
她还擅长利用多资产特性追求 “风险性价比”:先设定组合权益总敞口,再根据股票与转债的风险收益比分配资金,随后精准匹配债券久期,让股债形成有效对冲,同时严控对冲成本。
遇到市场极度悲观、资产被低估时,她会果断逆向加仓,像 “白菜价捡黄金” 般把握机会,但始终以回撤可控为前提。
具体到资产选择,冯帆有一套细化的打分体系,从胜率和赔率两个维度拆解宏观与资产价值。胜率维度聚焦宏观周期,包括经济、信用、流动性等周期的位置、变化方向与斜率。
赔率维度则深入资产定价,既看单一资产估值,也看资产间比价关系,还会纳入市场热度、拥挤度、机构行为等动态指标。
这套体系的权重经过了长期数据检验,她从不会因短期市场热点随意调整。以转债投资为例,她深谙其 “凸性” 特征,多数时候能 “进可攻、退可守”,但估值过高会丧失优势:上涨时缺乏弹性,下跌时风险放大,因此她会结合权益总敞口,精准评估转债的非线性价值,避免因单一资产估值失衡拖累组合。
回撤管理是冯帆投资体系的重要支柱,被她拆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闭环环节。事前环节,她会根据产品年化收益目标设定回撤控制线,比如年化 6-8% 的收益目标对应 4-5% 的最大回撤控制,以此锚定风控指标。
事中环节,通过胜率赔率体系动态调整组合,比如多因子选股时降低因子相关性,转债投资时严控估值,从细节处抑制波动;事后环节则紧盯组合波动,若接近回撤目标,便通过风险预警机制降仓,更关键的是,她有定量体系能精准判断重新加仓的时机,让风控不止于 “刹车”,更能 “精准重启”。
攻守兼备的全局观、量化支撑的精准度、全流程的回撤管理,共同构成了冯帆的投资全貌。在市场波动加剧的背景下,她这类坚守风控、注重组合均衡的基金经理,正成为越来越多投资者资产配置中的 “压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