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基金“周期鬼才” 叶勇:锚定顺周期,做战略性布局。市场还在纠结风格切换时,他已从宏观周期中嗅到了方向,将仓位转向顺周期资产。
为何他敢说大宗商品已进入上行大周期?又为何把铜比作 “70 年代的石油”?
从财经记者到精准把握多轮周期拐点的基金经理,他的逻辑从不随波逐流。现在他眼中的顺周期机遇究竟在哪?答案藏在他对周期的深层解读里。
或许有人会说,叶勇的 “周期成功” 不过是运气使然,恰好踩中了大宗商品上行的风口,并非真的具备超越市场的周期判断力。
毕竟2021年以来资源股的上涨,本质是全球流动性宽松、供应链扰动等外部因素叠加的结果,换任何一个关注周期的基金经理,大概率都能取得不错的收益,所谓 “周期旗手” 的称号难免有夸大之嫌。
这种说法看似有一定道理,外部环境确实为周期股上涨提供了土壤。但回溯叶勇的决策节点会发现,他的布局往往早于市场共识,且有清晰的逻辑支撑。
2021年初动力煤价格破千时,市场普遍视为短期供需错配,他却从煤炭产能十年下行与消费稳定增长的矛盾中,预判到大周期反转;在油运行业仍被利空笼罩时,他又从船龄老化的供给拐点与需求边际改善中看到投资价值。
更关键的是,2018至2020年大宗商品下行周期中,他并未逆势配置资源股,而是以消费科技为主,这说明其操作并非盲目跟风,而是基于周期判断的主动选择。运气或许能解释单次成功,但多次精准把握不同板块的周期拐点,背后必然是深厚的研究积淀在发挥作用。
从另一个角度看,有人可能质疑,叶勇强调的 “长周期思维” 与基金短期业绩考核存在天然矛盾,普通投资者很难承受周期波动中的回撤,他的投资方法论对大众而言缺乏实操性。
确实,周期股波动剧烈,即便处于上行大周期,也会有阶段性回撤,而基金投资者往往更关注短期收益,容易在波动中追涨杀跌。
但这种矛盾并非无法调和,反而凸显了叶勇投资框架的价值。他并非单纯押注周期板块,而是通过 “大宗商品周期定风格” 实现大类资产轮动,在周期下行时配置消费科技,上行时聚焦资源股,本身就兼顾了长期逻辑与短期适应性。
同时,他通过万字长文、详细季报等方式充分沟通投资逻辑,帮助投资者理解波动背后的原因,这种 “授人以渔” 的方式,正是帮助投资者建立长期视角、对抗短期焦虑的有效途径。
对于能理解其逻辑的投资者而言,这种基于长周期的配置反而能规避追热点的风险,而短期波动恰恰是长期布局的入场机会。
或许还有人会反驳,叶勇对 “反内卷政策” 的解读过于乐观,将其视为逆转通缩的关键,却忽视了政策落地的复杂性与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
毕竟产能过剩范围广、民企经营压力大等问题积重难返,政策效果可能不及预期,依赖政策预判的投资逻辑存在重大风险。
这种担忧值得重视,但并非否定其逻辑的合理性。叶勇的判断并非凭空乐观,而是基于详实的对比分析:他明确指出本轮供改比十年前难度更大,但也强调了上游价格未传导至下游的特殊性,为政策实施提供了空间。
更重要的是,他的逻辑链条是环环相扣的,政策提升要素价格,改善企业盈利,提振消费与投资,推动通胀回升,每个环节都有现实依据支撑。同时,他也考虑了需求侧配套政策的可能性,并非只依赖供给侧改革。
政策落地确实存在不确定性,但他并非赌政策一定会成功,而是基于政策方向与经济周期阶段,判断顺周期资产具备风险收益比优势,这种基于逻辑推演的布局,本身就比盲目悲观更具参考价值。
说到底,对叶勇投资逻辑的质疑,本质上反映了市场对周期投资的固有偏见与短期思维的局限。
他的核心价值,不仅在于精准把握了周期拐点,更在于构建了一套 “宏观周期定方向、产业研究挖标的” 的完整框架,打破了 “周期股只能短期博弈” 的认知。
从财经记者到基金经理的独特经历,让他既能站在宏观高度看清周期趋势,又能深入产业底层挖掘价值标的。
在逆全球化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当下,这种兼顾广度与深度的周期思维,或许正是穿越市场迷雾的重要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