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济宁市的曲阜地区,党建活动正在以“优存量、扩增量、提质量”的理念推动驻村帮扶工作的提质增效。这里的“优存量”指的是优化现有的帮扶资源和机制,通过精准识别帮扶对象,确保每一项资源都能用在刀刃上;“扩增量”则是指积极寻求更多的社会资源与力量加入到帮扶工作中来,形成多元化的帮扶体系;而“提质量”则强调提高帮扶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不仅要让受助者感受到温暖,更要帮助他们建立自我发展的能力,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这一系列措施不仅提高了驻村帮扶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也为当地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解决了当前存在的问题,还为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得曲阜地区的乡村振兴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
在驻村帮扶工作中,派驻曲阜市的第一书记因地制宜发展富民产业,通过“优存量 扩增量 提质量”,助力乡村振兴提质增效。
商潮是曲阜市吴村镇峪西村第一书记,眼下,村里培育的大棚西红柿新品种——草莓西红柿开始成熟上市,商潮把直播间直接搬进大棚。
济宁市发改委派驻曲阜市吴村镇峪西村第一书记商潮:“我们目前峪西村一共有8个高标准大棚,现在单日产量4000斤到6000斤,基本上我们的供货价维持在每斤6块钱左右,也就是说我们一天大概稳定能够给村里带来3到5万元的收入。”
峪西村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发展大棚蔬菜,而近年来,由于蔬菜品种缺少更新,导致高标准建设的大棚,产出效益却不明显。
曲阜市吴村镇峪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含:“以前咱建完大棚以后,也有种植的黄瓜、水果玉米,但在大棚当中,生产它的成本还高,附加值比较低,这样咱的大棚的发展上遇到瓶颈了。”
2023年11月,商潮来到峪西村担任第一书记,通过走访调研,决定从优化品种结构入手,提升大棚蔬菜经济效益。经过多方考察,商潮为村里引来一家专业农业服务企业,借助专业化人才和技术优势,培育出草莓西红柿新品种进行推广种植,新品种独特的口感,加上差异化的种植模式,一上市就受到市场青睐。
曲阜市吴村镇峪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含:“引来农业专业公司,引来了新品种,他提供的服务比较全面,他从种苗到技术服务到产品回收,这样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我们这个大棚效益也比较可观。”
为延伸产业链,进一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商潮与村两委推出以仓储、物流、新媒体直播、互联网销售、乡村特色旅游五位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济宁市发改委派驻曲阜市吴村镇峪西村第一书记商潮:“整合各方资源,打通从田园到冷库、从企业到市场、从农户到网红的贯通式电商网络体系,让我们峪西村的农产品走向全国各地。”
在提升优化乡村产业的同时,驻村干部向“存量”要“增量”,积极盘活农村闲置资产,因地制宜发展富民产业。石门山镇石泉庄村第一书记黄成海与村两委通过盘活村里闲置土地,引进高标准养殖项目,填补了村里产业空白。
曲阜市委统战部派驻石门山镇石泉庄村第一书记黄成海:“引进符合村情的养殖业,到目前为止,一处高标准肉鸭养殖项目已经投产,依托这个项目我们又引进了一个肉鸽科技产业园项目,这个项目正在稳步推进。”
两处养殖项目总投资约1.5亿元,目前肉鸭养殖项目年产肉鸭200万只,将带动养殖户60余人实现创业就业。
曲阜市委统战部派驻石门山镇石泉庄村第一书记黄成海:“这两个项目投产以后,我们将采用‘公司+农户+合作社’方式,实现养殖、屠宰深加工、研发、营销等上下游产业链的融合发展方式,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拓宽村民的增收渠道,真正让‘小项目’实现‘大发展’。”
去年以来,曲阜市驻村工作中,共引进亿元以上项目一个,千万元以上项目一个,200万元以下项目4个,争取或设立村居环境和基础设施提升项目17个,有力助推乡村发展。
济宁监狱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济宁市派曲阜市第一书记牵头负责人李冬梅:“坚持一手抓下派干部管理激励,一手抓帮扶项目谋划,周密组织推进,掌握今后一个时期的产业政策和投资的重点及方向,讲质量、讲效益,协调配合,为全市高质量发展贡献下派帮扶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