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消费是推动消费增长的关键之一,它既改善民生,又能撬动了巨大的消费潜力。
近日,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19条举措进一步扩大服务消费。其中,养老、托育等民生领域被多次提及。
该措施提出,在丰富高品质服务供给方面,加强对养老护理、家政服务、长期照护等领域从业人员培养培训,落实有关支持政策;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招收2—3岁幼儿,发展社区嵌入式托育、家庭托育点,鼓励用人单位提供托育服务;同时放宽中高端医疗等领域市场准入等。
“此次政策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相结合。”9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政策解读发布会,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表示,无论是扩大长期护理保险覆盖,还是发展社区嵌入式托育、家庭托育点,这些民生领域的举措,既满足了人民群众所急所需所盼,提高生活品质,又能推动释放消费潜力。
这一政策导向,与当前我国服务消费的发展现状相契合。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老龄金融室主任王海涛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称,相较于已较为充足的商品消费,我国服务消费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因此扩大服务消费成为重要发力方向。而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其消费意愿的释放,往往与养老、子女教育等民生关切紧密相关。
“若能从这些民生关键领域着手,逐步为家庭纾解顾虑,将更有助于释放服务消费潜力,推动服务消费实现更稳健的发展。”他说。
年内出台超30项政策文件
梳理这两年的政策能发现,在服务消费领域持续加大支持与引导力度。养老等民生领域,始终贯穿在这一系列服务消费政策的制定与推进过程中。
去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这是国家首次就服务消费发展作出全面系统部署,其中明确提出,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
《意见》涵盖20项重点任务,在“挖掘基础型消费潜力”部分,提出要大力发展银发经济,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支持依法依规利用空置场地新建、改扩建养老托育机构等一系列民生相关的政策措施。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提振消费放在首要位置。而服务消费作为提振整体消费、扩大内需的抓手,被放在消费领域政策发力的优先位置。
商务部提出,今年以来,围绕建立服务消费“1+N”政策体系,相关部门目前已经出台了30多项政策文件。包括增开银发旅游列车、家政服务消费扩容升级、促进健康消费、服务消费提质惠民等政策文件。
同时,财政部等部门还推出了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和个人消费贷款贴息等政策。
可以看到这些政策中,对于民生领域的覆盖既全面又精准——从养老、托育等基础生活保障,到家政、健康、旅游等品质消费需求,既聚焦民生痛点的纾解,通过政策兜底完善服务供给,又兼顾消费潜力的释放。
图源:图虫创意
而刚刚发布的《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更是坚持把惠民生和促消费相结合。相关措施包括加快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招收2—3岁幼儿,发展社区嵌入式托育、家庭托育点等。
在国家层面搭建服务消费政策框架、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各地也结合地方民生需求与产业特色,积极探索服务消费落地的具体路径。
比如商业发展成熟的上海,政策便聚焦服务升级。在今年3月印发的《2025年促进本市服务消费提质扩容工作要点》中,提到要推动员工制家政企业试点,出台本市员工制家政企业认定标准及配套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先行先试。培育连锁品牌养老服务机构,发展陪诊、助浴、“社区+物业+养老”等新业态。
人口大省广东,则将重点放在托育服务供给优化上。今年2月发布的《广东省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中,提出要探索建立托幼一体服务模式,同时鼓励各地发放“惠民托育券”,增加专业托育资源供给等。
需优化服务消费领域供给
近年来,我国服务消费表现亮眼,成为推动消费市场增长的重要力量。
2024年,我国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6.2%,增速高于商品零售额3个百分点;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同比增长7.4%,对人均消费支出增长的贡献率达63%。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5万美元左右时,消费结构将加快从商品消费主导向服务消费主导转变。
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3万美元,服务消费进入快速增长阶段。2024年,我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6.1%,但对比发达国家60%以上的服务消费占比,我国服务消费仍有显著提升空间。
消费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而服务消费正是当前消费升级的核心方向。根据消费经济发展规律,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转型必然带来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即以商品消费为主向服务消费为主转变。
“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经过多年发展,商品消费市场已逐步进入相对饱和阶段,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服务消费正成为拉动内需增长的新引擎,展现出极具潜力的拓展空间。”王海涛指出,服务消费不仅具有频次高、需求弹性大的特点,还能产生显著的乘数效应,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为经济持续注入新动能。
要充分释放服务消费的增长潜力,关键在于找准与居民需求最贴合、消费痛点最突出的领域——民生领域正是这一逻辑下的核心抓手。
在服务消费的众多领域中,民生领域之所以成为政策发力重点,核心在于其兼具“补短板”与“促消费”的双重属性。
王海涛表示,养老、托育、家政等领域,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刚需所在,也是消费痛点最集中的领域——不少家庭因托育资源不足而不敢生育、因养老服务短缺而不敢消费,这些民生“堵点”直接制约了消费潜力释放。政策聚焦这些领域,本质是通过完善服务供给,缓解居民的后顾之忧。
图源:图虫创意
对此,王海涛指出,服务消费领域需先夯实政府公共服务兜底基础,未来要扩大普惠覆盖,让全民享基础服务,同时建标准、强监管,确保服务质量。
在此基础上,还需优化服务消费供给:一方面支持市场提供多元服务,满足不同需求,另一方面针对市场化服务价格偏高的问题,通过规范定价、完善补贴,减轻普通家庭负担,兼顾服务质量与消费可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