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红餐网 (ID:hongcan18),作者:红餐编辑部,原文标题:《42页长信回应、公开13道菜制作流程!餐饮人力挺西贝》
西贝与网红罗永浩的“预制菜之争”,仍在持续发酵中。
9月12日下午,“西贝官方发布”公众号发布了长达42页的“致顾客的一封信”,再一次明确表态——罗永浩在微博中对西贝的指责不实。西贝还将罗永浩点的13道菜品的制作流程进行详细展示,并称开放后厨参观,以及陆续开放原产地、央厨工厂、草原牧场、奶食工厂、莜面工厂等西贝产地源头参观。
事实上,这次事件矛头指向的“预制菜”,这几年不仅让消费者“闻之色变”,也让餐饮企业“如履薄冰”。
01、争议背后,到底什么是预制菜?
首先,争议的核心之一在于“预制菜”的定义。显然,餐饮业内与消费端对预制菜的理解是不同频的,甚至形成了强烈的冲突。
在消费端,大众普遍认为“只要不是在餐厅后厨现场将食材变成端上餐桌的菜品”,就被视为“预制”。
而且由于种种因素,预制菜又通常与“科技与狠活”“低质廉价”“添加剂过量”等负面评价相挂钩。
但在餐饮端,乃至食品领域,预制菜的定义要更明确,范围也更“窄”。
去年3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指出,预制菜是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仅经清洗、去皮、分切等简单加工未经烹制的净菜类食品,属于食用农产品,不属于预制菜。同时也不包括主食类食品,如速冻米面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盖浇饭、馒头、糕点、肉夹馍、面包、汉堡、三明治、披萨等。
也就是说,预制菜就是消费者可以复热即食的预包装菜肴。
《通知》明确表示,连锁餐企通过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供自己门店使用,也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针对消费者普遍关注餐饮环节预制菜使用情况,《通知》也强调,要求餐饮商家公示预制菜使用情况,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硬气”回应,显然也是基于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定。贾国龙表示,西贝的中央厨房预加工,配送到门店的是原料,例如羊排切割成标准形状等。预制和预制菜是两回事,预制是提前加工、预加工。预制菜是成品,是将熟食加工好冷冻,再拆包装后加热直接食用。
西贝最新发布的13道菜品制作过程中也能看出,里面涉及到土豆、韭菜、黄瓜等蔬菜食材都是净菜,制作、使用日期都是当天。而牛羊肉、鱼等荤类食材,多是中央厨房提前处理好的冷鲜食材,仍需送至门店后完成相应烹饪,并非复热即食的成品。
对应上述《通知》的相关规定,西贝确实不属于“预制菜”。
换句话说,在这场争论中,餐企依据国家规定,合法合规;但消费者对于“想在餐厅吃一顿现做中餐“的朴素情感,以及认为餐厅通过“预制”削减成本却未能反映在价格上的不满,也合情合理。
双方的争议,本质上不在同一个频道上,这便是矛盾的根源。
△图片来源:西贝官方发布账号截图
我们再回到舆论的中心点“预制菜”本身,可以说,这几年,但凡哪个餐饮品牌、哪家餐厅和“预制菜”沾边,势必会掀起一场舆论风波。
比如“魏家凉皮食材都是预制”“6000元一桌的婚宴里七成是预制菜”“预制菜进校园”等话题屡上热搜,提升公众食品安全意识的同时,这种信任危机也让餐饮企业“如履薄冰”。
舆论对预制菜的“口诛笔伐”背后,餐饮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现实压力和生存危机。
这也是此次争议事件中,不少餐饮老板力挺西贝的原因。有餐饮人坦言,当前行业普遍不景气,企业经营本本就面临多重压力,罗永浩这种高调负面评价,会给同行带来影响。
像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就直言,做一个不错的企业、企业家和团队付出的心血太不容易了!可建议、可以理解、可以促使企业改进完善,但不能让企业家灰了心!
事实上,连锁餐企行业广泛使用的食材预加工、中央厨房等模式,只是现代餐饮加工的一个必要环节,不是“偷工减料”,也并非“科技与狠活”。
对于要走规模化、连锁化的企业来说,通过中央厨房来实现更加“标准”“稳定”的出品,甚至可以说是必然选择。
当然,眼下也有不少餐厅将“现做现卖”“新鲜现制”作为卖点,这也意味着,一定程度上需要牺牲效率,承担更多的成本——比如,聘请更多厨师;当日未用完的食材只能丢弃,推高运营损耗;而出餐速度过慢,还可能流失部分顾客。
02、预制菜产业仍在洗牌,企业普遍承压
过去几年,预制菜产业经历了野蛮生长。从养殖企业、食品企业,再到餐饮企业……市场上玩家众多,行业发展热火朝天。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预制菜加工企业已超过7万家,产值已突破5000亿元。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行业乱象:比如3.15晚会曾曝光的梅菜扣肉预制菜使用劣质槽头肉作为原料;也有企业被指出,使用大量防腐剂和其它添加剂,以此达到让预制菜保质期更长的目的,但这些产品对人体健康存在潜在风险。
考虑到预制菜在我国的消费市场一直以B端为主,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餐厅使用“预制菜”的信任危机。
随着去年初《通知》的发布,预制菜行业也进入了大洗牌阶段,身处其中的企业也在经历深度调整,普遍业绩承压、利润缩水。
例如,“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的业绩从23年便开始显现颓势。2023年,味知香全年总营收接近零增长,净利润下跌5.42%;2024年,味知香营收净利双降,其中核心产品——半成品菜收入同比下降15.82%。
今年以来,味知香的业绩继续承压,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微增4.7%,但归母净利润大幅减少24.46%。资本市场的信心也受到影响:截至9月12日,味知香的市值从上市初期的41.08亿元下滑至37.48亿元。
另一家代表企业安井食品虽未出现营收负增长,但对预制菜的投入力度也在减小。安井食品自2018年起开始布局预制菜,并将其作为第二增长曲线重点打造。近两年,安井食品将发展策略调整为速冻调制食品、速冻面米制品和速冻菜肴制品“三路并进”。
此外,惠发食品、益客食品等一批预制菜相关企业也面临类似压力,或收入下滑,或利润暴跌。
不过,当前预制菜行业的艰难处境,本质上是对前期非理性增长的调整与回归,并不意味着赛道失去前景。红餐大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预制菜(半成品菜)市场规模已超5500亿元。
未来,预制菜或许仍会是餐桌上的选项之一。现在最迫切的就是安全和信息透明问题,而这又和监管、标准密切相关,需要企业自觉,更需要有关部门强化监管,细化各项安全标准以及相关规范。
预制菜并不会消失,但想要真正得到市场认可,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号外!号外!
《中国餐饮发展报告2025》火热发售中!
《中国餐饮发展报告2025》以10大章节、40余个深度小节的立体架构,全景覆盖中式正餐、小吃快餐、火锅、现制饮品等核心赛道及特色业态,从上游供应链新动态到下游品牌经营策略,深度剖析全产业链发展特性与未来趋势,是餐饮决策者必看的“红宝书”。现在扫码,立即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