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检察院在近期的会议上强调了趋利性执法司法问题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强化监督和纠正机制的措施。趋利性执法司法是指一些执法机关或司法人员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法律程序、公平正义的现象,这不仅严重损害了法律的尊严,也影响了社会的公正与和谐。
为解决这一问题,最高检提出了以下几项关键措施:首先,加强内部监督,建立健全执法司法活动的全程记录制度,确保每一步操作都有据可查;其次,完善外部监督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监督,及时发现并纠正不当行为;再次,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执法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能力,确保他们能够正确理解和执行法律法规;最后,严肃查处违规案件,对于存在趋利性执法司法行为的个人或机构依法依规进行处理,形成有效震慑。
通过这些措施,旨在构建一个更加公正、透明、高效的执法司法环境,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2月1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举行新闻发布会,重点讨论了“趋利性执法司法”问题。最高检副检察长葛晓燕表示,最高检将监督纠正趋利性执法司法问题作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
最高检采用三步筛选法处理通过12309等渠道收集的线索,包括对违法“查扣冻”、以刑事手段插手经济纠纷、适用羁押性强制措施不当等问题进行逐条梳理和研判。有价值的线索会被分批次交办,并由业务骨干实地督办。
对于涉及企业且反映趋利性执法司法问题的案件线索,最高检会集中评估并直接交办省级检察院。接受案件线索的检察机关也会对案件线索进行评估,认为可能涉及趋利性执法司法的,层报省级检察院审查。省级检察院经审查后,向最高检报告,并筛选本地涉企重点案件向下交办,从而建立双向评估机制。
2024年,最高检控告申诉检察部门对收集到的1500余条趋利性执法司法线索进行了分析研判,最终筛选出31件重点案件分四批交相关地方办理。这些案件既包括防止国有资产损失,也包括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体现了对各类经营主体的依法平等保护。针对跨区域抓捕、违规适用强制措施等问题,检察机关不仅对个案及时纠错,还从个案中发现类案问题。
最高检派出工作组赴多地现场阅卷、督导。截至2024年12月底,已办结21件案件,解除查封扣押冻结财产5.7亿余元。
2025年,检察机关将积极参与党中央部署的“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聚焦违法立案、插手经济纠纷等问题,坚决依法纠正相关执法违法问题。还将研究制定规范办理跨区域涉企刑事案件的工作意见,进一步规范管辖权和“查扣冻”监督机制,推动解决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司法等问题。同时,深化涉企刑事“挂案”清理,加强对涉企案件的立案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