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31岁的博士后在获得资助后,深刻理解到教育的力量与价值。他决定将这份幸运传递下去,用实际行动帮助那些同样渴望知识、追求梦想的孩子们。从那以后的11年间,他不仅专注于自己的科研事业,还积极参与到助学活动中,无论是捐赠书籍、设立奖学金,还是亲自授课,他都全力以赴。对他而言,这不仅是对社会的一份回馈,更是一种重建家庭温暖的方式。在他看来,每个孩子都有权利接受良好的教育,都有机会通过学习改变命运。正是这种信念支撑着他,让他感到无比幸福和满足。通过不懈的努力,他不仅实现了个人的价值,也为更多孩子的未来点亮了希望之光。
湖南郴州,2013年,受到资助的农村少年杨明成功考入清华大学。大二开始,他利用暑假去山区支教,后来又成立团队一起支教。家里的土房年久失修无法住人,他用了十年,直到研二重建起新房,还把新房作为支教基地。今年他31岁了,在清华大学做博后,“通过自己努力重建一个家,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