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红餐网 (ID:hongcan18),作者:蒋毅
最近一个朋友问我对战略怎么看,我拿诸葛亮的《隆中对》举例,说诸葛亮就是三国演义里的战略设计大师。这两天,我突发奇想,《隆中对》里的战略思维,如果用到餐饮行业,又会是什么结果呢?
前面四十多年,国内的餐饮行业,完整地经历了三大阶段的发展,现在正进入第四个阶段,当下餐饮所面临的艰难,其实也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今天,我们尝试换个视角来审视当下中国超5万亿的餐饮市场,会发现一个“三分天下”的格局雏形,正在慢慢形成。
以连锁化为主导的刚需快餐如同“曹魏”,凭借规模优势占据市场根基;以场景创新为核心的社交餐饮恰似“东吴”,依托灵活应变掌控主流消费;而承载文化记忆的餐饮老店则如“蜀汉”,依靠情感认同坚守细分领地。
这一格局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四十年来行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消费升级与产业变革共同作用下的战略平衡。
“三分天下”的历史必然
中国餐饮的"群雄逐鹿"时代始于改革开放初期,前面这四十多年一共经历了三个大的时代。
第一个时代是从1981年至2000年,餐饮市场以个体小馆和国营食堂为主,如同汉末群雄并起,缺乏明确的战略分化。
此时的市场竞争停留在最基础的“供给竞争”层面,只要能开出一家店,且能提供稳定口味和服务,商家即可立足于市场,如同公孙瓒、袁绍等地方势力,只需要拥有几百士兵就能占据一方,这时也尚未出现全国性的主导力量。
这一时期,刚需快餐主要表现为街头巷尾的夫妻小店,社交餐饮几乎还没出现,仅仅体现为单位食堂的简单社交,而餐饮老店则主要是计划经济遗留的国营餐馆,三者之间界限模糊,尚未形成清晰的战略定位。
第二个时代是从2001年至2010年,属于市场化扩张期,如同三国雏形初现,各类连锁品牌开始崛起。厨房管理能力和前厅接待能力方面的标准化复制,打破了地域壁垒,使得品牌获得快速扩张的机会,恰似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快速收编各地城池。
以社交为特色的餐饮在这场消费升级浪潮中崭露头角,居民收入增加到有闲钱用于生存之外的消费,这时三朋四友“下馆子”变成了常态,必然催生对餐饮消费的场景化需求,如同孙权家族雄踞江东,思想开明,用人唯贤,在区域市场建立起场景优势。
而一批餐饮老店则在市场化冲击下逐渐分化,有的快速没落消亡,被淘汰出局,有的则如刘关张小团体一半般,在夹缝中寻找生存空间。
这一时期,餐饮市场首次出现明显的品类分化,解决生存需求的快餐,解决社交需求的特色餐饮,解决情感依托的老店,彼此开始自动分类,但属于被动适应市场的变化,而非主动求变,战略边界仍不清晰,多数餐厅在“大而全”的迷思中混战。
第三个时代是从2011年至2020年,属于移动互联网时代,品类分化加剧,市场格局快速迭代,尤其是以美团、饿了么为代表的外卖平台,以微博、抖音、小红书为代表的社交平台的先后涌现,重构了用户的消费习惯和传播渠道,如同赤壁之战后,天下三分的态势已经明朗。
刚需快餐凭借高频刚需特性,率先进行标准化建设和数字化转型。2024年,快餐的外卖业务占比已经高达36.3%,远超其他品类,这也倒逼所有的快餐老板被动适应“数字化”,不然就没生意可做。
社交餐饮则在场景体验上获得爆发式发展机会,火锅、小龙虾、烤鱼、烧烤等品类获得强势发展机会,各方轮番上场充当主角和明星。借助移动互联网包括微博、微信公众号、大众点评、抖音、小红书的流量红利,市场上不停涌现出代表性的社交餐饮品牌,这些其实都是移动互联网红利催生的特殊产物。
全国各地的餐饮老店则普遍陷入发展困境,处处显示出对新环境和新局面的不适应,以及“挨一棒子前进一步”的尴尬现状。有关调查显示,仍然有40%的老店未开通外卖服务,超过65%的老店没有社交平台账号,没有搭建与新兴用户的互联网沟通渠道,如同蜀汉在失去荆州后陷入战略被动,狼狈求存!
截至2024年,中国餐饮连锁化率已达23%,其中小吃快餐品类占连锁门店总数的48%,成为当之无愧的“曹魏”势力。
第四个时期是从2021年至今,属于存量竞争时代,餐饮行业长达十年的粗放式扩张结束,彻底进入精细化深耕的发展阶段,“三分天下”的格局也基本确立。
刚需快餐市场中,华莱士等品牌组成的“万店俱乐部”已形成规模霸权,即便局势再混乱,也不影响他们在最基础的生存解决方案上继续“开疆拓土”;社交餐饮市场则陷入更严重的更替,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戏码也更频繁;餐饮老店的整体占比虽然下降至10%以内,但如同蜀汉“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一般,在文化认同和精神价值的加持下,仍然维持着足以存活的利润空间。
这种格局的形成,不是哪个机构和品牌有意为之的,而是市场规律、消费变迁和产业升级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历史必然性。作为餐饮从业者,尤其是当下正处于焦虑和迷惑的餐饮人,需要对此格局有清晰的认知。
“三分天下”的餐饮,该怎么干?
刚需快餐应秉承“曹魏之道”,核心在于规模化生存与微利经营的战略坚守。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分析曹操“不可与争锋”,正是因其占据“天时”——标准化能力带来的规模优势。当前刚需快餐市场正印证这一逻辑:
西式快餐凭借高度标准化运营,2024年市场规模达2975亿元,增速居小吃快餐各细分赛道之首。头部连锁品牌通过“集采”使食材成本比夫妻店低10%-15%,通过数字化管理提升了30%的人力效率,这种成本优势使其能够以“极致性价比”的发展策略,谋求快速扩张。
如同曹操推行的屯田制,连锁快餐品牌构建的中央厨房体系实现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供应链优势。三年前,华莱士一年净增门店超过6000家,塔斯汀一年净增门店接近3000家,这些品牌的快速扩张,印证了“微利经营”战略的正确性——放弃暴利思想,通过规模效应实现总利润增长。
社交餐饮的“东吴之策”,核心在于场景创新与短线经营的灵活应变。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建议刘备“东和孙权”,正是看中江东集团“地利”优势与其灵活应变能力可以快速适应外界的多方变化。
社交餐饮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消费场景的精准把握以及对消费群体的快速适应。比如2012年以后,桌均消费人数从6~8人狂降到2~3人,是市场给出的最大改变信号,餐饮需要快速匹配这种消费人群的结构性变化,这就要求以社交为主的特色餐饮必须保持高频创新和动态适应。
海底捞是主动适应消费场景变化的典型代表,他们在排队区给客人做美甲,早上摆早餐铺子,晚上派人到夜市摆地摊卖麻辣烫,其实就是快速匹配消费需求的场景变化,在主动地适应消费场景的变化,如同东吴水军根据水文变化而不停地调整战术。
经过十年多的爆发式增长,现在餐饮市场上社交餐饮门店数的总占比大概60%,但存在生命周期短、替代性强的显著缺点,必须采用“短线经营”策略——一旦拥有了爆发性发展机会,就必须抓住这个机会实现快速盈利,而非追求长期壁垒,不然就是南辕北辙——比做错更可怕的是做反了。
餐饮老店的“蜀汉之路”,核心在于依托文化认同与用户建立情感连接。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为刘备规划“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战略,就是抢占“人和”之利——通过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建立稳固根基。
餐饮老店的市场总占比虽然不足10%,却承载着独特的地域文化与集体记忆,如同蜀汉高举“兴复汉室”的旗帜,可形成难以替代的情感价值和文化认同,老店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规模和创新,而在于将历史积淀转化为可被当代用户感知的消费价值。
老店需要通过深度挖掘各类细节以打造情感连接,需要通过老工艺数字化传播重塑品牌形象,尤其是需要摒弃内部思维,重构“特点-卖点-亮点-爽点-爆点”的五维价值逻辑,最终实现适应性经营,而不是彻底掉头地转向经营——就好比诸葛亮“七擒孟获”般渐进式改变——既保留“老味道”和“老品牌”等核心资产,同时又能引入外卖、短视频等新的售卖渠道和传播工具。
未来餐饮市场会怎么发展?
刚需快餐需要如曹魏般,打造“铁军”队伍体系,构建东征西战的强大战斗力——梳理标准化的运营手册、夯实强大的加盟管理能力和掌握供应链的绝对控制力。
社交餐饮需要如东吴般,打造“水师”队伍体系,保持应对各种天气的灵活性——快速迭代的产品研发、敏锐的捕捉用户消费动向,保持市场洞察力和场景营造能力。
餐饮老店则需要如蜀汉般,打造“结义”队伍体系,构建拥有超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核心团队——打造技艺传承机制、专注于文化梳理挖掘,与老客关系的维护体系。
组织能力上的这些差异,决定了刚需快餐,社交餐饮和餐饮老店之间,无法相互替代,只能在各自的战略轨道上发展,最终形成“三分天下”的稳定格局。
餐饮三分天下的格局并非静态割裂,而是如三国般相互制衡、动态调整的生态系统。诸葛亮在《隆中对》中预见的“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揭示了战略格局的流动性。
当前刚需快餐的下沉趋势(三线及以下城市门店占比持续提升)可能挤压老店生存空间,如同曹魏对蜀汉的军事压力;社交餐饮的创新可能启发老店进行场景改造,恰似孙刘联盟时期的相互借鉴;而老店的文化资产也可能成为连锁品牌的合作资源,如同西晋联合东吴旧部灭蜀。
这种相互作用将推动格局持续优化,并一定程度上保持动态平衡,形成“规模出效率、创新有活力、传承保根基”的行业生态。
现在干餐饮,需要防范哪些风险?
刚需快餐要警惕“曹魏后期之弊”——规模化带来的创新不足与官僚化。
历史上曹魏因疆域过大导致管理僵化,最终被司马氏取代,当前连锁快餐品牌若过度追求规模而忽视产品创新,同样可能重蹈覆辙。
数据显示,501-1000家规模区间的品牌门店数增长最快,达93.6%,但这种高速扩张需匹配同等的产品能力和组织能力,未来十年,刚需快餐如果要实现50%连锁化率的目标,不能再走传统老路,而应学曹操“唯才是举”,在标准化的基础上保留创新空间,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泥潭。
社交餐饮要避免“东吴权臣之患”——过度依赖流量与资本导致的短视行为。
东吴因权臣更迭频繁导致战略摇摆,社交餐饮若只追求短期流量而忽视产品本质和组织建设,也终将被市场淘汰。最近五年,餐饮特色品牌的超低存活率就足以证明这点!
2025年以后消费更趋理性,消费频次和客单价的双重下滑,倒逼餐饮品牌回归质价比竞争,“短线经营”不等于“投机经营”,而应如孙权晚年仍坚持“联蜀抗曹”战略底线,在创新中保持品质根基;品类融合也不应是简单堆砌,而要如周瑜火烧赤壁般,精准把握消费心理,通过“烧烤+酒吧”“火锅+甜品”等有机结合创造新价值。
餐饮老店要破解“蜀汉北伐之困”——转型中的文化失真与资源消耗。
诸葛亮六出祁山的行为,虽精神可嘉却消耗巨大,餐饮老店转型同样面临类似风险。
老店转型成功的关键,在于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如何通过数字化系统精准区分老客,并做差异化服务,借情感优势提升复购率;如何精准把握本地年轻客群的喜好变化,以更好吸引年轻客群到店消费。如果能有效触达外地游客群体,能将自家门店作为打卡点,则要如蜀汉经营益州般深耕细分市场,通过“小而美”的精致化运营,在不到10%的小份额市场中实现高质量生存。
“三分天下”的生态建议
中国餐饮的三分天下不是简单的市场划分,而是基于消费需求多元化、运营能力差异化形成的战略平衡:刚需快餐解决“饱腹需求”,是行业的稳定器;社交餐饮满足“社交需求”,是行业的活力源;餐饮老店承载“情感需求”,是行业的文化根。这三大板块如同鼎之三足,共同支撑起5.5万亿元的餐饮市场。
对于当下迷茫的餐饮从业者而言,认清自身所处的战略位置至关重要,正如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强调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唯有明确自身战略定位,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生存发展之道。
如果你身处刚需快餐赛道,那么要思考的是,你是创建一个需要追求规模化的连锁品牌?还是直接加入一个已经规模化的连锁品牌?如果是前者,要深度评估自身在数字化、供应链、团队深度等方面的实力,践行“微利经营”,这就是遵循“天时”。
如果你是社交餐饮的创业者,必须永远保持思维的开放性和行为的敏捷度,密切关注年轻消费群的喜好,做到与年轻人的消费需求同频,并且具备围绕需求快速创新的魄力和能力,要具备清晰的经营思路:该当网红就要当网红,该求速度就要求速度,核心是“短线经营”,这是遵循“地利”。
如果你拥有一家餐饮老店,则首先要解放思想,必须清晰地知道,老客只是根基,必须动态保持本地年轻群体和外地游客群体的消费占比,而吸引这三类客群的根基,方法就是梳理并提炼自身文化优势,追根朔源,找一个“汉室祖宗”,让每个时代的消费者都产生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核心是“适应性经营”,这是遵循“人和”。
餐饮是一个正态分布的行业,中国餐饮的未来,永远不可能出现某个品牌一统天下的现实情况,但可能会相互渗透与融合,比如“连锁品牌+文化IP”的杂交模式,既有连锁化的效率优势,又有老店的文化底蕴;比如“社交场景+情感体验”的创新形态,既满足即时社交需求,又提供持久情感连接。
当连锁品牌注入文化内涵,当社交餐饮沉淀情感价值,当老店拥抱现代经营,中国餐饮才能真正实现从“大而全”到“精而强”的质变,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同时,创造出独特的商业文明与文化价值。这正是我们从三国智慧中可以汲取的餐饮战略之道。
2025中国餐饮品牌节将于2025年9月23-25日在广州朗豪酒店&海珠国际会展中心盛大举行。本届品牌节由广州市商务局指导,世界中餐业联合会、红餐网联合主办,以“蝶变·跃升”为主题,联合整个餐饮产业上下游,汇聚业内外大咖巨擘,共同探讨发展新方向,促进餐饮生态和谐发展,推动行业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