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为什么要做ESG?
创始人
2025-09-16 00:31:14
0

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SFI可持续金融学院)

时至今日,很多(真的很多!)朋友问我:做ESG有什么用??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分享一位客户的真实经历:一封来自全球前三电脑制造商供应链管理部的邮件,让这家深圳电子企业瞬间意识到现实的残酷--下一轮供方名录,除了价格、交付和缺陷率,还必须提交可核证的排放与用工数据,并提供 EcoVadis Silver以上评级的证明;若缺少第三方鉴证的ESG披露,直接视为“资料不完整”。会议室里沉默之后有人抱怨:“这不是又要多写一本报告吗?“ CFO却摇头叹道:“这不是写不写报告的问题,这是留不留得住订单的问题。”

这就是今天不少中国企业的困惑:被供应链和监管推着走,每年交一份ESG报告,心里却还在问——为什么要做?做了到底“值不值”?

本文基于可持续金融学院黄忠教授和中节能皓信梁瑀可女士的一线经验指出:那些主动做ESG、且做出回报的企业,靠的不是口号,而是定价权。

一、成熟市场的真实动机:把“好公司气质”换成“好价格”

成熟市场企业早已发现,ESG工作做的好,可以换来更高的订单价格、更低成本的资金、更稳定的现金流以及更小的黑天鹅概率。这也是投资者青睐ESG评级高企业的原因。

1)订单定价权

品牌商/整车厂的供应商准入门槛已从“ESG表态”升级为“ESG证据”。能拿出被审验的环境与社会数据与清晰的改进路径,往往不仅能助力企业进入合格供应商名单,还更容易拿到优选地位,在竞争中获得绿色溢价。

2)资本成本定价

金融机构如银行与长期资金最看重企业的风险管控能力,即“现金流的可预测性”。ESG表现好的企业往往事故率更低、治理更强、数据更可信,可以通过越来越多样化的金融产品直接映射为更低利差与更稳健的融资额度。可持续挂钩贷款并非“装饰品”,而是让绩效与利率“同频”的金融杠杆。(比如:100亿元授信、利差下调30个基点,单年就是3000万元的现金分母改善。)

3)波动率定价

在极端天气与供应链扰动频发的年代,企业的供应链韧性=更低标的资产的收益波动率,资本市场自然愿意给更高的估值倍数。

4)人才与许可定价

高人力资本密集行业里,员工留存率、同酬水平、公平包容等都直接影响产能与质量;政府与社区的“软许可”也与合规与透明度高度相关。

二、回到中国:做与不做,各自的真实代价

在中国的语境下,ESG工作正在从监管导向的鼓励报告披露,到企业真正体会到ESG做与不做的冷暖,看似一本报告,实则正体现出真实的代价。

1) 订单账:若企业因为没有提前布局ESG业务,对碳排的家底还没有摸清,就被卡在供应商“准入”之外,对企业的影响比任何降本策略都更为致命;从“核心供应商”掉到“备选”,产线负荷率与议价能力同步下滑-- 就像开篇那家深圳电子企业。

2) 现金流账:若只把视角局限在“降本增效”,其实能效提升、热回收、减废、安全生产等这些常被忽视的“无聊项目”,往往是一年内最容易兑现为实际节省的措施。如果企业仍把它们当作单纯的“合规支出”,就等于忽略了国家碳交易与循环经济的大趋势。事实上,市场上已有大量能够带来确定性现金回报的机会,关键在于企业是否能把握这些清晰而确定的趋势。

3) 波动率账:极端天气下,洪涝、高温、停电、上游停产等已逐渐成为“新常态”。有没有自发自用太阳能+储能、应急SOP、优先供货协议等措施,将直接决定企业的命脉订单是否外流。

4) 资本账:最后看融资成本,虽然对于企业来说资金的利差看似只有几十个基点,但多期复利+额度稳定的效应叠加起来,就是实打实的估值与净利差;更关键的是,很多时候企业“能不能拿到资金额度”就卡在披露与鉴证的硬门槛上。

三、做ESG的利与弊

随着市场的成熟与ESG生态的健全,企业终究会逐步品味出ESG工作的利与弊。

1)良好的ESG工作可以与收入端形成协同效应:企业进入高毛利细分、拿优选、减少审厂的“惊险时刻”。在成本端则形成能效/减废/安全“三件套”形成持续降本曲线;违规与停线的隐性成本显著下降。极端情境下企业的恢复与适应能力更强更快、损失更小、品牌与人才更稳。这都意味着融资渠道更广、利差更低、额度更稳。

2)当然这也意味着一些必要的前期投入与组织摩擦:数据底座、跨部门流程、外部保证都要真金白银与管理注意力;也可能会面临一些披露风险:说过头、证据链不齐,容易被“反漂绿”;以及来自供应商的压力:穿透式尽调会增加上下游负担;还有由于ESG工作不熟悉带来的指标绑错:把“好披露”误当“好管理”,南辕北辙。

3)面对利与弊的权衡,企业应该掌握好判断的标准:确保短期的弊端不会被“现金回收”压住。若能让“降本+利差+订单稳态”的优势在12–24个月内可见,ESG就不是成本中心,而是利润改良器。

四、把ESG变成“企业算账学”

实际上,企业最需要转变的,还是把ESG从讲好社会责任故事,转变为投资者视角的“企业算账学”。如果想在企业内部尽快形成通用语言,还要把一些ESG专有名词尽快“翻译”成内部可沟通的语言。

1)把目标改写成财务语句

比如从现金流、毛利率、波动率、资本成本等倒推与主营最相关的KPI:单位能耗/吨、事故强度、停线分钟、一次合格率、退货率、用水强度……再把它们与订单稳定性、折扣率、利差建立函数。指标一旦有了“钱味”,执行动力自然到位。

2)把数据做成“可审计的产品”

“单一事实源、留痕、抽样、复核、外部保证/鉴证”,用做财报的严谨度做ESG关键指标。先挑两三项高优先级的指标做有限保证,年度滚动扩面。在ESG数据使用者看来,没有证据链,所有口号都等于零。

3)把披露做成“市场通行证”

对内讲经营,对外讲框架;用治理—战略—风险—指标目标的通用语言,让客户、银行、保险与投资者看到同一套可验证证据。披露节奏与经营节奏同步:月度/季度小更新,年度整体验收。

4)把运营指标做成现金机器

一些运营指标,如能效改造(电机与压缩空气系统、余热回收)、安全强度下降(停线分钟与赔付下降)、减废与水循环(处置费与采购费双降),可以优先做回本期≤18个月的项目,滚动复利,形成“现金自驱”。

5)把供应链从“负担”变为“杠杆”

发布可持续守则与供应链分层要求,关键供应商签KPI合同,辅以审核日历与供应链金融激励;对长尾供应商提供工具包和辅导期。一句话:你的ESG不能强于你的供应链——共建才可持续。

五、五个常见“误区”

1) “写好报告就行” → 企业初涉ESG,常把“可持续”窄化为“写报告”。报告只是滞后记账,先行指标应是核心指标:单位产值能耗、产品缺陷率、安全损失工时。先把它们像应收账款一样周追踪、月复盘,年底自然有故事可写,评级也能嗅到真金。

2) “指标越多越保险” → 指标并非越多越好,而是要经过“双重重要性”过滤,这是一个抓大头的过程:制造业可以盯能耗/碳、水/废、缺陷率、安全强度等指标;平台类盯隐私与使用端影响。

3) “等标准定了再做” → 标准确实年年升级,每年追踪太累,但“能源、水、安全、质量”这四张老考卷永远不会被撤掉。

4) “供应商一刀切” → “一刀切”式管理供应商,看似简单高效,实则把风险推向更隐蔽的角落。上游几百家工厂,能力呈正态分布,头部20%占采购额的80%。对尾部供应商要给予辅导和工具,并用激励政策来改进。

5) “KPI与激励可后补” → 没激励就没执行力。把3–5个硬KPI写进管理层薪酬制度,比设几个“委员会”更有用。

六、供应链场景速写

拿汽车、消费电子行业与跨境电商来说,不同的企业面临的供应链场景是完全不同的:

1) 汽车Tier-1:碳强度/件、可追溯率、工伤强度是“生死线”。一次合格率每提升0.5pct,返工与召回风险即显著下降;SOP前能效与良率的小幅提升,常常抵掉后续数年的折扣压力…

2) 消费电子OEM/ODM:停线分钟是“隐形杀手”。把“设备点检+能耗看板”做起来,交付稳定性立竿见影——客户会用QBR里的“绿色绩效”给你争取试产额度…

3) 跨境电商品牌:退货率与包装循环度直连毛利。改良包装设计与售后流程,同时对高风险SKU设“可持续标签+维修件供应”,既降退货成本,也换来平台侧搜索与广告资源的友好度…

七、一个现实主义的路径

对于企业来说,一个现实主义的路径是树立好“底线—进阶—领先”的进步阶梯:

首先,守好底线:守红线(环保/用工/隐私)、建证据链(单一事实源、留痕、抽样、保留期),确保不掉队、不翻车。

其次,逐步进阶:优先回本≤18个月的能效/安全/减废...,挑两项指标做外部保证,让银行和大客户“看到可信度”。

最后,力争领先:把“可信披露+持续改进”转成资本工具与品牌资产,在产品定义里把低碳、循环、韧性做成默认配置,让研发与销售自带可持续语言。

八、把“不得不做”,变成“做得值”

中国企业的ESG确实大部分是“被推着走”:上游客户要审,监管也要审。但商业世界只相信一件事:算得清的账。当你能把过去12个月节省的能耗费用、减少的停线分钟、通过的供应商比例、拿到的利差与新增的高毛利订单摆在桌面上,ESG就不再是“成本中心”,而是经营体系里最朴素、也最有力的生产力升级的“效益中心”。

把ESG从“报告成本”改造成“估值引擎”,关键不在宏大叙事,而在三句朴素的经营语言:

- 赚得到(收入与利差可见)、

- 看得见(数据与证据可审)、

- 说得清(对内经营语言、对外通用框架)。

关于作者

黄忠(Johnny),可持续金融学院(SFI)联合创始人兼亚洲执行院长,ESG卓越研修院名誉院长。25年跨越航空航天、数字科技、气候科技与可持续投资的丰富经验,融合系统工程与金融创新,推动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现于耶鲁、港科大、同济等大学教授可持续金融、韧性城市与气候科技创业等课程,致力于培养下一代气候企业家与政策制定者。

梁瑀可(Liana), 中节能皓信(北京)咨询有限公司可持续发展部ESG技术负责人,在绿色金融、ESG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咨询方面有十余年的工作经验。政策性银行出身,主导清洁能源基金、绿色债券及信贷落地;为20余家上市公司提供ESG信息披露、战略升级和评级跃升。牵头搭建中节能皓信ESG-AI平台,实现数据抓取—校验—披露闭环;制定国资委央企ESG披露指引及评价指标,完成《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指引研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评价研究》。

(SFI可持续金融学院)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