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正是把预制菜放在台面上讨论的好时候。
经历数日的发酵,罗永浩与西贝的这场争议,已经从“有没有用预制菜”的自证和他证阶段,进入另一个大主题:如何推动预制菜透明化,以及预制菜的标准和大众认知差异等关乎“是什么”“怎么办”的行业问题。
9月12日,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在社交平台,对此发声:“任何事没有完美,感谢西贝、海底捞等品牌企业可以让我找到相对放心可口吃饭的地方。”巴奴毛肚火锅创始人杜中兵转载贾国龙专访文章;吉祥馄饨创始人张彪直言“信任西贝”;朱光玉火锅联合创始人李扬表示“平台公知都在对着餐饮人一步一步勒紧脖子上的钢丝绳”。[1]
很长一段时间内,预制菜成了《哈利·波特》中的“You-Know-Who”。
行业从业者都了解其标准化生产带来的便捷和安全,但困于各种担忧和害怕,鲜少有人大张旗鼓、立场明确地直接提及。
预制菜值得被认真看待。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25年中国预制菜行业全景图谱》显示,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2445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5165亿元,年均增速超20%,2024年市场规模有所回落,市场规模为5466亿元,同比增长5.83%。
对罗永浩与西贝本次争端谁的孰是孰非,我们不作过多讨论,但如能通过这次事件,将预制菜相关的未来发展、消费者的需求等问题在大众关注度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作理性探讨,那这场争议没有输家。
“溯源”预制菜
一开始,预制菜就不是一个针对C端用户的名词。
20世纪90年代,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店进入中国市场时,带来了净菜加工和配送工厂的模式。随后,国内净菜配送逐渐推广开来,并衍生出对肉禽、水产等原材料进一步加工的企业。[2]
为了节省餐饮门店后厨的食材准备时间,2012年前后,不少洗菜、净菜公司转型为拼配菜企业,预制菜的雏形在这一阶段出现。几年之后,这些拼配菜产品逐步完成了从“生”到“熟”,从“拼配”到“预制”再到“成品菜”的进化。[3]
2014年前后,随着外卖兴起,料理包市场快速发展,预制菜行业在B端进入放量期。
也是在这个期间(2000年~2014年),随着冷链、供应链发展,国内最早一批进入预制菜赛道的企业出现,绿进、味知香、安井食品、千味央厨、正大等企业从各个领域相继切入赛道。也因这些企业的出现,我国预制菜行业进入萌芽期,该阶段呈现出销售区域小、集中度低、规上企业少等特征。[4]
这个阶段,还没有“预制菜”这个概念。
2016年11月,农业部发布了一份名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文件。该文件中,首次提及了“预制菜”一词。
全面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整体水平。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特别是玉米深加工,去库存、促消费。培育主食加工产业集群,研制生产一批营养、安全、美味、健康、方便、实惠的传统面米、马铃薯及薯类、杂粮、预制菜肴等多元化主食产品。
主食加工业能力建设……在县级区域,发展2000个为县域居民生活配套的传统面米等谷物类主食加工生产线;在优势农产品产地,发展300个预制菜肴加工项目。
2017年2月7日,农业部当年的1号文件《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再次提及了“预制菜”一词。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优质原料基地和加工专用品种生产,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特别是玉米深加工,开发传统面米、马铃薯及薯类、杂粮、预制菜肴等多元化主食产品和药食同源的功能食品。
此时,对“预制菜”发展和定位,主要还集中在农产品和主食产品加工方向。
2021年5月26日,农业农村部发布了一份名为《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文件。这份文件中再次提到了“预制菜”,与前两次不同的是,这次与“搭建体系化物流网络”密切相关。
搭建体系化物流网络……创新发展农商直供、预制菜肴、餐饮外卖、冷链配送、自营门店、商超专柜、团餐服务、在线销售、场景销售等业态,开发推广“原料基地+中央厨房+物流配送”、“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等模式。
这是预制菜的第一次跨越式发展。
2020年前后,因C端需求量的高增,预制菜逐渐走进C端市场。企查查数据显示,2020年~2021年,预制菜赛道出现了一阵融资高峰期,且以面向C端的预制菜品牌为主,如珍味小梅园在2020年-2021年期间,两年拿下了4轮融资。[1]也是在这个阶段,味知香、千味央厨等企业也在该阶段先后于A股上市。
这一期间,不少餐饮企业也借此推出预制年夜饭,并以此将预制菜肴作为预包装常规食品在其他渠道出售,如杏花楼、眉州东坡、聚春园、西安饮食、豫园股份等在内的多家老字号也在这一阶段进入预制菜行业。此外,关于预制菜的企业,也逐步增多。企查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预制菜相关企业新增1.23万家,同比增长0.20%,达近十年注册量峰值。
10年,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筛选”
水大鱼大,水浑鱼杂。
井喷式高速增长,必然会带来不少乱象。自2021年起,预制菜屡次卷入舆论风波。安全性、卫生标准、防腐剂使用、长期冷冻对营养的影响等问题,频频成为争议焦点。2023年“315”曾曝光部分企业使用“槽头肉”生产梅菜扣肉,其中安徽厨先生食品有限公司就是例子——该公司注册于2021年,据工商年报显示,2021年、2022年均无人参保。
也因此,本该代表着便捷、卫生、安全的预制菜,初入大众视野就争议不断。
2022年6月,中国烹饪协会团体标准《预制菜》在经历立项、意见征求等阶段后正式发布。该标准中对预制菜进行了明确定义:“以一种或多种农产品为主要原料,运用标准化流水作业,经预加工(如分切、搅拌、腌制、滚揉、成型、调味等)和/或预烹调(如炒、炸、烤、煮、蒸等)制成,并进行预包装的成品或半成品菜肴。”并将预制菜分为即食/即热预制菜、即烹预制菜和预制净菜三类。[5]
这一标准的发布,应对的便是高关注度下的良莠不齐、指标模糊等问题。
2024年3月18日,市场监管总局、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通知中,进一步明确了预制菜的定义:
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不包括主食类食品,如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盖浇饭、馒头、糕点、肉夹馍、面包、汉堡、三明治、披萨等。
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不包括主食类食品,这些关键点进一步清晰。这意味着,行业长期沿用的“即食、即配”部分被排除在预制菜定义之外。
行业内,预制菜通常被分为四类,即食(如八宝粥、即食罐头);即热(如速冻汤圆、自热火锅);即烹(须加热烹饪的半成品菜肴);即配(如免洗免切的净菜)。
图片来源:FBIF整理
这一划定被称为行业“分水岭”——既划清了“预制菜”的边界(终结“万物皆可预制”的概念混淆),又以禁用防腐剂、强化监管等举措,加速行业洗牌,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6]
据艾媒咨询数据:2024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增长率从2023年的33.8%降至27.3%,企业注册增长率更是从2023年的683.8%骤降到2024年的147.8%。增速放缓的背后,是低质企业的加速出清与合规企业的提质扩容——行业正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筛选”。
据FBIF不完全统计,目前,上市公司中,涵盖或已经在发展预制菜相关业务的企业可以分为四大类,分别是上游从农牧水产业务向下游预制菜延伸的企业,从冷冻食品扩充预制菜品牌的企业,从餐饮类切入预制菜企业以及专业预制菜企业。
图片来源:FBIF整理
前三类企业大多在2014年前后预制菜市场,面向B端市场推出料理包;2020年前后,预制菜在C端市场机会爆发之时,他们或是成立子公司,建立子品牌推出面向C端的预制菜产品。如国联水产在2015年就开始布局预制菜,2019年起其年报中就已经提及了各式海鲜水产菜品,如麻辣小龙虾意面产品、调理海鲈鱼产品。
从产品来看,不论是专业预制菜企业还是其他赛道入局的企业,大都以认知度高、地方特色菜系为主推出产品,如小酥肉、鲍鱼饭等。
预制菜与中央厨房的边界
“预制菜范围如何理解?”
2024年3月,在《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答记者问这一环节中,有记者提出了这个疑问。[7]
给出的解释,进一步明确了预制菜的“食品”属性。
预制菜应当具备和符合规模化、标准化、洁净化、规范化食品生产加工特点和要求,更好发挥食品工业化优势作用。
考虑到连锁餐饮企业广泛应用中央厨房模式,其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应当符合餐饮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仅经清洗、去皮、分切等简单加工未经烹制的净菜类食品,属于食用农产品,不属于预制菜。
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盖浇饭、馒头、糕点、肉夹馍、面包、汉堡、三明治、披萨等主食类产品不属于预制菜。
不经加热或者熟制就可食用的即食食品,以及可直接食用的蔬菜(水果)沙拉等凉拌菜也不属于预制菜。
今年3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孙宝国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预制菜本身不是一个新生事物。大家熟悉的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等,这些国际化的连锁企业,它们的菜肴,包括主食,无一例外全都是预制的,并且是工业化预制的。这都是中国的食品工厂帮它们做的,它们没有自己的中央厨房。”[8]
9月12日,江苏省餐饮行业协会会长于学荣接受采访时表示,预制菜制作标准较高,连锁餐饮企业广泛应用中央厨房模式,目前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不经加热或者熟制就可食用的即食食品,以及可直接食用的蔬菜(水果)沙拉等凉拌菜,也不属于预制菜范畴。[9]
中央厨房和预制菜的产品种类,也确实有着众多交叉点,如肉制品、水产及其制品、蛋及其制品、果蔬类制品。
图片来源:华创证券《中央厨房深度报告:规模化餐饮必然出路》
中央厨房的生产覆盖面极其广泛,并不局限于餐饮环节常说的半成品菜,其产品体系几乎囊括整个食品工业的主要门类。
这种高度集约化的生产模式,使中央厨房不仅能满足餐饮企业在原料、半成品上的统一供给,还能支撑从饮料、调味料到成品菜肴的全链条供应,从而实现出品的标准化、规模化和高效化。
西贝贾国龙,或因是行业从业人士,所以对上述的标准、范围和定义十分清晰。他的认知中,预制菜与中央厨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以,在罗永浩吐槽“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贾国龙才会对着媒体喊出:“按国家规定,我们没有一道是预制菜,而且100%不是预制。”
某种程度上,预制菜这个B端和产业的概念,与C端大众的理解,不太同频。最朴素的直观理解,预制菜,不就是“预制”的菜。据澎湃新闻报道:一位接近罗永浩的人士向记者表示,“在大家看来,中央厨房、食品工厂出来的菜都是预制菜”。[10]
今年1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已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制菜》列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立项计划。[11]9月13日,“第一财经”报道称,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届时,预制菜“身份”将有统一说法,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也将首次纳入强制信息披露范畴。[12]
走向C端,需要创新,需要品牌,需要好产品
这场争执中,老乡鸡成了模范生。
12日晚间,罗永浩在抖音、B站、微博等平台开启直播,对近日与餐饮品牌西贝的争议作出回应。直播间蓝底白字写着“不反对预制菜,推动预制菜透明化”等字样。直播中,罗永浩提及:老乡鸡也是一家著名的餐饮连锁店,老乡鸡店里会注明现做的就是现做的,预制的就是预制的。
确实,老乡鸡将消费者的迟疑,用自己的方法,变成了选择。门店内,老乡鸡也用不同颜色的圆点,划分菜品的加工等级。绿色为餐厅现做,黄色是半预制,红色是复热预制,从而降低消费者辨认预制菜的门槛。
图片来源:老乡鸡
2024年4月,老乡鸡发布《老乡鸡菜品溯源报告》,其中指出,老乡鸡的餐厅正餐菜品119个,其中“餐厅现做”84个,占比70.6%(生鲜现做30个、生切现做29个、生调现做25个);“半预制”33个,占比27.7%;“复热预制”2个,占比1.7%。同时,老乡鸡还对这几个分类给出了具体的定义。[13]
这份菜品溯源报告中,老乡鸡将餐厅现做细化为生鲜现做和生调现做,将半预制细化为央厨半预制和外采半预制,将复热预制品标红,每一类都明确了流程后,又具体到了产品名。
中央厨房或/和预制菜指向的规模化、标准化,是现如今“内卷”的连锁餐饮企业的必然出路,而原本泾渭分明的食品和餐饮,正在加速融合。
以预制菜行业产业链来看,我国已拥有完备的产业链:上游主要为食品包装加工制造企业、食品原料来源、食品初加工企业;中游为预制菜加工企业,以净菜、半成品菜的生产加工为主,可以分为自产自销的预制菜企业和委托代工生产预制菜的企业,常以冷链物流配送至下游;下游则通过经销、电商、便利店、专卖店、农贸市场等多元渠道触达市场,面向的消费群体既有连锁餐饮、团餐、乡厨等B端客户,也包括普通消费者。
图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产品技术侧来看,目前,预制菜通过冷冻、冷藏等贮存条件和包装、杀菌后处理等工艺,已无使用防腐剂的必要性。如,通过低温冷藏阻止预制菜中的微生物生长和繁殖,延长储存期限;通过液氮速冻以极低的温度和超短的冻结时间实现了“极速锁鲜”;通过气调、真空等包装保鲜技术等等。[14]
借助供应链优势,解决成本、内卷问题;借助产品技术创新,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借助流程体系的透明化,解决消费者的担忧和困扰。
库润数据《2024年预制菜市场趋势洞察报告》显示,2024年相比2022年,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接受度已有所提升,消费者对预制菜比较满意的方面,包括价格便宜、节省成本(33.5%),方便快捷、节省时间(81%)等。[15]根据《2023年中国预制菜产业白皮书》数据,预制菜在餐饮端的消费占比最大,约为64%,零售端消费占比约为36%。
因为C端的真实需求,预制菜还有更多空间。
如日本作为冷冻食品、预制菜重要市场,已经历多轮转变。在日冷、味之素等龙头企业的推动下,日本预制菜的品类不断扩充,到1991年,日本预制菜品类数目从1973年的365个增长到2192个。在此基础上,日本预制菜在操作和烹饪便捷性上也不断提升。
比如味之素1972年推出水饺后,不断进行产品升级,其煎饺产品目前可以实现不需加水、加油即可实现烹饪。2024年1月,味之素推出了“一盘式冷冻食品”送货上门服务Aete,初期提供20种SKU,今年7月,Aete上线了两款新品,一款是西式的,以夏威夷特色料理“Loco Moco”为灵感,另外一款是日式的,主食是猪肉盖饭。又如大阪王将,售卖“一盘式冷冻食品”时想突出“锅气”,于是在今年3月上市的两款新品,研发团队借鉴了餐饮门店的经验,在自有工厂新设了生产线,加入了用大中式炒锅炒制配菜的工序。[16]
原先预制菜用面向B端的效率和成本的叙事,并不适用C端。
用一款款好产品,一个个优质品牌,替换“预制菜”这个高行业属性的词。就好像提起薯片,下意识出现的某个品牌,或某个口味,甚至某款印象深刻的包装;提起无糖茶,也能马上想起哪几款经典产品或具体的口感,涩不涩,回甘如何,色泽怎么样等等。
预制菜需要“明厨亮灶”,也需要更多的“口齿留香”。
参考来源:
[1]贾国龙硬刚罗永浩后24小时:行业人一边倒声援西贝,2025年9月,餐饮老板内参
[2]刘子依,预制菜变身“潜力股”,DATE数据
[3]干掉厨师?风口上的预制菜是否被高估了?2021年10月,红餐网
[4]《新规重构行业标准,再看市场格局演化》,华鑫证券
[5]中国烹饪协会团体标准《预制菜》正式发布,2022年6月,中国日报
[6]2025年中国预制菜企业百强榜发布:广东领跑行业大变革,预制菜进入“规范+创新”新周期!2025年7月,艾媒咨询
[7]市场监管总局相关司局负责人就《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答记者问,2024年3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8]王晓玲,两会声音|院士孙宝国再谈预制菜:做不好是人的问题,不是菜的问题,2025年3月,冷冻食品
[9]任红娟,国家市监总局正推进预制菜标准体系建设,目前中央厨房不纳入预制菜范围,2025年9月,现代快报全媒体
[10]范佳来,独家丨没有一道预制菜?接近罗永浩人士:在大家眼中,中央厨房、食品工厂出来的都是预制菜,2025年9月,澎湃新闻
[11]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正在完善预制菜标准体系,2025年1月,法治日报
[12]餐厅预制菜需要明示!国标草案已过审即将公开征求意见|独家,2025年9月,第一财经
[13]《老乡鸡菜品溯源报告》,2024年4月,老乡鸡
[14]禁用防腐剂的预制菜是如何保鲜的?2025年8月,食安江苏
[15]2024年预制菜市场趋势洞察报告,2024年05月,库润数据
[16]橙子,盒饭也有“冷冻版”?6分钟搞定一餐,味之素、永旺盯上130亿日元的“冷冻盒饭”市场,2025年7月,FBIF食品饮料创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FBIF食品饮料创新 (ID:FoodInnovation),作者:FBIF,编辑:Pan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