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再次强调,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坚决落实“不得宣传炒作高考状元、升学率”等规定,这不仅是对教育公平的维护,也是对考生和家长心理健康的保护。在高考成绩公布之际,一些地方和机构为了吸引眼球,往往热衷于炒作所谓的“高考状元”,这种行为不仅偏离了教育的本质,也给考生带来了不必要的压力。
正确的做法是,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当强化正面引导,积极宣传普及科学合理的志愿填报知识,帮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与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高校和专业;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价值观,避免将高考成绩作为衡量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营造一个更加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做好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强化考试招生正面宣传引导,加大考试招生培训机构治理力度。
在宣传引导方面,各地需掌握招生宣传主动权,落实高考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进行政策解读、信息发布和答疑解惑。要完善和规范高考成绩、录取分数线等发布工作,禁止任何形式的“高考状元”、“升学率”、“高分考生”等宣传炒作,不得以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也不得将升学率与教师评优评先及职称晋升挂钩。省级招生考试机构需严格规范高校在本地的招生宣传,防止无序、违规争抢生源。各高校应严守招生宣传纪律,推进数智赋能,减少外派招生宣传组数量,倡导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和教育观,扭转功利化教育倾向。
针对考试招生培训机构治理,《通知》明确指出,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以及高校、高中阶段学校及其教师不得组织或参与任何形式的培训活动和有偿志愿填报服务;不得允许相关机构或个人进入学校开展培训、咨询和广告宣传活动;不得向考生和家长宣传推介有关机构或个人的相关活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还需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对社会培训机构和个人开展考试招生培训、咨询的规范治理,严厉打击虚假宣传、价格欺诈、考试作弊等行为。
《通知》还强调了志愿填报咨询服务的重要性,推进“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加强信息共建共享和数据资源整合。各地需完善本地志愿填报辅助系统,通过多种方式提升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和便捷性。要发挥高中阶段学校主阵地作用,在高考后到出分前的关键节点加大对一线教师、考生和家长的培训。要组建本地志愿填报咨询专家队伍,集中解答热点问题,加强和完善考生志愿填报各环节管理,指导考生妥善保管个人信息,谨防诈骗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