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出门问问盈利的一场内部革命:裁员、降薪、取消中层
创始人
2025-09-20 07:05:22
0

出品|虎嗅科技组

作者|宋思杭

编辑|苗正卿

题图|视觉中国


48岁的出门问问创始人李志飞慵懒地坐在我对面的沙发里,眼前这个创业13年的工程师,早已没了早年“什么都想试一把”的冲劲,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偏执的笃定。从去年开始,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给公司做“减法革命”。

 

“‘造轮子’本来是我作为工程师最大的乐趣,但这的确给过去的出门问问造成了很大困扰。”李志飞坦言道。

 

时间倒回至2024年4月24日这天,出门问问打着“AIGC第一股”的旗号在港交所上市。但IPO后的首次业绩报告却差强人意。直到最近,出门问问才接近扭亏转盈的状态。



在这其中,除了营收上涨,上文所提到的“减法革命”就是另一大关键因素。

 

据出门问问2025年中期业绩公告,公司研发支出从去年的5500万元缩减至3800万元,其中薪资由去年的4600万元下降至2100万元。而另据虎嗅独家获悉,出门问问从2024年年中的不到400人削减至如今的不足200人,其中研发人员规模减少了约三分之二

 

在出门问问的语境下,“减法革命”具体指,通过给公司做减法的方式让公司业务更聚焦,这里的“做减法”包括精简业务线和裁员两种方式,这样才得以控制成本。但这场“减法革命”也并非是简单的成本控制。对李志飞而言,砍掉冗余人员、缩减研发开支,本质上是对AI行业趋势的判断,更是对公司发展路径的重构。

 

在控制成本之外,李志飞还希望达到的效果是,用更少的人力,完成更多的工作。所以,在这场大刀阔斧的精简背后,还藏着李志飞最近近乎痴迷的新爱好:一套由他亲手设计的Coding Agent软件,最初由李志飞亲手敲代码搭建框架,中后期拉来研发团队进群修补。


虎嗅了解到,这套Coding Agent软件目前实际上扮演着出门问问这家公司运转的“轴心”。而它本质上,是一家公司试图通过AI彻底改变以往管理体系和组织体系:从押注AI录音笔TicNote抢占硬件赛道,到死磕Coding Agent打通管理链路,再到提出“组织AI化”重构内部协作。出门问问正在经历的,是一场从组织架构到产品逻辑的AI转型剧情

 

作为工程师出身的管理者,李志飞从不避讳自己的“管理短板”。“跟做制造、零售的同班同学比,我真不擅长管人。”他笑着说。为了补上这块短板,也为了让出门问问这家AI公司找到适配的组织逻辑,他干脆把自己的技术执念搬进了管理 —— 这套Coding Agent,既是给公司定制的管理工具,也为了筛选出他心中的“理想员工”。


简单来说,这款Coding Agent软件可以实现让李志飞实时地看到他的工程师们在做什么工作。从代码生产到代码修改,再到产品验证阶段,出门问问的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Coding Agent查看每一个动作的痕迹,实现完全透明化。

 

在李志飞的规则里,研发人员的工作必须彻底透明。比起听工程师们 “把项目讲得天花乱坠”,他更愿意直接翻代码:一行行敲出来的指令,比任何口头汇报都更直观;功能迭代的痕迹、问题修复的细节,都藏在代码里。

 

可这种 “直接看代码” 的管理方式,在当下职场里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大多数工程师习惯了代码的“私密性”,不愿让自己的工作细节被如此直白地审视。于是,在出门问问这场AI进化过程中,一部分人选择离开,另一部分人则在适应中留下。在李志飞看来,这是一场必然的“筛选”。

 

有知情人士告诉虎嗅,“Coding Agent”这个项目在出门问问内部已经存在了超过半年。而其实早在半年前,李志飞就提出来一个概念叫”组织AI化”。当时,李志飞还在内部提出要“取消中层”。而Coding Agent这款产品的诞生,也正是脱胎于这些概念。


“取消中层”,会成功吗?

 

2024 年 9 月,杭州湖畔大学的课堂上,马云关于组织管理的分享让台下的李志飞陷入沉思。听完之后,李志飞的直观感受是,自己一定学不来。在一部分管理者眼中,和员工聊天谈心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在李志飞眼中,这很痛苦。

 

相比于华为、阿里等巨头所依赖的一套“使命 - 价值观 - 文化 - 目标”管理体系,技术出身的李志飞并不擅长这些。

 

但他同时也看到了存在于出门问问这家上千人公司的“组织管理短板”问题,他毫不避讳地向虎嗅承认“我们的组织能力太差了”。

 

在李志飞口中,“组织能力差”指的是,出门问问过去组织架构带来的弊病——从老板到一线员工之间,隔着总监、经理等多个中间管理层,而这些层级往往却只负责 “开会分配任务”,不直接创造价值。这也是为什么李志飞提出要“取消中层”。


在过去,他希望执行层做的工作,与执行层实际工作产出之间永远存在“鸿沟”。李志飞认为,这个“鸿沟”是“中层”导致的。从老板的角度去看,李志飞认为他无法辨别员工向他汇报内容的真实性;而从员工角度去看,李志飞认为,员工无法真正理解老板所表达和所希望达到的。


在李志飞的设想中,他希望用AI来改造组织,具体是指上文提到的Coding Agent。在他亲自设计的Coding Agent里,每一行代码的修改痕迹、每一个功能的迭代细节,都在他的视野里清晰可见。在他眼中,研发部门的绝对透明化,可以消除信息壁垒。这种透明化正是李志飞希望达到的效果——让一切有迹可循、每一个动作和交付都可以落到实处。


在出门问问,被AI改变的,不只是“中层”这个层级的“淡化”。此前,出门问问内部的信息壁垒还存于产品经理与市场部之间。在一家科技公司,产品经理与市场部沟通时,常因 “语言障碍” 陷入低效循环:产品经理先内部讨论亮点,再与市场部对齐,接着还要跟 PR 等部门反复开会,一个月下来,最终确定的推广点可能早已偏离核心。

 

据李志飞介绍,目前市场部可以直接访问 Coding Agent 中的代码文件,拖动文件后就能向 AI 提问 “这个功能是什么”“和竞品有什么区别”,整个过程无需冗长会议。

 

而在这种完全AI化的管理理念下,出门问问的考核逻辑也被重构了。过去,出门问问对员工的考核偏向主观,用李志飞的话说,经常是“听员工讲得天花乱坠,却不知道实际在做什么”。

 

但在Coding Agent系统中,员工写的每一行代码、修改的内容、上线后的调用量,甚至代码对应的营收贡献,都能被清晰追踪。“你的工作有没有成绩,不用说服我,说服 AI 就行。” 李志飞举例说,就像美团和滴滴的系统会自动计算外卖员和司机的收入,无需管理层干预。

 

李志飞希望让Coding Agent充当这个“裁判”,绩效、360 度考评这些传统方式,在他看来都将变得不再重要。

 

而这个纯AI化的组织模式最重要的,甚至可以说它的终极目标就是“消除层级”。在李志飞的设想中,老板可以直接与一线员工沟通,中间环节被彻底砍掉。未来也不会有中间管理层、不会有层级,所有人都能围绕任务高效协作。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李志飞不惜用“减法”筛选员工。

 

过去一年,出门问问的减员分两类:一类是业务线缩减带来的必然调整,另一类则是 AI 化组织模式下的“自然淘汰”,不适应透明化管理、跟不上协作节奏的人,只能陆续离开。

 

只有适配这套体系的员工,才能陪出门问问走下去。对此,李志飞的态度很坚决。

 

然而,对于这些减员行动、对于李志飞的“组织AI化”实验,并非出门问问的全部员工都支持。有接近出门问问的知情人士向虎嗅这样描述李志飞,“他是很典型的精英主义,很多时候,他根本无法理解执行层的员工。”

 

但这种组织AI化的尝试,依然给出门问问带来了一个好结果。据出门问问2025年中期业绩报告显示,集团人均营收从2024年同期的54.2万元飙升至97.8万元,近乎翻倍。



尽管如此,这并不能证明Coding Agent是百分百成功的。至少从目前来看,李志飞还远未看到他理想中的组织形态,同样Coding Agent也不是目前最完美的一版。 有接近出门问问的知情人士告诉虎嗅,目前在出门问问内部,“中层”也并没有完全取消,也就是说这场AI对于组织体系的改变还在进行之中。

 

虎嗅向接近出门问问的知情人士了解到,Coding Agent给研发部带来积极变化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虽然老板可以直接看代码了,整体效率确实有提升;但是Coding Agent产品本身存在的代码问题修复起来也很耗时。“经常遇到的情况是,改这个问题本身的时间远超过了使用Coding Agent节省出来的时间。”上述人士告诉虎嗅。


李志飞的认知之变

 

回顾出门问问过去13年的创业历程,这家公司经历的几番调整,都离不开创始人李志飞在心态上发生的变化。

 

可以说,李志飞本人的认知转变,也是这家公司转型的深层逻辑。

 

作为一名工程师,“创新”或者说那种什么都想尝试的冲动,是他与生俱来的。以前的李志飞,尽管很清楚地知道“不能重复造轮子”,但当他回忆起过去出门问问的发展历程时,他坦诚地告诉虎嗅,“过去造轮子本身就是我最大的乐趣,但后来我意识到了问题。”

 

这种“造轮子”的冲动,也确实曾让过去的出门问问陷入困境。早年做智能手表时,公司选择用高通芯片、谷歌系统,试图在AI、硬件、商业模式上同时创新,结果研发复杂度远超预期,资源被严重分散。

 

然而,对于彼时的出门问问而言,要让投资人看到结果,就不能无限地耗费资源。

 

李志飞从中吸取的教训是,让创新逻辑变得更加务实,即不挑战非核心的复杂度,只在自己的优势领域深耕。

 

在硬件上,出门问问不再试图改变产品形态,而是选择供应链成熟的硬件载体,将核心精力放在软件和AI上。

 

在软件上,今天的他,放弃了做大模型的想法——“坦白来讲,这点儿投入不可能搞大模型的。”李志飞说道。在他看来,大模型如今已是“商品”,就像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芯片,真正的机会不在于造芯片,而在于用芯片做出像抖音这样的爆款应用。

 

为了克制自己“喜欢尝试新事物”的冲动,李志飞需要找到一个出口。而今天,这个出口就正是Coding Agent。他每天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这款软件上,尽管出门问问是一个软硬件兼备的AI公司,但在李志飞眼中,Coding Agent才是整个公司的基石。而在Coding Agent背后,其本质是“AI+效率”,而这同样也贯穿于出门问问的公司战略中。

 

今年,是出门问问走过的第十三年。外界对于这家公司和其创始人李志飞都有着褒贬不一的评价。然而,这位在外界看来带着几分 “固执” 的创始人,似乎并不会在意外界的看法。同样地,对于他想实现的“组织AI化”这件事情,他坚信Coding Agent一定会成功,就像他过去坚信所有他曾试验过的想法一样。

 

的确,从业绩报告上看,李志飞的这一实验已经算是一个好的开端,也印证了方向的初步可行性;但从“组织AI化”的终局来看,尚需时间去验证;以及李志飞口中的“取消中层”到底能否真的实现,也需要继续观察。

 

就在出门问问发布2025年中期业绩的一星期后,虎嗅与出门问问创始人李志飞进行了对话,在AI推动组织转型之外,李志飞也向我们分享了他对于公司创新和节奏的思考,关于这部分的内容我们以对话实录方式呈现于下,内容有删减:

 

虎嗅:从2024年到2025年,你们有一个很大的转型,就是软硬件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了。在这个中间你们克服了什么挑战?


李志飞:对于一家做软件的公司,他们要去做硬件,可能会恐惧供应链,但我们从2014年就开始做硬件,所以并不会恐惧这方面。


但我觉得对我来说的挑战是,不要什么都想创新,因为执行起来是要投资源,投人力,投精力的。


比如硬件的研发我们本身不要去挑战它的研发复杂度。现在我们还是以软件、AI为核心,硬件就是尽量合作,不要自己去改变产品形态。比如现在大家觉得眼镜比较好,但这个技术复杂度太大了。那就不要去挑战它。选择一个形态、供应链技术都比较成熟的,我们主要做软件。

 

虎嗅:从创新这个角度,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不应该什么都要去创新?


李志飞:因为我们曾经就什么都想去做。我的心路历程是作为一个工程师,会对什么都感兴趣,即使别人说了不要重复造轮子,但造轮子本身就是我最大的乐趣。


比如我们之前做手表非常复杂,用高通芯片、google系统,最后的问题就是研发非常复杂,因为AI、硬件、商业模式都想创新。但资源是有限的。别人给我们融资是看结果的。


所以最后还是要聚焦,了解你的能力和资源,我现在觉得Agent本身和别人做的不一样是有机会的。

 

虎嗅:这个逻辑可能适用于做硬件,那做软件也是一样的逻辑吗?


李志飞:你是说大模型吧?坦白来讲,这点投入不可能搞大模型的。DeepSeek出现之后我们要往前看,大模型我的确做过,但现在大模型对我来说就是个商品,我只要能够真正理解它,我就能创造出更厉害的产品。


就像移动互联网时代,刚开始芯片厂商想做手机,手机厂商想做芯片,但后面发现是不可能的。现在同样地,可以把大模型看成芯片,应用就看成手机,或者是手机里面的那个抖音。所以想想你应该把主要资源花在什么地方?

 

虎嗅:作为一个本身很喜欢探索的工程师而言,你怎么避免自己这种喜欢创新的冲动?


李志飞:这确实是真实发生的,就比如我们在做的《飞哥说AI》这个公众号,它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践。它不仅仅是一个内容平台,更像是一块“思想试验田”,让我们能用一种轻量、可控的方式,去系统化地沉淀和验证那些前沿、甚至尚未完全成熟的想法。所以很多时候你总得找到一个代价比较低的“出口”。

 

虎嗅:那现在这个“出口”在哪?


李志飞:现在出口就在这个软件上(Coding Agent)。我现在发现对自己越来越了解,我是一个兴趣变化很快的人,不专注这是我的毛病,可能一会儿对这个东西就不感兴趣了。


但Coding Agent做出来后我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在上面。因为现在很多的coding软件我会嫌弃它们,虽然我自己做的也会嫌弃,但我可以一直改。相当于我把我的全部时间都消耗在这里面,就可以缓解这种冲动。

 

虎嗅:感觉你现在更多的时间都放在这个agent上面,但你们除了软件还有像TicNote这样的硬件,它们会让你觉得割裂吗?或者你的重心在哪?


李志飞:会有一些割裂,但是我觉得不重要。我现在做的这个事情,我认为是整个公司的基石。因为用到研发上,只有把这些夯实,才能完成更复杂的任务。

文章标题:让出门问问盈利的一场内部革命:裁员、降薪、取消中层

文章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765692.html

阅读原文:让出门问问盈利的一场内部革命:裁员、降薪、取消中层_虎嗅网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