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佩
编辑:李美涵
在近日举办的“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大会(2025)”上,他山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马扬接受了速途网等多家媒体的采访,他表示,触觉是机器人实现具身智能的核心能力,能让机器人在非结构化场景中像人类一样灵活操作。他山科技作为国内触觉感知赛道的领军企业,市占率超80%,并成为英伟达Isaac Sim平台首个触觉感知合作伙伴。
马扬预测,未来5 - 10年,随着触觉技术的成熟,机器人商业化将迎来爆发期,率先在物流、餐饮、养老护理等领域落地。
“如果人的手戴了厚厚的隔热手套操作,能力将大幅下降——机器人同样如此。”马扬用一个生动的比喻解释触觉的重要性。
他山科技聚焦的触觉感知技术,正是让机器人拥有“灵巧双手”的关键。传统工业机器人依赖固定程序执行重复任务,而具身智能机器人需要在边缘端实时感知、决策与执行。触觉就像人类的双手,能让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灵活适应,抓取柔软线束、剥离塑料保护膜,精准递送酒店用品,实现类人的柔性交互。
他山科技是全球少数覆盖“底层芯片 - 软硬件模组 - 触觉模型”全链条的企业。2024年,其在MuJoCo平台推出全球首个基于真实产品的触觉模拟仿真模型,并于8月与英伟达合作,在Isaac Sim中落地首个触觉仿真方案,大幅降低数据采集与训练成本。
尽管前景广阔,但机器人触觉技术的商业化仍面临诸多难题。
目前多数机器人尚未进入家庭,真实数据采集依赖付费合作,成本高昂。机器人学习需要在真实环境中迭代,但不同于汽车可通过用户使用持续积累数据,机器人数据获取仍处于早期阶段。
机器人行业正面临一场特殊的“鸡生蛋困境”:想要让机器人更智能,需要大量真实场景数据训练;但现实中能走入 C 端家庭的机器人寥寥无几,数据采集往往需要企业间付费交换,最终陷入“数据不足—技术难迭代—机器人落地慢”的恶性循环。这一核心卡点,让许多创新团队卡在了技术突破的“最后一公里”。
他山科技通过“仿生学习 + 仿真加速”来破局。先通过遥操作完成基础动作训练,再利用仿真平台生成海量虚拟场景数据,最后通过强化学习让机器人自主优化技能。例如,酒店机器人递送矿泉水的成功率已超99.99%,仅需少量真实数据迭代即可规模化落地。
如果说视觉是机器人的“眼睛”,那触觉就是它的“双手”。与视觉感知(如人脸识别)仅需“看见”不同,触觉是机器人唯一能直接改变客观世界的感知方式——递水、拧螺丝、手术缝合等操作,本质都是通过触觉与物体互动并产生物理改变。这种特性使其对成功率的要求达到近乎苛刻的水平:人脸识别系统60%的准确率或许能满足基础功能,但机器人递水即便做到99%成功率,那1%的失误就可能导致水杯倾倒;若应用于心脏手术缝合,任何微小失误都可能危及生命。
触觉感知的容错率逻辑与视觉截然不同:视觉失误通常仅影响信息判断(如认错人),而触觉失误直接导致物理后果(如捏碎试管)。这种“操作必须改变世界”的底层要求,使得触觉技术突破成为机器人从“实验室样品”进化为“产业工具”的核心门槛。
正是这种不可替代性,让触觉感知技术成为衡量机器人实用化程度的核心指标。当触觉感知的成功率从99%提升至99.99%,意味着机器人能接手的工作从简单的物料搬运扩展到精密装配、微创手术等高端场景,最终实现从“辅助人工”到“替代人工”的跨越,推动整个制造业、服务业的生产力能级跃升。在这场机器人革命中,掌握触觉感知核心技术的企业,正站在产业变革的战略制高点。
针对触觉与视觉的多模态融合难题,他山科技提出分层处理方案。触觉模型专注前端实时决策,仅向主模型输出关键语义信息,降低算力负载并提升响应速度。就像人类边拿水杯边对话,触觉执行无需等待全局计算。
马扬预测,机器人将在5-10年内达到通用智能水平。
发展路径将遵循“技能累积式进化”:类比智能汽车从 L0 到 L5 的技术跃迁,机器人将从最基础的单一技能学起——比如精准递水、稳定抓取等简单动作,预计6个月到1年即可实现初步落地应用。随着技术迭代,这些分散的技能将通过算法整合形成长任务能力,最终实现跨场景的通用泛化。
当我们谈论机器人替代人工时,首先应关注那些人类不愿做、不适做、不能持续做的工作场景。在养老服务领域,护理机器人凭借触觉感知能轻柔辅助老人翻身、喂食,避免人工护理中因体力不支导致的服务中断;在重体力劳动场景,装配线上的机械臂通过触觉反馈精准抓取重物,既降低工人腰肌劳损风险,又突破人体负重极限。这些场景的共同痛点在于——人类因生理限制或主观意愿存在服务短板,而搭载触觉感知的机器人正成为填补这些缺口的最佳解方。
所以在养老护理、物流配送等领域替代重复性劳动。触觉的可靠性要求决定了其商业化需稳扎稳打,但万亿级市场潜力毋庸置疑。
在机器人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的进程中,触觉感知正扮演着“临门一脚”的关键角色。其行业价值不仅体现在对人工的有效替代,更在于通过技术突破重构生产力边界,这种价值可从社会与技术双维度深度解析。
马扬表示:“当机器人拥有‘触觉’,它们不再只是工具,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智能伙伴。”在这场人机共生的变革中,中国创新力量已抢占先机。
上一篇:新能源入市的山东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