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过万,今年最热门的行业却招不到人
创始人
2025-09-18 18:28:44
0


“人口老龄化,养老正在成为下一个风口,养老护理员轻轻松松月入过万。”


在家政服务培训机构的“广告叙事”中,这是一条十分丝滑的逻辑链。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目前约有3.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2%,这意味着,我国存在巨大的养老护理需求,养老护理员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现实的确提供了有力的论据。根据智联招聘数据,今年二季度,护工职位数同比增长54%,平均招聘月薪5720元,同比增长8%,养老护理员行业迎来岗位、薪资双增长。同时,据业内人士介绍,随着职级晋升,在一二线城市的护理人员月薪甚至能超过一两万。


养老/看护行业招聘职位数占比TOP 10 城市/图源:智联招聘


各大一线城市更是出台了高额补贴政策,吸引相关人才。


比如,广州市对于从事养老服务机构一线服务岗位满三年的中职(或普高)、高职、全日制本科及以上的毕业生分别给予6000元、11000元、12000元的一次性就业补贴。对于工作累计满5年未满10年、累计满10年的养老护理员分别给予5000元、20000元的一次性岗位补贴。


再比如,深圳市对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应届毕业生岗位就业补贴则高达15000元,还对持有养老护理员技能等级证书的按月发放补贴,最高每人每月800元。


而就在今年7月毕业季,#北京这个行业被“00后”盯上了#的话题登上热搜榜第一,这个行业正是养老服务业。目前,北京市对持有养老护理员技能等级证书的,按级别最高补贴每人每月1500元。


事实真的如此吗?


一些年轻人被“朝阳”养老业,以及高薪而吸引。然而,入行后他们才感受到,那些被广而告之的叙事背后现实的粗粝感。


一、“上班第一个星期不太能吃得下饭”


今年4月,25岁的陈娜带着刚到手的高级养老护理师证书面试了一家深圳的社区养老院,最初被拒绝了。院长认为她不是养老相关专业出身,这么年轻大概率做不久,还告诉她,那本证书不具有任何效力。


陈娜这才意识到,自己被家政服务培训机构骗了——花费2980元,上了7天培训课,到手的高级养老护理师证书并不是由人社部认定的第三方机构颁发、国网上可查询的养老护理员技能等级证书。


有网友在相关帖子内容下评论自己考证被骗经过


好在养老机构普遍缺人,她最终还是说服了院长成功入职。早上6点半上班,晚上7点下班,月休4天包吃住,扣除五险一金,陈娜到手4000多元。


28岁的李欣也是从今年4月开始做养老护理员的。她原先在景观设计行业工作,坐办公室敲电脑设计图,失业一年后,她旅居到海口,找了一份包吃住的工作。


那是一家医养结合的民营养老院,有200多张床位,住了100多个老人,包括能自理、半自理和临终老人。每30位老人,配备3个护士和8个护理员,分早班、小夜班、大夜班三班倒照料,一个班次是1个护士加3个护理员,月休4天。


李欣负责照顾的是半自理和临终老人。


早班从早上6点开始,她要帮助老人起床洗漱吃早餐。上午阳光好的话,就送他们到户外晒晒太阳,再带回来吃午饭准备午休。下午会安排下午茶,带老人到大屏幕前做健身操。下午3点,小夜班的同事会来接班,上到晚上11点,这期间主要负责老人吃晚餐、洗漱和就寝。


大夜班从晚上11点持续到次日早晨7点,会多补贴35元,但“遇到人手不够的情况,半个多月排的都是大夜班会非常耗人”。


老人们睡着后,李欣和同事要每隔两小时给卧床老人翻身、换尿包。李欣的同事大多是四五十岁的女性,给卧床老人翻身、进行轮椅转换对她们来说是一个相当费力的体力活。


卧床老人大多偏瘫,无法配合用力,会不自觉地向下坠,一个八九十斤的护理员大姐把一百多斤的老人从床上抱到轮椅上就会很吃力。遇上体重近两百斤的老人,需要几个护理员协助共同操作。有些老人神志不清或者闹脾气,还会挣扎着打人。


包吃包住在养老护理员行业是惯例,但“端屎端尿”也是业内的共识。


“刚开始我也是不太行的,上班第一个星期都不太能吃得下饭”,李欣对盐财经说,很多“00后”的小朋友来工作很快又离开就是因为这个。


更让她崩溃的是,有些老人意识不太清楚会拿粪便到处丢,涂到床上、墙上,那些经验更加丰富的大姐们看到了也会叹口气。


李欣在成为养老护理员之后才知道,自己要帮去世老人穿寿衣,“这种情况还很多,至少一两个月要碰上那么一回”。


那天晚上十点多,她在上小夜班,马上到十一点就可以下班了。有个七十多岁的重度失能老人白天状态就不太好,她和另一位同事特意在下班前去看了看他。老人的血氧指数突然下降,脸色惨白,渐渐地没了心跳,瞳孔散大,走了。


李欣站在那里有点手抖,但很快同事拿来了白天家属送过来的寿衣。她们按照家属的叮嘱,用泡开的红茶水给老人擦拭身体,换上了寿衣,“速度要快,太慢身体僵硬了,衣服会穿不上”。


她们在老人的舌头上放了一枚硬币,推着他到临终关怀室,看着他最后被殡仪馆的人接走。


李欣回了宿舍,偷偷地哭,她无法接受一个人能在短短一天内就病情恶化离开了。第二天,机构给她和同事发了白事红包。


二、有人不愿晋升,有人刚升主管


3月中旬,刘芸感冒嗓子哑了,直到6月从养老院离职休息了几天,她的声音才恢复正常,“我一直以为是嗓子破音改不回来了,结果是因为没有好好休息”。


刘芸离职的原因之一就是太累了,她说:“这个工作(养老护理员)在外人看来觉得挺轻松的,天天陪老人,就像看小孩一样,但其实压力挺大的。”


今年32岁的刘芸,在年初2月份参加了重庆市人社局组织的养老护理员职业培训,拿到了养老护理员初级证书,3月份入职了当地的一家针对认知症老人的中高端养老院。


2024年养老护理员持证情况/图源:《2024养老护理员职业现状调查研究报告》


入职后刘芸每天的微信步数至少是1万步,多则2万多步。她要负责老人每天的洗漱、三餐喂饭,抱老人上下床,推轮椅参加日常活动,还要随时准备带老人去上厕所。


“有些便秘的老人,要给他抠屎。”


“你能想象吗?”刘芸继续对盐财经反问道。


为了休3天假,刘芸有次连着上了12天的班,每天都是工作12个小时,月薪扣除五险一金到手4000多元。


刘芸并不是养老护理员中高负荷工作的个例。《2024养老护理员职业现状调查研究报告》显示,大部分养老护理员工作时间为9到12个小时,在行业中占比44.39%;薪资待遇上,月收入在4000元以下的养老护理员占比为36.49%。养老护理员工作强度大,待遇相对低,让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


除了体力上的累,刘芸还要承受心理上的压力,“我感觉我们这个工作还挺有鄙视链的。护理员在整个养老院是最底层的,老人有怨气可以撒给我们,领导的怨气也撒给我们”。


老人或者家属有不满向领导反映的时候,压力会直接传导给护理员,要么开会批评,要么直接罚款。


刘芸本来有一个晋升小组长的机会,但她放弃了,她觉得月薪增加300元和小组长要承受的压力不成正比。一旦担任小组长,她需要每天在家属群里发每个老人的日常视频,“每天提心吊胆,担心老人发生意外摔倒要负责”。


与刘芸相反,25岁的余雯雯选择接住晋升机会。


最近,刘芸刚升任主管,开始管理层的24小时轮值工作。2021年从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后,余雯雯一直在一线做养老护理员,很快拿到了养老护理员高级证书,按照杭州市的政策,她每月可领500元的补贴。


去年4月,她跳槽到了现在工作的这家养老院。这是一家国企旗下的高端养老院,收费标准在每月1.5万元到2.2万元之间。


余雯雯所在的部门是公寓护理部,主要接收能够生活自理的老人。每天早上8点半上班,下午5点半下班,月休两天,扣除五险一金月薪5000元左右。


这家高端养老院目前共有6名护理员,都是“90后”,负责40多位老人的日常健康监测、文娱活动组织工作,“每周二早上要测老人的生命体征,平时就督促用餐,协助配药,组织老人参加一些活动,唱歌跳舞之类的”。


余雯雯说:“我们公司对年轻人培养这一块还是挺重视的,如果表现优秀,参加一些技能大赛,对公司有贡献晋升还是很快的,每升一级每个月大概加个1000元。”


今年3月,她参加杭州市区县养老护理员培训选拔赛获得了第一名,最近参加的杭州市上城区养老护理员技能竞赛也是拔得头筹。


她还自己做了一个小红书账号,专门分享在养老院的日常,目前有2000多个粉丝。


“现在险资、央企、国企的养老机构,相对来说,在年轻人的晋升空间这方面的意识比较强。”一家省属国企旗下的养老院刘经理对盐财经表示:“像我们这边护理员包吃住一个月5500元,还缴纳五险一金。如果能做文艺专员,带老人去做活动愉悦身心,会拍短视频做宣传,工资会再加一点。当护理主管的话,还会加绩效,升到护理院长,工资已经到了一两万元的水平了。”


换句话说,养老行业,特别是护理岗位,确实存在“高薪前景”与“高流失率”并存的矛盾现象。


三、青黄不接的难题


“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在业内是普遍现象,只有少数经济发达城市的高端养老院能将养老护理员年龄控制在三四十岁左右。


杭州市上城区一家中低端养老院行政主管周女士就告诉盐财经,在他们机构里,“‘00 后’更多的是从事评估师、长期照护师这些岗位。一线的护理员,主要还是那种五六十岁的”。


这不是个例。根据《2024养老护理员职业现状调查研究报告》,目前50~55岁养老护理员占据了近四成的比例,其中女性护理员的比例达到90.85%;41~55岁占比合计超过63%,30岁以下占比仅3%。


2024年养老护理员年龄构成/图源:《2024养老护理员职业现状调查研究报告》


可以说,养老行业正面临“青黄不接”的难题。


事实上,每年有大量相关专业毕业生,但最终选择留下深耕该领域的并不多。


从数据来看,《2024 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全国高校共开设护理学、养老服务管理等专业点770余个;2024 年中职相关专业布点1700余个,高职专科相关专业布点1600余个,职业本科相关专业布点30余个。


但是,另有数据显示,我国养老护理员供给缺口高达550万,新增养老护理员的流失率为40%至50%。


张琴就是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今年6月份刚从上海一家养老院转正做养老护理员。据她观察,她们班40人左右,也就十几个人愿意做这个行业,其他人都选择了转行。


问题是,养老行业要发展,为什么需要年轻人的加入?


从实践来看,目前,大部分的养老院都会注重录用一定比例刚毕业的年轻人,因为,年轻人能为老人提供代际陪伴。上述提到的周主管向盐财经进一步解释道:“有些老人其实是需要长时间去哄的。他们喜欢跟年轻人交流,就像看到自己孙子辈一样,会有一种宠溺感。”


此外,随着养老行业发展智能化、规范化,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年轻人的优势也愈发明显。有些养老院会使用离床报警器等智能化设备提高管理效率,这对于年轻人来说上手很快,但对四五十岁的养老护理员来说有些困难。


张琴也注意到,自己所在的养老机构会很注重年轻人和中年人的搭配,主要是帮助使用智能化设备。


比如,一些护理员大哥大姐在给老人喂饭的时候,经常会喂着喂着就站起来了,张琴会主动提醒,站着喂饭很容易发生呛咳,要坐着和老人保持同一水平线。


比如,在帮老人翻身的时候,她发现很多护理员大哥大姐没有给老人身体垫垫子,直接“哗啦一下就滑过来”了,很容易让皮肤受压变成压红,甚至发展成压疮和溃烂,她会帮忙检查再调整一下。


但是,张琴也觉得目前的工资还达不到她的预期,两班倒每个班都是12个小时,月休八天,加班的话能超过7000元。她表示,就算升至主管,工资跟工作也不成正比,“有些比较刁难的家属在国外跟我们有时间差,可能大半夜一个电话打到主管这,影响人正常休息”。


她身边的年轻人基本上都打算做个两三年就转岗,去做管家之类的。


在养老行业从业七年的冉女士也观察到:“有三到五年经验,而且在50岁以下的护理员,每一个机构估计凑不出三个人,薪资和工作付出的‘性价比’不如去做住家家政、保洁,送外卖、进工厂 。”


总体上,养老护理员薪资待遇高低与养老行业盈利能力关系密切。


养老行业是一个前期投入高、利润率较低、投资回报周期长的行业,“人力成本”是养老机构进入运营阶段最重要的“可控成本”,这也是为什么目前养老机构普遍采用“上6休1”+“每班12小时”的排班制度。


而根据《中国养老服务发展报告2021》,我国养老机构中,公建公营机构占比57.9%、公建民营机构占比9.6%、民建民营机构占比32.5%。从2021年年度内盈亏状况来看,仅6.4%的机构实现盈利、约67.5%收支平衡、26.1%亏损。


目前盈利能力较强的养老服务机构多为央企、国企、险资企业。据媒体报道,2021~2022年,央企与北上深等地的地方政府密集组建了康养公司,注册资金从几亿元至几十亿元不等,随后全国各地康养公司旗下新建设或改造的养老机构开始密集进入养老市场。


这些企业凭借政府闲置资产划转,避免了前期的重资产模式,只需对现有设施进行装修改造即可投入运营,大幅减轻了后期运营负担。险资企业则通过保险产品与养老社区入住资格绑定,在精准触达养老服务目标人群的同时,也提高了保单的转化率。


近年来,为了应对少子化的冲击,一些新的养老模式开始出现。


最典型的就是,深圳、北京、太原等多地开始试点“老幼共托”,将一些民营幼儿园改造成“一老一小”的服务空间。翻新闲置教室作为老人的房间、阅览室、康复室等,幼儿园的老师会给老人上音乐、美术等文娱课,园内还会提供老年人助浴等养老服务。


养老行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清晰可行的盈利模式探索。只有当机构自身良性运转,才能为护理员提供更合理的待遇,进而吸引并留住更多人才。


我们都会老去,而养老正在来到一个新的起点。


(应采访者要求,文中人名都是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盐财经,作者:李秋悦,编辑:江江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