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的小饭馆一定要经常去,不然就没机会了。」社交媒体上,这两年总有美食爱好者惋惜身边的一些烟火气小店、人气神店,吃着吃着就没了。还有一些收藏后尚未来得及打卡,再次听到时,门店已经换了招牌。
类似的个体体验并不少见。食客的意难平背后,是整个餐饮行业的生存之艰。公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共有161万家餐馆黯然退场,相当于每天有8800家餐饮老板被「出清」。
仅以北京通州临河里某居民区商业街为例,短短一年多,街口黄金位置从庆丰包子铺换成一家东北拌饭,几个月后又换成了空荡荡的「旺铺出租」,而街上的麻辣烫、砂锅菜、卤味店,来了又走,走了又来新的补位,但真正能撑过两年的已经算老店。
在残酷的餐饮闭店潮面前,中小商家的生存压力骤然放大数倍。他们往往既无规模优势,又不擅长数字营销,而且扛不住内卷之下的价格战,天然抗风险能力更差。加之今年各平台的外卖大战,小店的处境更加艰难。
如果从行业格局来看,600万中小商家目前仍是中国餐饮的基本盘,也是城市烟火气的源头。虽然没有标准化的中央厨房和统一采购、物流配送的能力,但小店老板们都知道菜市场案板上哪些禽肉更新鲜、哪些蔬菜更脆嫩,他们在采购上的亲力亲为和在后厨的忙前忙后,都构成「烟火」的来源。
而现在,对这些小店来说,当前最大的焦虑不是「菜品好不好吃」,而是如何被看见。
消费者端则是信息差的焦虑。去哪里挖掘好吃的烟火小店,怎样才能找到地方特色老店,除了找当地人推荐,好像也没有太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
信息鸿沟始终横在供给中间。
本地生活平台们显然也想改变这种情况:比如抖音生活服务推出「烟火小店扶持计划」,从流量激励、内容种草、货品补贴、榜单背书等方面对中小餐饮商家进行全方位经营扶持;高德也在近日出台了类似大众点评的「扫街榜」,从用户导航、到店等维度切入,帮助中小商家积攒流量; 美团则推出了餐饮新店「开店无忧」服务,降低小店线上营销成本。
▲抖音推出的「烟火小店扶持计划」
从抖音的具体政策来看,为了扶持资源更精准帮助到最需要的商家,平台对「小店」进行了设定:人均消费百元以内,涵盖米粉、米线、烧烤、火锅等餐饮单店。
这些商家在线上和线下场景内均可获得定向扶持:在线上,抖音生活服务开放多个流量入口,如同城频道入口、搜索活动入口、明星探店综艺、专题会场活动区等,每一个入口都是亿级的流量入口;同时平台出资为中小商家邀请达人探店,这可能是扶持计划里最真金白银的部分,单个小店最高可获得4000元的探店资源包,这意味着20个高等级达人的免费探店。
在线下,平台免费为商家提供海报、门贴等进店物料,以及价值百万元的货品补贴。获得扶持的中小商家还有望登上当地的「烟火榜」,获得更多流量,进而被更多人看见。
从抖音近年对中小餐饮商家的扶持节奏来看,「烟火小店计划」并不是凭空而至,而是对过往既定策略的延续和加码。 与其他本地生活平台相比,抖音生活服务更聚焦于到店业务,以内容为支点,致力于激发线下生意,促进线下消费。
基于这一独特业务定位,抖音生活服务平台推出过「繁星计划」「萤光计划」「火种计划」等一系列活动,通过资源补贴、佣金减免、免费培训等差异化政策,帮助线下商家降本增效、提升经营效率。数据显示,2024年,超过320万中小商家通过抖音拓展线上销量,订单量同比增长69%。
▲图源:《2024抖音生活服务中小商家数据报告》
相比其他本地生活平台,抖音生活服务还有一大独特优势——「内容」,比如通过平台专项活动策划、达人探店等内容形式,帮助中小商家扩大线上声量。像这次的「烟火小店扶持计划」就是「寻味烟火气」系列活动的组成之一,后者旨在通过流量激励等方式,鼓励达人与用户打卡烟火小店,发掘街边美食。
如果说菜品和服务是餐饮商家的第一块招牌,那内容正构成中小商家的第二块「招牌」。当用户无意刷到一家热辣滚烫的火锅店,或者画面令人垂涎的达人探店同款套餐,他有可能将店名默默放入自己的「待打卡收藏夹」,在下次路过时进店品鉴,抑或直接下单团购,反正过期退款也不麻烦。比如此前明星潘玮柏发过一条杭州面馆的探店视频,直接让面馆当晚爆单。
从全平台数据来看,2024年,抖音探店达人通过内容创作,直接助推近144万个中小商家增收突破425亿元。
中小餐饮商家的生存状态,对于抖音完善本地生活生态的目标同样至关重要:
一是加固业务基本盘。抖音最初布局到店业务时,以大中型连锁餐厅、头部餐饮商家为主;在业务骨架成型、进入精耕细作阶段后,中小商家慢慢成为新的增长驱动力。
从市场占比来看,全国大约800万家餐饮门店中,中小餐饮门店接近600万,占比超过七成,是餐饮大盘的主力。从数据来看,2024年,抖音生活服务中小商家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了58%,商家的快速增长,势必带动平台的增长。
▲铭记小盘菜在抖音团购上的套餐销售火热
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烟火小店」借着内容「破圈」之势,完成生意的更上一层楼。登上过「鸡西市热销东北菜热销榜第1名」的「铭记小盘菜」,曾是一家开在半地下室、单日流水不足千元的小饭馆。老板娘唐心通过发短视频、做直播,把潜在顾客从周边的老邻居扩大到全市范围,如今饭馆月流水做到20-30万元,其中四分之一收入来自抖音渠道。
中小餐馆的生意红火,也在提升平台供给的多元化。当千差万别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用户在单一平台的下单频次、消费金额占比越来越大,抖音生活服务的竞争力也就凸显出来。
二是丰富平台内容生态。作为一个日活超6亿的内容平台,抖音生态天然渴求包罗万象的内容品类,而遍布城市角落的餐饮小店本身就是优质内容的来源。
城市小店千差万别,服务、特色各不相同,可以提供了大量新鲜、非标、有烟火气、有人情味的内容。比如在火锅品类竞争最激烈的城市——成都,一家名为「胖千金」的火锅店靠老板的K歌爱好脱颖而出。老板不仅自己在店内献唱,还会邀请顾客对垒,挑战成功者免单。这种特色互动不仅让店内客流爆满,K歌互动短视频还在抖音上吸引大量粉丝,单条点赞量最高70多万。
在一次次点赞、评论中,普通用户的留存时长悄然增长,中小商家的数字化经营红利最终也会水涨船高。
此前有调查数据显示,消费者愿意为「看得见的新鲜」多支付20%的预算。从最近的「预制菜」纷争来看,大众消费者对于「锅气」和「烟火气」的渴望会体现在每一次观点投票上,每一次消费决策中。
这种渴望间接也促成了餐饮店后厨直播类内容在抖音上的突然爆火。比如一家开业两个多月、名为「罗小洋苍蝇馆子」的成都路边小店,凭借直播后厨现场炒菜直接在抖音涨粉170万。看到高温油锅呲啦腾起火焰,看到食材在煮锅上下翻滚,网友纷纷留言:「这才是中国菜该有的烹饪方式」「这才叫烟火气」。
▲「罗小洋苍蝇馆子」的直播间内网友们的热情讨论
一家家不起眼的城市烟火小店,就这样承载着大家寻常又厚重的寄托。
其实,在美食作家的文字中,在美食博主的视频里,在纪录片导演的镜头中,出镜最多和最受推崇的几乎都是那些宝藏小店、当地人心目中的无冕「老字号」。《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以「扫街嘴」著称的陈晓卿,更是信奉「至味在江湖」。
对于更多的普通食客而言,散落在街头巷尾的小店,不仅是个人的生活现场,也是个体对城市记忆的一个个细小坐标。那些连招牌可能都很潦草的烟火小店,总能提供一种连锁店很难复制的人情味,或者说情感链接。它们往往开在你家楼下、公司转角,老板记得你爱吃辣还是不吃葱,厨房舍得给你多舀几片肉,墙壁上贴满了便签和旧照片,种种细节汇成归属感。
反之,一座城市若只剩下标准化的连锁餐厅,当地的餐饮生态和饮食乐趣或许都会寡淡太多。
因此,看到本地生活平台纷纷关注城市特色小店的消息时,我们认为,这背后不只是流量、订单和日活的问题,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帮助区域特色小店同标准化连锁模式去竞争,进而保护和促进餐饮生态的多样性。
尤其在淄博烧烤、天水麻辣烫走红以来,寻味当地特色美食正成为文旅的一部分,深藏市井的烟火小馆和老店,也在参与建构城市文化。
所以,让这些城市小店被更多的看见,通过线上「招牌」将信息鸿沟一点点填平,不仅可以增加中小商家的经营韧性,客观上也是在丰富你我的选择权,留住一座座城市的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