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非升即走”只在、且只敢在学界大行其道?
创始人
2025-09-16 19:06:06
0

更具体说,是为何“非升即走”只在国内高校的青年教师里“大行其道”?


“非升即走”制度,作为高校人事管理制度中的一项常见政策,自在国内引入起,就频频引发热议。青年教师群体,在规定的聘期内若未能达到晋升要求(如发表论文、申请课题、完成教学任务等),则不再续聘(走人)。


诸如末位淘汰、绩效考核不达标则辞退等,这类竞争淘汰制度在学界之外,比如企业界,并不罕见。为什么同样是不达标就走人,在企业中被普遍接受,甚至被视为企业经营的有效手段,而在高校中,却引发如此大的争议和反对?


更进一步看,为什么这类高度竞争性的淘汰机制,尤其在高校青年教师群体中能够运转,而很少在其他高知职业群体中大规模推行(如同在高校的行政人员,其他领域如医生、律师、企业研发工程师等)?


淘汰,为何只在学界“争议满满”?


在企业环境中,绩效考核、末位淘汰、优化裁员等现象早已司空见惯。员工若连续几个季度未达成KPI,被约谈、调岗甚至辞退,并不算新闻。很多人甚至认为这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必要手段。


相比之下,高校中的“非升即走”却常被诟病为“不公平”、“压榨青年教师”,甚至一些院校被贴上“学术缅北”的标签。为什么在学界,对于“淘汰”的争议声音极大?


差异背后,隐藏着几个关键因素


其一,是企业与高校在用人机制退出成本上的巨大差异。企业辞退员工,通常需要依照劳动合同法支付“N+1”。这种经济成本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企业随意高淘汰率的行为。


反观高校,尤其是公立院校,属于事业单位编制,其用人机制并不完全适用《劳动合同法》,辞退教师往往不需支付高额赔偿。更极端的是,部分高校甚至会在教师离开时,要求其退回安家费、科研启动金等经费,导致教师不仅“失业”,还可能“负债”。


其二,企业中的淘汰往往是结构性的、周期性的,或是针对个别表现不佳的员工,很少出现像高校这样大规模、高比例的淘汰。例如,某985高校曾在一年内招聘近百名预聘制教师,6年后仅不到20%获得长聘。这种淘汰规模,在企业中往往是由于业务调整,通常早有预期。


其三,即便同样是“淘汰”,社会对企业“淘汰”接受度相对高。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员工与雇主之间本质是契约关系,绩效导向的文化深入人心。而高校一直被视作“求真、育人”的象牙塔,引入高度市场化的淘汰机制,“光环”破碎的冲击力是不小的。


最后,还有个因素是“退路”:企业员工流动性本就强。一个工程师离开大厂,可能加入初创公司、转行创业或进入其他行业;一位医生离开原本医院,可能进入另一家医院或转行其他医药领域。而高校教师,职业路径非常依赖学术声誉和单位归属,一旦被“淘汰”,很可能意味着学术生涯的终结,转行成本极高。比如说,因绩效考核不达标离开一所高校,大概率只能向下流动去往较低平台院校;再比如说,直接离开高校圈,相当于直接将积累了十多年学术资源“归零”。


一方面,个体转行成本高。另一方面,用人单位的“换人成本”呢?


大批解聘青年教师,高校为什么还能正常运行?


想必大家已有答案,如今博士、博士后储备人才规模逐年上涨,而高校能提供的岗位规模远远跟不上快速的增幅。对高等院校来说,尤其是平台较高的用人单位,“多的是优秀博士,不差你一个”。


供求关系的变化,直接影响了生态。


为何只针对年轻教师?


“非升即走”制度几乎成为青年教师的专属标签,而资深教授、学科带头人甚至行政人员却很少面临类似的考核压力。当然有人会说,薪资不一样啊,高薪资自然高要求。


问题关键在于:这个薪资是较高,而要求是极高(甚至薪资待遇、要求都是说变就变的,前者变少、后者变多);完不成极高要求,按说可以降薪,而不少年轻老师面临的是,不止降薪,是直接解聘走人。


图源 公众号评论区


现实里,“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双轨制,在高校中仍是心照不宣的规则。


为什么这种不对称制度仅针对青年教师群体?


首要原因,是人力资源的产出预期。青年教师处于学术生涯的黄金期,体力和创造力都处于高峰,是高校科研产出的主力军。院校也有自己的KPI,各个排名看“指标”,尤其是可量化的科研指标,部分用人单位通过“非升即走”机制,实际上是在以最小成本最大化地榨取青年教师的科研生产力。


第二点,作为一种特殊组织,不少高校的内部权力结构和文化氛围助长了这种不对称的制度设计。资深教授往往掌握职称评审、项目分配、学术评价的话语权,他们自然缺乏动机对自己动刀。而青年教师作为学术体制的底层,缺乏议价能力和制度性保障,很容易成为改革成本的承担者。


此外,高校的人事制度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在过去,高校教师一旦进入编制,基本就是终身职位,缺乏退出机制,身在高校的朋友们,周围应该不少见“躺平”一代。如今在科研竞争和国际接轨的压力下,高校试图引入更灵活、更具竞争性的用人机制,但又难以撼动现有体制内的既得利益者。于是,“只动新人,不动老人”成为阻力最小的改革方式。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这种制度也折射出众多高校在资源分配与人才评价上的短期“功利化”倾向。


重科研轻教学、重论文轻贡献、重数量轻质量,这些弊端在“非升即走”的考核中被进一步放大。青年教师为了达标,不得不追逐短平快的课题,避开高风险、长周期的原创研究,这实际上与学术发展的长期目标背道而驰。


最后,“非升即走”源于“预聘-长聘”,原制度出发点为了“留”而非“走”,且其施行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否则就是“恶性循环”。今年,无论是上半年两会上政协委员的发声,还是下半年一批高校明确“不实行非升即走”。都在传递信号:是时候彻底改变了!


然而,进入改革深水区,难度可想而知。


作为青年教师或是青年教师预备役个体,大家既要有乐观的态度,也要有清醒的认知。选择这条路,就要先选好一片适合自己的土壤。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蔚青学者说,作者:与你同行的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