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念祖给学生们上课。(受访者供图)
人生好比行车,关键的抉择就如驶入不同的道路。
对闽江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台湾教师王念祖而言,10年前的一次转向,成了他至今最自豪的决定。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的他,没有选择留在北京,也没有返回台湾,而是将人生方向盘转向了福州。
“选对了路,就像跑车一脚油门冲上了高速公路。”思维敏捷、谈吐风趣、亲切随和,是王念祖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是什么让他放弃熟悉的路径?他又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实现弯道超车?近日,记者走近王念祖,聆听他与福州的故事。
转向:
在异乡实现“弯道超车”
2011年夏天,刚收到北京大学博士录取通知的王念祖,选择了一条不一样的入学路线。他没有从台北直飞北京,而是通过“小三通”从厦门登陆,沿着福州、杭州、上海一路北上。“三坊七巷让我着迷,它不仅是闽都文化的根脉,也是近代以来大陆现代化转型的重要见证。”
在北大求学期间,王念祖邂逅了来自东北的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隋鑫,两人因学术相识,因心意相知结为伴侣。毕业后,他们面临现实考量:留北京、回台北,还是另觅他处?出乎许多人意料,他们选择了有着“一面之缘”的福州。“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两岸关系,福州作为对台合作交流的前沿城市,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政策支持。我们从事人文社科研究,相信在这里有广阔的发展天地。”
2015年,他来到福州,加入闽江学院人文学院。彼时,学校尚无引进台湾教师的先例,而他在北大读的是信息管理系,与人文学院学科并不对口。“我有13年的出版行业经验,这正契合了学院转型的需要,多位领导为此多方奔走,经过6个月等待,我终于顺利签约。”王念祖回忆道。
初来乍到,他便感受到福州的温暖:第一次讲座,学生慕名而来,连换4间教室才容得下;母亲自台湾来访,学院老师热情接待,甚至亲自下厨招待;妻子临盆在即,系主任亲自开车将他送到高铁站,助他赶赴北京……“这些点滴都让我觉得,福州就是我的家。”
2018年底,王念祖顺利晋升教授,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从博士毕业生到教授的跨越,并在福州买房安家、生儿育女。“在台湾,很多朋友早已攻读博士,如今还在副教授阶段。而我在这里实现了人生的‘跨越式发展’。这不仅是个人的努力,更是这片土地给予的机遇与包容。”
加速:
让教育变成一场双向奔赴
在学生眼中,王念祖是位“不一样”的老师。“他没有架子,讲课时你感觉不到距离感。”“他讲的话都是带着经验的,而不是理论堆砌。”
王念祖在读博前,已在台湾出版界工作了13年。他把实战经验与理论知识结合,开设了《文创产业管理》课程,注重启发式教学。“我从不怕学生坐最后一排,因为我会走到他们中间。”
课堂上,一组学生展示了关于“非遗手工艺”的图书策划案。王念祖听完后点出短板:“技艺是否愿意被公开?同类书如何差异化?”学生们灵感被激发,提出聚焦匠人故事、打造互动平台等创意。他鼓励道:“这本书的卖点不是知识,而是情感链接。”
课堂外,他同样为学生发展倾心投入。来自贵州的学生顾家乐以家乡留守儿童为题材创作了一本48页的绘本。王念祖除了帮他出版外,还在创作期间搜集台湾诚品等书店的畅销书参考,帮顾家乐做主题分析、装帧方案等。顾家乐说,王老师在自己大二期间就提前介入,开始指导他的毕业设计,费了不少心血,而绘本最终能够出版,是他此前从未想过的。
“念祖老师的谦逊和真诚,让人印象深刻。”该校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周少锋评价道,“王老师不仅带来了不同的学术视角和话语体系,也拓宽了学生的眼界,深受同学们欢迎。”
采访结束时,王念祖展示了一条教师节收到的短信,来自他任教初期的一位学生,这位学生如今已成为人民教师。信中写道:“感谢您当年认真负责地教导,我也要像您那样,对待我的学生。”
王念祖说:“如果每位老师都认真教书,而学生又能把这份认真传递下去,那教育精神就真的在延续。”
延伸:
为记忆建一条回家的路
“我很着急。”采访中,这句话王念祖反复说了3次。让他着急的,是时间,更是那些正流逝的“迁台记忆”。
采访前,他从办公室匆匆赶来,刚完成“罗星塔会刊检索系统”的定稿工作。“这个系统将人物故事与迁台记忆文献汇整在一起,可以让更多两岸学者便捷地查阅这些珍贵资料。”
这份迫切感,不仅是责任感,也源于血脉牵引。王念祖是“迁台二代”,祖籍安徽凤阳。小时候,他曾天真地问父亲:“爷爷长什么样?”父亲沉默片刻后落泪:“走得太急,没来得及带照片。”
那时两岸尚未开放探亲。父亲便一遍遍教他如何回家:“先飞到香港,再坐火车去南京,再搭车到安徽……”王念祖记得,那天月光很亮,照在父亲的脸上,也照见了他满脸的泪水。“我忘不了那一幕。”他说,“也正因为如此,我一直有责任感,要为这段集体记忆做点什么。”
来到闽江学院10年,他在教书之余,持续深耕两岸文化记忆研究。先后发表论文73篇,其中41篇为核心期刊文章,超过半数聚焦两岸文化议题;并拿下国家社科、省级社科等项目。
如今,他正在推进的“迁台记忆档案文献研究”项目,意在通过系统化手段,把零散的迁台个体记忆、家族档案、出版物等进行数字转化,构建成为可阅读、可查询、可传播的知识系统。“老一辈逐渐凋零,二代三代的记忆越来越模糊,我们不做,就来不及了。”
同时,他还积极推动台湾教师融入福建高校。目前,闽江学院已引进30多位台湾教师。2019年,法学院台湾教师潘彦豪在大陆朋友帮助下,成功完成了漳州祖籍地寻根。“福州有290多名台湾教师,很多人都有迁移记忆。”王念祖表示,期待通过整合这一群体力量,共同保存与传承两岸文化记忆。
“我做的不只是研究,也是回应父亲当年教我的‘回家之路’。”他轻声说,“如果父亲看到我现在在做这些事,他一定会引以为傲。”(记者 唐蔚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