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体育产业生态圈 (ID:ECO-SPORTS),作者:ECO氪体,原文标题:《让打工人愤怒的预制菜,是健身人群的「最爱」》
罗永浩与西贝餐饮的争论尚未结束,但无论结果如何,都把矛头直接对准了行业的痛点:消费者不信任、餐企却离不开。这也戳中了消费者对「看得见的烹饪」的隐秘渴望。
如果说「明厨明灶」的烟火气,是大众对中餐品质的重要诉求,那么更偏冷餐的「预制健身餐」,则展现出了另一种消费景象。
平日里谈到预制菜,多半会让大众带着「食材不新鲜」「添加剂过多」等负面印象。
简单来说,经过中央厨房或工厂标准化处理后,只需简单复热或二次加工就能吃的半成品,都可以算作预制菜范畴,它可以是速冻水饺,也可以是餐厅里端出的菜肴。在当下的公众讨论背后,是消费者对于知情权的关切以及对提高餐饮质量的诉求。
不过,打工人最讨厌的预制菜,却是健身人的心头好。
在健身场景里,一部分注重体型与训练效果的消费者,如今已经将预制菜视为理想选择——尤其是打工族与都市中产,他们既要节省做饭时间,又希望摄入可控的蛋白与热量,实现能量与营养的可量化。
的确,高蛋白、低脂肪、低盐、控糖等等关键词,正好与预制菜工业标准化的优势天然契合。我们也能看见,如今一批主打「健身餐」的预制产品开始迅速冒头,贴着「营养均衡、健身定制」等标签,直接瞄准热爱健身的年轻人中产们。
在各大社交媒体上,「预制健身饮食」的词条下,已经有大量品牌在卖力推广,主打一个「科学配比,每日定制」、「比外卖还快,比做饭更省事」,尤其是对比新鲜现做的菜品,预制健身餐产品的价格更容易受到青睐。
即便一份预制健身餐比普通餐食贵很多,但在健身者眼里,这是一种对自我投资的象征,都是自我管理的一部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中产群体的在公司冰箱里囤满了健身预制餐,它不仅仅是一顿饭,更是「自律人设」的标签。
当「7天健身餐」成为一种潮流,也难怪有人调侃:健身的尽头,是预制菜。
运动健身的饮食需求,也催生着这个细分领域。但需要警惕的是,被打上健身、高蛋白、低糖甚至0脂肪等字样的产品,并不自动等同于真正科学的运动营养配餐,市场上存在大量「标签化健康」产品。
如果说全民的网络热议,已经在改变预制菜以及食品工业的大众认知,那么在这其中的「预制健身餐产品」,同样需要被正名,它不该成为一种广告策略,而应是真正能够解决运动生活的实际需求。
这几年,预制菜市场一路狂飙。
企查查数据显示,国内现存预制菜相关企业(仅统计企业名称、经营范围、品牌产品含关键词「预制菜、预制食品、即食」的企业)2.8万家,2024年全年注册量首次突破万家,达1.17万家,同比增长120.43%,达近十年注册量峰值。
此前,由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届时预制菜的「身份」或许将有统一说法,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也有望纳入信息披露范畴。
随着预制菜的规范化发展,对于预制健身餐而言也是一种利好信息。要知道,健身餐的最大卖点就是营养透明,品牌必须建立一套可被信任的营养数据库,确保每一份餐食的热量与成分精准到位,并且需要稳定供应链来保证原材料的可靠性。
在预制菜发展更繁荣的海外市场,已经有不少品牌专注到了这个领域。例如在2017年成立的英国健康膳食品牌The Gym Kitchen,已经推出了众多预制菜产品,包括鸡肉海鲜饭、韩式牛肉饭,到牛肉千层面、猪肉奶酪通心粉等,这些冷藏与冷冻线产品,都只需放入微波炉加热即可食用,线下销售也覆盖到了商超。
放眼国内市场,很多消费者依旧抱有「预制菜不健康」的刻板印象,这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改变,健身餐品牌必须通过透明溯源、权威认证、第三方检测等方式来增强可信度,以餐饮行业的视角来看,冷链、原料、研发、人力等都是高成本环节,想要保持品质同时控制价格,并不容易。
但不可否认的是,只要健身仍旧是都市人追求自律和健康的象征,预制健身餐就不会缺少市场。专业的饮食需求,也有机会从成年人蔓延至青少年市场,尤其是青少年也开始接触力量训练、运动饮食成为普遍趋势的当下,未来的潜在市场,可能是从青少年到银发族的全生命周期营养餐。
预制健身餐的兴起,其实是一面照见现代都市生活方式的镜子,它折射出人们对时间的焦虑,也折射出健康生活的执念。
有人说,预制菜的兴起是又一波「消费主义割韭菜」的套路;也有人认为,它代表了「科学饮食」的新趋势,是不可逆的食品工业革命。
但无论如何,预制菜可能不是每个人的日常刚需,但一定会成为部分群体的长期选择。毕竟,在自律和健康的叙事里,无论是自制还是预制的健身餐,不再只是一顿饭,而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
下一篇:远望的歌词 远望 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