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极客公园 (ID:geekpark),作者:芯芯,编辑:靖宇,原文标题:《黄仁勋出手,50 亿美元入股英特尔,英伟达一统「GPU+x86」生态》
作为硅谷的老牌地标,英特尔、英伟达总部之间的距离仅约2.4公里,可以说隔着高速公路就能看到。
在9月18日,这两家巨头做出了一件震动科技圈的事:宣布达成横跨PC与数据中心的深度合作,英伟达将以每股23.28美元,入股英特尔50亿美元,约占后者5%股权。
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称之为:
「历史性合作」。
双方合作路线主要有两条:
在数据中心端,英特尔将为英伟达定制x86 CPU,英伟达会将其集成到其AI基础设施平台中并提供给市场;
个人PC端,英特尔将推出「x86 RTX SoC」,把英特尔CPU与英伟达RTX GPU放进同一封装。
消息公布当日,英特尔股价单日暴涨超20%,创下十年来最大单日百分比涨幅,英伟达小幅上涨,AMD则在发布会前一天下挫约5%。
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供货协议,当GPU顶流携手CPU霸主,又将给行业和世界,带来什么影响?
01、GPU老大+x86老大
「我们即将达成的合作关系,预计将带来约250亿至500亿美元的年市场机会。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合作,我们对此投入了全部关注。」黄仁勋在发布会上如此称。此番合作还经过了近一年的秘密讨论。
在PC端,这次合作最核心的形态,是把英特尔的x86 CPU与英伟达的RTX GPU集成于同一系统级芯片(SoC)中,通过英伟达的NVLink实现高带宽、低时延的芯片间互连。
外观上它仍以CPU封装形式呈现,内部将是一个紧耦合的CPU+GPU异构SoC,预计将应用于轻薄游戏本、小型机箱整机,以及面向创作和AI的高性能笔记本中,取代「处理器+独显模组」的传统两芯方案。
这不是第一次把英特尔CPU与「他家GPU」集成于同一封装。2018年的Kaby Lake-G曾将英特尔Core、AMD Radeon与HBM2集成在同一封装中,但受限于显存架构分离与驱动整合不足,最终市场表现有限。
在业内看来,英伟达和英特尔的方案有望改进,包括未来可能引入统一内存访问架构,实现CPU与GPU共享系统内存,并配合英伟达现有的软件栈,由GeForce驱动管理GPU,英特尔负责x86平台和底层固件,在量产前完成深度集成与验证,解决过往异构平台在驱动层的短板。
考虑到英特尔在笔电CPU市场约占79%,英伟达在离散GPU市场份额高达92%,外界认为双方此番联手,有望凭借合计的市场规模与生态优势,正面压制AMD的APU长板。
除了PC,在数据中心方面,双方计划由英特尔构建英伟达定制的x86 CPU,英伟达将其集成到其AI基础设施平台中,并对外销售。
对英伟达而言,如果能掌握x86与ARM两大主流生态,对自家产品兼容性的好处不用多说。对英特尔而言,让下一代AI服务器天然绑定英特尔芯片,相当于把自家处理器植入最热的算力赛道,在与AMD EPYC以及各类ARM方案的竞争中夺回存在感。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早些时候曾有市场消息称,英伟达已在英特尔18A工艺上进行试片测试,未来不排除出现「英特尔CPU+台积电制程GPU+英特尔封装」的多路径并存合作模式。
但代工业务仍然是英特尔当前最不确定的部分,过去两年该业务也一直亏损。黄仁勋和陈立武在发布会上讨论了这一事项,并未直接回应,核心意思是双方会探索合作机会。
但短期内,英伟达仍将继续依赖台积电。
「我们双方对台积电表示尊敬,」黄仁勋称,「我们一直在评估英特尔的代工技术,并且我们将继续这样做。」
时间表上,英伟达和英特尔官方口径是「多代」合作,目前尚未披露代号、核心数、封装尺寸、功耗目标或预计上市时点。按常规开发周期,业界普遍预估最早也是2026-2027年才有望见到量产机型。英伟达也没有给出时间上的具体承诺,最大的叙事重心聚焦在「把x86纳入英伟达体系」。
黄仁勋称,「此次历史性的合作将英伟达的AI和加速计算堆栈与英特尔的CPU和庞大的x86生态系统紧密结合,实现两大世界级平台的融合。我们将携手扩展彼此的生态系统,为下一个计算时代奠定基础。」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拥抱x86,但黄仁勋在发布会上强调,与英特尔的交易不会对英伟达与ARM的业务关系产生任何影响,「我们拥有大量ARM客户」,ARM的发展路线图仍将「继续」推进。
02、英伟达一统x86,英特尔触底反弹
英伟达此番选择与英特尔结成联盟,显然能补齐长期缺位的x86短板。
在当前AI大周期里,英伟达凭GPU与CUDA生态占据上风,但它并不拥有x86,其CPU版图主要依赖基于ARM架构的Grace系列,虽在部分HPC与AI超算系统中拿下订单,但PC与许多企业软件依旧是x86的世界。
与英特尔合作,英伟达无需取得x86架构授权,即可在系统层面获得绑定x86的平台路径。这不仅使其能够将CPU与GPU深度集成于自家平台,还可能将原本由客户独立采购的CPU部分纳入自身系统主导,从而在BOM架构中掌握更大份额。
黄仁勋称,「数据中心和PC市场都是巨大的。我们将打造首个此类x86架构下的革命性产品。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数据中心CPU年市场约为250亿美元,而笔记本电脑市场每年销售大约1.5亿台,所以这大致能让你们了解我们在做的事情的规模。」
更现实的是,这一布局或许能分散周期波动的风险。因为一旦数据中心AI GPU的销量增速放缓,进入PC SoC与x86服务器CPU的平台,能让英伟达的收入结构多元化。毕竟英伟达肯定不愿回到当初「只卖游戏卡」的境地。
竞争方面,这也算对AMD「CPU+GPU全家桶」的一种反制。后者同时拥有高性能CPU与GPU,且已在Frontier等超算一体化方案中证明一定潜力。英特尔和英伟达的组合,等于在两个维度对AMD进行施压。
另外,供应链与制造端的考虑同样明显,如果英特尔18A重新站上先进节点梯队,英伟达便可在代工侧获得第二来源,降低对单一晶圆厂的路径依赖。与此同时,英特尔的EMIB与Foveros封装技术,在CPU+GPU异构集成方面具备能力。
如果说英伟达在战略方面考虑了很多,那英特尔的动机则更为务实,甚至「迫切」。
过去五年,英特尔股价下跌超过30%,业内认为其几乎错过移动、AI两个时代。这家老牌芯片巨头去年还亏损了上百亿美元,今年上半年继续亏损数十亿美元。
根据英特尔CEO陈立武的说法,英特尔将与英伟达「形成互补」,他还特意感谢黄仁勋和英伟达团队的「信任」和「投资」。
因为来自英伟达的50亿美元入股,直接补充了英特尔的现金流,同时也是一种背书,能在资本市场上形成「最强对手英伟达都入股了」的预期管理。叠加年内来自政府其他方面的入股,英特尔的的财务压力有望得到缓解,并为工艺爬坡与产能建设争取时间。
在发布会上,黄仁勋还称,这项投资「对英特尔将是极好的」,并表示英伟达「将成为英特尔CPU的大客户」。
有意思的是,十多年前,英伟达和英特尔曾打过官司,一度结下梁子。但在发布会上,黄仁勋称陈立武是「老朋友」,陈立武也称自己和黄仁勋已经相识了30年。
「这是一项非常重大的合作。它将为英特尔在AI基础设施领域打开一个此前没有接触的市场,同时还将打开消费级笔记本电脑市场,而这两个市场对于高端GPU的需求非常高。这两个市场此前英特尔几乎没有涉及,因此它们将成为英特尔全新的增长点。」黄仁勋在发布会上称。
在消费级PC领域,英特尔过去在核显性能与功耗控制方面存在一定瓶颈,难在中高端游戏本等方面全面压制AMD的Ryzen APU+Radeon GPU的组合。如果能将RTX做进单封装,等于把图形与AI加速能力拽回英特尔平台。在台式SFF与一体机等形态,新封装也能打开更高性能密度的想象空间。
数据中心侧,给英伟达这样的「大客户」供货定制x86,意味着潜在的高额订单,更关键的是让自家芯片切入AI算力的战场。比起在标准Xeon市场同AMD打参数与成本的消耗战,为GPU霸主做「最懂GPU的x86」,更能差异化。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会想,英伟达、英特尔联合是否会刺激监管层的反垄断敏感神经?目前二者并非合并,英伟达也只入股5%,理论上不构成结构性垄断。另外,英特尔此前因经营压力宣布裁员与项目调整,美国政府在2025年8月介入,斥资89亿美元收购了英特尔约10%的股份,成了最大股东。
这桩黄仁勋口中的「历史性合作」,对英伟达来说,是把缺席的x86一把补上。对英特尔,它把最难啃的两个问题——高端图形与AI在PC的落位、AI服务器里x86的角色焦虑——通过与最强对手结盟,得出解。
对行业,它有可能是「头部抱团」的开始,性能会变好、形态会更丰富,但围绕开放标准与专有互联的博弈、围绕OEM渠道的竞争,也将更加白热化。
当然,风险也有,不管是制造良率、封装复杂度、软件交付、生态平衡、监管关切,都可能让计划在现实中丢分。但至少目前,「x86老大+GPU老大」的定位,是目前两大霸主的底气,也是竞争对手必须正面应对的变量。
钱不是白给的,股价也不是白涨的,接下来,就看双方能否从「发布会阶段」,进入「规模交付阶段」。
*头图来源:英伟达
本文为极客公园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极客君微信geekparkGO
直播预告
很多人还不熟悉AI 3D,但它正像几年前的AI视频一样,处在爆发前夜。胡渊鸣曾因开源编程语言「太极」在学术和开源圈走红,如今又带队打造了500万个创作者在用的AI 3D生成产品Meshy。
本周五晚20:00,极客公园视频号直播间,我们邀请到极客公园创始人&总裁张鹏对话Meshy创始人兼CEO胡渊鸣,一起聊聊AI+3D的发展脉络以及Meshy的最新突破。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