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请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9月5日“男人的衣柜”海澜之家正式宣布启动赴港上市,再次引发市场对服装行业的关注。
2025年上半年多家服饰企业业绩承压,超六成公司营收或净利润下滑,安踏、李宁等头部品牌虽保持增长,但大量中小品牌深陷关店、转型的挣扎之中。
行业“冰火两重天”的格局愈发清晰,那么,面对品牌崛起、赛道跨界、渠道变革的三重冲击,传统服饰品牌究竟该如何突围?
服装行业危机四伏,巨头亦寻突破
越来越多的人网上购物,而线下服装店失去了往日的繁荣,由于线上的很多服饰大同小异,质量价格也都大差不差,更有性价比,可是这样的现象就会导致线下实体店面临倒闭。
Forever 21,这个曾经风靡全球的快时尚品牌,如今却在筹备第二次破产申请,那即将关闭的至少 200 家门店。
H&M 旗下的 Monki也未能幸免,所有全球门店都要关闭,业务整合的背后是无奈的收缩。而 ZARA,虽曾是时尚弄潮儿,如今国内门店也在不断减少,仅剩约 70 家。
在这样的行业寒冬里,百亿巨头海澜之家同样站在了风口浪尖,它启动了赴港上市计划,可上市之路从来都布满荆棘,它究竟能否凭借此次上市,冲破困境,实现自救。
海澜之家上市缘由与行业风云变幻
海澜之家做出赴港上市的决定,绝非一时的冲动之举。
在当今这个地球村的时代,国际市场蕴含着无限的潜力,加快海外业务发展,能够让海澜之家的品牌影响力在更广阔的天地间传播,提升国际化品牌形象也就水到渠成。
其海外业务的发展已在海外市场开设了 111 家门店,同期海外地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2.06 亿元,较上年同期实现了 27.42% 的增长,这无疑是个良好的开端。
按照计划,2025 年下半年还将有序推进中亚、中东、非洲市场布局,甚至有望在悉尼开出澳大利亚首店,这些行动都彰显着海澜之家在拓展海外市场的野心。
然而,海澜之家面临的行业大环境却不容乐观,曾经服装行业的高增长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如今的市场需求端不断收缩,增长的动力变得越来越微弱,从众多服饰上市公司的财报数据来看,超半数企业在营收或者净利润方面都出现了下滑的情况。
不同体量的公司表现出了极大的分化态势。
百亿以上规模的企业算是行业里的 “中流砥柱”,像安踏以 385.4 亿的营收一马当先,李宁、海澜之家紧随其后。
可即便如此,它们也各自也都有着难言之隐,营收规模处于 20 亿以上、100 亿以下的企业,有的在营收下滑的泥潭中苦苦挣扎。
至于营收规模不到 20 亿的企业,更是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大部分企业营收下滑,只有少数能逆势上扬,艰难求生。
男装赛道整体表现不尽人意,诸多知名品牌营收净利双双下滑,反观女装有增无减,多数企业都无奈地交出了营收下滑的成绩单。
但是近几年的运动户外赛道却杀出重围,不过这里同样存在着明显的二八效应。
头部的几个大品牌占据着绝大部分优势,一些体量较小的品牌则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面临营收净利双双下滑的尴尬局面。
同时,行业内的竞争也变得愈发复杂和激烈。
品牌跨界的现象屡见不鲜,各品牌不再局限于自己原本的一亩三分地,纷纷向热门赛道进军,使得原本清晰的行业竞争格局变得模糊不清。
海澜之家多维度自救
面对行业的重重困境,海澜之家开启了多维度的自救之路。
海澜之家先是获得了奥地利竞技运动品牌 HEAD中国区业务独家授权,又出资 2.48 亿元持有斯搏兹品牌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51% 股权。
主营授权代理阿迪达斯等一线国际运动品牌鞋服在国内市场的拓展和零售业务,还与阿迪达斯携手推出 FCC 概念店,试图在蓬勃发展的运动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同时,海澜之家与京东强强联合,共同打造 “京东奥莱” 新业态。
线下开设京东奥莱折扣店,线上平台同步开设 “京东奥莱自营专区” 及 “京东奥莱官方旗舰店”。
自 2025 年以来,这一业态在多地加速布局,门店数量已达 12 家,线上线下协同发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样的购物选择,也拓宽了自身的销售渠道。
另外海澜之家采取全直营方式搭建海外渠道,这样能直接触达当地消费者,严格把控渠道质量。
针对东南亚市场需求,它巧妙地对原有货品进行调整,增加东南亚专供款,让陈列、销售占比均达到 20%-30%,以此更好地契合当地市场喜好,提升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
结语
服装行业的风云变幻,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海澜之家在倒闭潮的危机下,积极自救、多元布局,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行业内其他品牌亦各寻出路,共同推动行业发展,虽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但只要秉持创新、担当,顺应潮流,服装行业定能破局前行,再度绽放光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