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乌克兰战场持续拉锯,前线“等钱救命”,可欧盟内部为了怎么用俄罗斯被冻结资产,已经吵成一锅粥。
最新消息,德国财政部长克林贝尔周五在哥本哈根松口,表示德国愿意就欧盟动用俄罗斯资产的方案进行“建设性探讨”,态度比以前明显软化。但德国话里有话:一切都得有条件,不能乱来。
克林贝尔的表态其实释放了两个信号。一方面,德国不想拖欧盟后腿,愿意推动议题往前走;另一方面,“所有方案都要审慎审查”,德国不会轻易突破法律和国际规则的底线。
从2022年俄乌冲突升级后,欧盟冻结了大约2000亿欧元的俄罗斯央行资产。到目前为止,这些钱的“本金”谁也不敢乱动,只动利息,已经成了欧盟支持乌克兰的“备胎”。
中东欧国家急得跳脚,认为直接“没收资产”才是对俄罗斯最有力的回击。
德国、法国、意大利这些大国则反复强调,不能突破国际法底线,否则谁还敢在欧盟存钱?欧元的国际信誉也会跟着打折扣。
欧盟内部在这个问题上,分歧已经摆到台面上。支持“更激进利用”的,以波兰、波罗的海国家为代表,主张直接拿俄罗斯被冻结资产给乌克兰“输血”,快刀斩乱麻。
但德国、法国、意大利等传统大国态度谨慎,主张只用利息,甚至连这都要反复论证。
德国曾多次对“完全没收”方案表达法律疑虑。毕竟,动用他国主权资产,一旦没有坚实的法律基础,等于给欧盟金融体系埋下雷,外资和各国央行以后还敢把钱放在欧洲吗?
俄罗斯对这个话题的态度,从来都是强硬到底。此前多次放话:如果欧盟敢擅自挪用被冻结资产,俄方将对等反制,比如冻结在俄的欧盟企业资产,甚至限制能源合作。
对于部分依赖俄气的欧盟成员来说,这无疑是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欧盟里那些能源依赖较大的国家,比如德国、意大利,顾虑自然更多。敢不敢“真动手”,还得掂量下俄罗斯的反制牌有多重。
还有一个绕不开的变量,美国。如果美方后续真收缩对乌资金支持,欧盟就必须独自扛起更多责任,这时动用俄资产的压力会更大。
反过来,如果美方恢复强力援乌,欧盟的紧迫感也会减弱,动用资产的进度就可能拖延。
德国的最新“开放表态”,更多是为欧盟提供一个讨论空间。说到底,就是要在“援乌克兰”与“自保风险”之间找平衡点。
德国这次“开条件”松口,表面看让冻资方案出现了一点转机,但距欧盟各国达成真正共识,依然道阻且长。既要维持国际法和金融信誉,又要确保乌克兰“活下去”,欧盟的算盘越来越复杂。
未来怎样取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俄乌局势的走向,美国政策的变化。德国能不能带动其他大国松绑?俄方会不会真的反制?欧盟能不能在不伤自身根基的前提下,拿出让乌克兰满意的方案?
这场“钱袋子里的战争”,远比战场硝烟更考验各国智慧和底线。欧盟要想两全其美,恐怕还得在法律、风险和现实中,走很长一段“钢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