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打开财经新闻,满屏都是AI算力的狂欢。OpenAI那笔3000亿美元的算力采购订单,直接把光模块、芯片这些硬件厂商送上了风口。新易盛年内362%的涨幅,中际旭创、剑桥科技这些标的被外资疯狂扫货,看得人眼花缭乱。
但你们知道吗?就在散户们追着热点往里冲的时候,我盯着量化数据看了整整三天三夜。发现个有趣的现象:有些机构一边在研报里唱多算力概念,一边在悄悄减仓;而另一些冷门标的,明明没多少利好消息,机构资金却像饿狼扑食一样往里扎。
一、消息面背后的博弈真相
记得2024年二季度那会儿吗?外资大佬们信誓旦旦说从不碰题材股,结果季报出来啪啪打脸——重组概念股前十大流通股东里全是他们的身影。这事儿给我上了生动一课:在金融市场,听其言不如观其行。
现在这波算力行情也是同样的套路。利好满天飞的时候,我们更该关注的是:机构到底在做什么?他们真金白银的流向才是硬道理。就像我常说的,市场里没有绝对的好消息或坏消息,只有对谁有利的消息。
二、数据不会说谎的实证
拿荣科科技来说,去年8月底市场一片哀鸿遍野时,量化系统就捕捉到异常信号——橙色柱体代表的机构活跃度逆势攀升。当时多少人觉得是垂死挣扎?结果呢?三个月后股价直接翻倍。
再看文一科技更绝。走势图上看平平无奇,但量化数据显示机构资金早就暗度陈仓。等散户反应过来时,人家已经吃完主升浪准备撤了。这就像打牌,光看桌面上的明牌怎么玩得过看底牌的人?
PS:
上文图中的橙色柱状,是我用系统观察的「机构交易特征」数据叫做「机构库存」。
如果「机构库存」数据越活跃,那就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机构资金参与的时间也越长。
如果机构资金长时间参与一只股票,那么它的态度其实很明确。
如果不看好的话,会持续参与一只股票的交易吗?显然是不会的!
四、算力浪潮中的生存法则
回到开篇的算力概念。现在大家都知道光模块好,但早在上半年,通过量化数据就能发现:某些标的的机构活跃度已经连续三个月温和放大。这才是真正的"春江水暖鸭先知",等财报利好公布再进场?黄花菜都凉了。
我观察到一个规律:当某个板块的机构资金呈现"进二退一"的节奏时(连续两周净流入后小幅回撤),往往意味着中长期布局。而如果是脉冲式爆发,反而要警惕短期炒作。现在的CPO概念里,这两种情况同时存在——这才是最值得玩味的。
另外,哪怕再看后后市,当前操作中以下3个要点仍需要注意:
在这个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市场里,普通投资者想要不吃亏,要么付出远超常人的努力钻研数据,要么找到靠谱的量化工具当"望远镜"。别等到像当年外资抄底重组股那样,等季报出来才恍然大悟——那时候除了拍大腿,还能干什么?
好了,本篇就到这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谢谢点赞。
声明
以上相关信息是本人在网络收集,希望大家喜欢!
部分数据、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都是骗子。
下一篇:航行警告!南海部分海域有试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