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平:告别增量依赖,中国城市如何应对房地产深度调整?
创始人
2025-09-15 14:42:47
0

当房地产市场持续四年下行,销售、投资、房价全面走低,中国城市的增长引擎是否需要重新定义?

9月12日,瞭望智库与普华永道在北京联合发布《机遇之城2025》报告,并举办“从机遇之城看中国机遇”研讨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中国金融学会理事连平在会上指出,“十四五”时期是中国房地产市场改革开放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程度最深的一次调整,市场已从“供不应求”转向“供大于求”,区域分化日益显著,传统增长模式面临根本性转变。

连平在演讲中强调,“十五五”时期,我国将面临人口下降问题。尽管国内在“十四五”时期后半段已经全面放开生育政策,但无法根本解决人口迭代的趋势性发展。他认为,房地产市场将受人口下降、城镇化放缓、居民杠杆高企、房企债务压力等多重因素制约,未来市场将从收缩逐步走向平稳,政策应以“适度微调、分类施策”为主,推动供需再平衡,化解系统性风险。

从“供不应求”到“供大于求”

连平指出,“十四五”时期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深刻调整。自2021年下半年起,市场趋势掉头向下,销售、房价、投资、工程建设等关键指标持续走低,至今已持续四年,且尚未见明显企稳迹象。

“本轮调整是房地产行业和市场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0年行业快速成长以来最大、最深、持续时间最长的一轮调整,”连平表示,“是市场供求关系发生深刻转变情况下的一次调整,无论是总量还是结构均发生了鲜明和快速的调整。”

这一轮调整不仅是周期性波动,更是结构性转变。从总量看,市场已由过去的“供不应求”转变为“供大于求”;从结构看,区域分化日益明显,一线城市与部分重点二线城市库存可控,而三、四线城市则面临高库存压力。

他提到,当前房地产市场的调整不仅体现在交易量和价格上,也体现在市场主体的行为变化上。“在需求侧,近年来住房销售持续大幅放缓,现房销售占比明显上升,房价水平持续下跌。在供给侧,房企金融资源收紧,土地市场扩张势头由盛转衰,房地产开发投资步伐持续大幅下降。”

人口、杠杆与库存三重制约

展望“十五五”时期,连平认为房地产市场仍将面临多重结构性约束。首先,人口总量下降将成为住宅购置需求减弱的重要因素。“房地产需求长期看人口。未来中国总人口规模持续减少,将会拖累全国新建住宅购置需求。”

其次,城镇化仍有空间,但增速明显放缓。“我国城镇化率每增长1个百分点,新增人均住宅面积约0.63平方米。”连平引用数据说明,“到2030年,我国城镇人口将达到9.83亿人,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将升至44.6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持续上升。”

此外,居民部门杠杆率已处于高位。“‘十四五’时期末,居民部门的杠杆率为61%左右,处在历史高位;在达到峰值后开始逐步下降。”连平指出,“由于居民部门存量债务处于相对偏高的水平,居民部门为了减轻偿债压力,减少房产购置和进行存量债务提前偿还是主要的选择方式。”

与此同时,房企资产负债率仍维持在75%—80%的高位。“尽管住房金融政策对维持部分房企流动性给予了必要的支持,但当前主要上市房企资产负债率仍然在高负债压力水平之上,每年仍有15—20%的资金用于还本付息。”连平警告说,“这种情形可能在‘十五五’时期进一步扩散蔓延,进而加剧商业银行房企不良贷款规模和不良率。”

差异化调控与结构性平衡

面对这一形势,连平提出,“十五五”时期房地产政策应以“促进供需基本平衡、化解系统性风险”为核心目标,采取“适度微调、分类施策”的策略。

在供给侧,应加快推进商品房去库存。“加速推进商品房去库是推动房地产市场供需平衡的重要工作之一,”连平建议,预计中央将逐年拨款支持商品房和闲置用地收储工作,总计专项债投放规模大约在1-1.5万亿元。

在需求侧,需进一步降低居民购房成本。“预计‘十五五’时期,个人购房利率将适度下调房贷利率,总体将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保持在低位运行。”连平表示,北京上海深圳所在商业银行可能会适度降低购房首付比例。

连平特别强调区域差异化政策的重要性。“未来人口向大城市流入仍是主要发展趋势,大城市人口集聚性有不小的增长空间。”他分析说,由于一线和高能级城市是全国居民购买力和产业资源最集中的地区,地方财政实力相对较强,因此过往土地供给相较于低能级城市更为保守,长期存在供给小于需求的状况。

他建议,继续推进“白名单”项目融资落地,在“十五五”初期阶段,达成商业银行对房企“白名单”专项贷款的全覆盖,维持房企正常经营的流动性支持;各地应推动并落实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逐步落实房地产“白名单”项目贷款实际放款工作。

中国房地产市场正经历一场静默而深刻的转型。这不仅是一个行业的周期调整,更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反映,意味着过去依赖土地财政和房地产投资的发展模式亟待转变。

当前,房地产已不再扮演拉动增长的主要动力,而是逐步回归其居住和城市功能服务的本质。政策的角色也正从“强刺激”转向“微调与护航”,从“一刀切”转向“因城施策”。

在这场调整中,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平衡短期风险与中长期结构改革,如何在去库存、防风险与稳增长之间取得均衡。但值得指出的是,房地产市场“黄金时代”的终结,也正孕育着新一轮城市发展逻辑的重构。那些率先摆脱房地产依赖、瞄准新质生产力、融入区域协同网络的城市,将在下一轮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作者 胡群)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