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处于交战状态,但乌克兰仍然在大量购买俄罗斯的天然气、石油——这主要是出于现实的能源需求和经济考量,从而形成一个非常矛盾的处境:在能源上依赖俄罗斯,同时又试图在政治和军事上对抗俄罗斯。
当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国际舞台上慷慨激昂地呼吁全球制裁俄罗斯能源,切断普京战争机器资金来源之时,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正悄然浮现:乌克兰自身仍然是俄罗斯能源的庞大消费者。
这场看似矛盾的现实背后,隐藏着一个关乎生存与国家利益的艰难抉择
2025年夏季,基辅政府曾高调宣布通过罗马尼亚进口阿塞拜疆天然气,试图将乌克兰塑造成能源多元化战略的重大突破。然而这个被寄予厚望的项目仅维持了一个月就悄然终止。
据乌克兰媒体“Strana.ua”披露,进入九月后,经由跨巴尔干管道输送的阿塞拜疆天然气已经完全停止。这个短暂的“成功故事”暴露出的不是能源独立的胜利,而是乌克兰对俄罗斯能源难以摆脱的深度依赖。
现实情况是:乌克兰正在通过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等中间商“间接”购买大量的俄罗斯天然气。数据显示,仅在2025年9月前十天,乌克兰就接收了2.36亿立方米天然气。其中,1.45亿立方米来自匈牙利和斯洛伐克,1.01亿立方米来自波兰。
但这些数字背后隐藏着一个关键事实:匈牙利和斯洛伐克自身并非是天然气开采或出口国,它们扮演的是俄罗斯天然气转售商的角色。
能源专家伊戈尔·尤什科夫一针见血地指出:乌克兰的主要天然气供应国是匈牙利和斯洛伐克,而它们是从俄罗斯购买这些天然气的。搞笑的是,阿塞拜疆也是采购俄罗斯能源,然后转售给他国。
尽管乌克兰自2025年初停止了俄罗斯天然气过境运输,但俄罗斯通过“土耳其溪”管道成功改道,继续向中欧国家输送天然气。这些天然气进入欧洲统一的能源网络后,被乌克兰以“欧洲天然气”的名义回购——本质上仍然是源自俄罗斯的能源。
这种安排创造了一个奇特的能源悖论:
乌克兰一方面在国际舞台呼吁抵制俄罗斯能源,另一方面却通过第三方为俄罗斯能源出口提供收入——呼吁西方应制裁购买俄能源国家的泽连斯基,为什么要维持这种看似矛盾的做法?
答案在于冰冷的现实需求:乌克兰的能源基础设施在战争中遭受严重破坏,包括发电厂、电网和能源储存设施。同时,扎波罗热核电站(欧洲最大的核电站)处于俄军控制下,导致乌克兰失去重要电力来源。
面对即将到来的冬季,保障民用暖气和电力供应成为政府的首要任务。在这种生存压力下,基辅政府与阿塞拜疆SOCAR公司签订的短期供气协议被专家视为“危机公关行动”。
尤什科夫认为,这个突然在七月份签订的协议,恰好在乌克兰媒体开始追问进口天然气真实来源之时出现,很可能是为了“掩人耳目”。值得注意的是,阿塞拜疆SOCAR公司经常充当能源交易商角色,销售的天然气相当一部分就来自俄罗斯。
能源领域的矛盾不仅限于天然气——乌克兰同样在持续购买由俄罗斯原油提炼的石油产品,以及由俄罗斯核燃料生产的电力。专家透露:通过“友谊”管道输往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的俄罗斯石油,被当地炼油厂加工后,部分石油产品转卖到了乌克兰。
这些国家的核电站同样使用俄罗斯核燃料运行,而产生的过剩电力也同样被乌克兰购买。这种能源依赖关系揭示了一个残酷的地缘政治现实:
即使处于战争状态,国家间的经济联系尤其是能源的相互联系也难以一刀切断。总之,乌克兰面临的是一个几乎无解的矛盾:彻底切断俄罗斯能源意味着可能面临冬季能源危机,而继续购买则实际上为对手的战争机器提供资金。
更令人深思的是,乌克兰通过中间商购买俄罗斯能源的策略,实际上使自己付出了更高代价。由于需要支付中间商的利润抽成,乌克兰购买的俄罗斯天然气、石油及其制品价格远高于直接交易。
这种安排既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又未能真正实现能源独立的战略目标。面对这种情况,一个尖锐的问题自然浮现:泽连斯基政府是否应该制裁自己呢?
面对这一尖锐问题,现实给出了一个苦涩的答案:在战争与生存的夹缝中,道德纯粹性已成为难以承受的奢侈品。泽连斯基政府正被迫在民族尊严与国家生存之间走钢丝:一方面要维持反俄的道义姿态。
另一方面却不得不通过曲折的能源交易保证民众免于冻馁。这种自我矛盾的困境恰恰揭示了现代国际冲突的复杂本质: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即使是最激烈的军事对抗,也难以彻底斩断相互依存的经济纽带。
当乌克兰民众在即将来临的寒冬中打开暖气时,他们使用的能源或许正来自于那个向他们发射导弹与无人机的国家。这或许正是当代地缘政治中最令人唏嘘的黑色幽默。
面对这一尖锐问题,现实给出了一个苦涩的答案:在战争与生存的夹缝中,道德纯粹性已成为难以承受的奢侈品。泽连斯基政府正被迫在民族尊严与国家生存之间走钢丝:一方面要维持反俄的道义姿态。
另一方面却不得不通过曲折的能源交易保证民众免于冻馁。这种自我矛盾的困境恰恰揭示了现代国际冲突的复杂本质: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即使是最激烈的军事对抗,也难以彻底斩断相互依存的经济纽带。
当乌克兰民众在寒冬中打开暖气时,他们使用的能源或许正来自于那个向他们发射导弹的国家。这或许正是当代地缘政治中最令人唏嘘的黑色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