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梦晴 李庆都 通讯员 朱雪松 刘长胜
在德州市临邑县,一座占地160亩的现代化企业中,近700名员工正在各自岗位上有条不紊地忙碌。每年,超过1.6亿片菲涅尔透镜从这里发往全球,应用于人体红外感应、LED配光、光学成像、太阳能聚光等多个行业和高端领域。这家低调却是全球规模最大的菲涅尔透镜供应基地的企业——山东宇影光学仪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宇影”),其掌舵人李正坤,书写了一段从只有十几人的乡镇作坊到全球冠军的民营经济传奇。
时间回溯至1970年,在随后的五年间,直至1975年,山东宇影的前身历经了四次重大转变,从度量衡到电镀社,再到无线电配件厂,最后成为临邑县前进食品厂,经营内容不断更迭。1976年,这家企业开始涉足菲涅尔透镜的开发生产,不过彼时产品仅应用于电视屏放大镜,规模较小,在行业内的影响力也十分有限。1989年,企业被临邑县白酒厂兼并,并更名为临邑洛北光学仪器厂,在新的征程中继续摸索前行,然而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李正坤回忆,那时的企业技术匮乏、工艺落后,面对着放大镜订单,却因生产能力不足只能望“单”兴叹,甚至连员工工资都难以按时发放,经营状况岌岌可危。
1992年,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彼时身为运输司机的李正坤,听闻企业的艰难处境后,毅然做出重大决定。他拿出自己多年辛苦积攒的9万块,又四处奔走借了10多万,以破釜沉舟的勇气接手了这家在旁人眼中毫无发展前景、几近绝境的企业,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创业征程。
接手后,重重难题如巨石般横亘在李正坤面前。“全国仅有两家企业能生产菲涅尔透镜,山东宇影更是基础薄弱,连机床都没有。”李正坤介绍,机床对加工精度要求特别高,模压成型技术也只掌握在日本等少数发达国家手里,没有机床、没有模具,产品制造更是无从谈起。但李正坤没有退缩,他四处奔走求教技术。仅有小学学历的他,凭借顽强的毅力自学光学与机械知识。为攻克机床零部件精度难题,他曾在沈阳驻留一个月,与当地企业工作人员反复探讨,力求让零件达到精准要求。“没有坚强的毅力就没企业的今天,每项技术的突破都能写一部小说了。”李正坤感慨道。
2000年,对于山东宇影而言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李正坤带领团队潜心钻研,自主设计并成功完成第一台高精度车床的制作。这台机床意义非凡,其零部件来自五湖四海,常州、北京、郑州、沈阳等地的优质部件汇聚于此。经过精心组装与调试,机床顺利运转起来。伴随着机床有节奏的轰鸣声,企业迎来了发展的转折点,不仅一举打破企业购买进口模具受限的被动局面,更为企业带来显著效益,成功打破困境,实现了扭亏为盈。
时光流转,机床的轰鸣声仿佛穿越岁月长河,一路奏响至当下。如今的山东宇影,已实现华丽蜕变,拥有十大生产车间,成为行业内凤毛麟角的、能同时掌控“自主设计+模具制造+批量生产”全流程能力的企业。凭借卓越实力,它先后斩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山东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诸多荣誉称号。同时,企业搭建起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山东省企业技术中心等优质研发平台,每年将销售额的8%投入研发,以创新驱动持续领跑行业发展。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李正坤透露,目前企业已拥有数千种产品,且保持每周推出一款新品的强劲节奏。走进产品展厅,投影机透镜、智能交通信号灯、红外感应组件等创新成果琳琅满目,这些精密器件已深度渗透至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汽车HUD抬头显示系统通过多层透镜组实现光路精准聚合并投射至挡风玻璃;新一代交通信号灯采用菲涅尔微结构透镜,使雾天可视距离从常规200米提升至400米,显著提升道路安全系数。“当你走在上海南京路或者北京长安街,看到的光学系统都是我们做的。”李正坤自豪地说。
当被问及企业发展的秘诀时,李正坤强调,企业若想在行业中立足并取得长远发展,首先要深入了解行业本质与运行规律。同时,精准的市场预测不可或缺,要有前瞻性眼光,提前布局,使产品能够积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精准迎合市场需求。
李正坤介绍,山东宇影研发的众多产品凭借卓越品质与创新设计,拥有较长的市场生命周期,其中不少产品甚至有望在未来五十年内持续保持市场竞争力。
谈及未来发展,李正坤表示,随着社会持续进步,智能市场潜力正加速释放,其规模和影响力将愈发巨大。在此趋势下,服务智能领域无疑会成为未来研发的核心焦点。他满怀憧憬地表示,山东宇影立志打造百年企业,以持续创新和优质服务,为行业发展树立标杆,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