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持续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历史文化街区活化、社区治理升级
巧手绘新城 共建“幸福家”
三县洲大桥旁,高楼鳞次栉比。
周末的傍晚,鼓楼区洪山镇凤湖社区的凉亭里,刚刚吃完晚饭的居民们聚集在一起闲聊。“现在虽然年龄大了,但是小区里的生活设施也提升了。长者食堂、四点钟学校、健康小屋……不用天天出门买菜,也不操心带孙子,感觉人更精神了。”居民陈建华笑着对记者说。
这样的变化,正在福州多个老旧小区上演。近年来,福州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历史文化街区活化、社区治理升级,让城市有记忆更有活力,实现了从“忧居”到“安居”,再到“宜居”的华丽转身。
西二环路边的上海西棚改安置房——望熙雅筑。
老房有喜:
组建“15分钟响应圈”
12日傍晚,鼓楼区凤舞家园的业主翟瑞下班回到小区,将充电枪插入自己新购置的新能源车,开始充电。“小区进行了电网改造,让我们用电更便利。”翟瑞说。
凤舞家园建成年限较久,小区配电站房运行十多年,存在设备老化等问题。为解决小区用电难题,供电公司更换了配电站房老旧低压柜,同时进行双电源改造。改造完成后,小区供电可靠性大幅提升。
市容保洁、垃圾分类、市政维护、物业管理等碎片服务被打包,福州组建“15分钟响应圈”,让居民求助有回音。
走进台江区福澳花园,道路整洁,停车有序,改造后的小花园焕发勃勃生机。
为孤寡独居老人吃饭提供便利的长者食堂、为儿童打造的“梦想空间”读书吧、为居民提供安全充电服务的智能停车场……在经过改造的苍霞新城,满足不同年龄段居民需求的“5分钟便民生活圈”,已经基本成型。
在福州军门社区,从人脸识别门禁系统、智能垃圾分类箱到智能鼠类检测仪,经过环境综合整治和老旧小区改造,这里已变身全省首个智慧社区。
鼓楼区凤湖社区利用住宅楼架空层,建设集长者食堂·学堂、健康小屋、四点钟学校等功能于一体的乐享邻里中心,打造全市首个“一刻钟幸福圈”。
这一切都源于福州进行的老旧小区改造。作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城市,2000年至今,福州累计实施老旧小区改造2534个、4600万平方米,惠及群众52万户。改造后的小区,不仅散步、停车的地方更多了,面貌更新了,安全也更有保障。“小改变”持续推动民生“大改善”。
福州市还在全省率先开展国有土地上的房屋由居民自行出资改造的实践,开启“自拆自建”的全新尝试。老业主们“自己掏腰包,自己当甲方”,拆除危房建新家;“旧得不能再旧”的老房子,变成面貌一新的电梯房。据悉,《福州市城市危险住房改造管理办法》实施以来,全市已有4处国有土地上的房屋通过业主自行出资建设,走上了焕新之路。
苍霞新城鸟瞰。
旧屋区改造:
25年惠及120万居民
漫步在苍霞新城,绿树成荫的步道上光影斑驳,三捷河水静静流淌,错落有致的楼房里传来居民的欢声笑语。很难想象,这个充满生机的小区,竟是已有20多年历史的拆迁安置小区。
“在福州,当拆迁安置户,真是蛮幸福的。”“老苍霞”唐庆旺说。如今,社区食堂、便民驿站、停车泊位等一应俱全,苍霞新城已蜕变为人居环境典范,先后获得2023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住建部全国老旧小区改造联系点等荣誉。
苍霞新城的蝶变,在某种程度上带动了福州连片旧屋区改造。红星排尾旧屋区曾是典型的“脏、乱、差”城中村,有3600栋老房子。如今,这里道路宽阔,高楼鳞次栉比,呈现一派生气勃勃的新城气象。西二环路边,来往行人看到上海西棚改安置房——望熙雅筑,再对比原来低矮破旧的小楼,无不感慨拆迁户的居住条件也“坐上了高速电梯”。
“2000年至今,城区累计实施连片旧屋区改造项目835个,拆除各类旧房8370万平方米,惠及群众41万户、逾120万人。”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从红星排尾地块、南公园周边、三叉街、郭宅、洋下、浦下再到如今的上海西、新店东、黄山等,一大批连片旧屋区告别旧貌,唱响“住有所居”新曲。
尤其是,面对回迁安置难题,福州在全国首创安置型商品房模式,用市场化的魔力,带来施工效率、回迁速度与居住品质的多重跃升。2017年实施以来,累计公开出让安置型商品房项目119个,建设安置型商品房10.2万套、788.05万平方米。
人流涌动的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
有机更新:
古厝重焕生机
厅堂外,白墙黛瓦、飞檐翘角、繁花交织;厅堂里,游客听闽剧、品茗茶。位于三坊七巷宫巷26号的沈葆桢故居,作为三坊七巷年代最为久远、历史文化价值最高的古厝之一,如今已修缮完成并对外开放。
文化遗产既要精心呵护“保下来”,也要融合创新“活起来”。2022年出台的《福州市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管理办法》,让三坊七巷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迈上新高度,为文旅融合发展打造新标杆。近几年,三坊七巷依托古厝资源,先后引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海上丝绸之路展览馆等。福建民俗博物馆更是常态化举办非遗展演活动。
在三坊七巷的示范引领下,上下杭、梁厝等历史文化街区纷纷打响知名度。每个周末、假期都上演游人如织的热闹场景,让文化遗产焕发新光彩。在烟台山历史风貌区,94栋古厝经过修缮,融入现代装修设计理念,文化、文创类商业业态占比约42%,2024年接待游客超1850万人次。在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修旧还旧”的原则让街区重焕生机。这里还聚焦“闽商”“会馆”文化,打造国潮工匠品牌。
福州的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大拆大建,而是在“现代化山水城市理念下有机更新”总体目标下,用“福式美学”的绣花功夫细心勾勒。
目前,全市累计完成沈葆桢故居等文物建筑修缮及活化利用69处,实施古厝保护利用项目441个。17个特色历史文化街区自2021年开街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超3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0亿元。
今后,福州的老旧街区还将进一步改造升级。根据福建省《推进“好房子”建设行动方案》,福州将与厦门、漳州、泉州先行先试,打造一批老旧住房更新改造试点样板。其中,福州将探索老旧住房以旧换新、原拆原建、模块化技术快速更新改造等方式,支持居民自主更新改造老旧住宅,共建“幸福家”。宜居城市的“福州样本”正加速绘就。
福州正持续不断地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循着长者食堂的饭香,听着四点钟学校的笑声,那句“把好事办好”的承诺,正在久久为功的为民实践中,化作陪伴在市民身边的幸福日常。(记者 江海/文 陈暖/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