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星海情报局 (ID:junwu2333),作者:星海老局
这几年,出差住酒店的标准真的变了。
以前看重牌子和星级,现在更关注有没有洗衣房、床好不好睡、离地铁近不近。全季、亚朵这样的中高端连锁,也是在这样的需求下悄悄火了起来。
它们的走红背后,其实藏着酒店行业正在变化的信号。
预算收紧,全季飞升
“以前出差,只要自己添上一两百,就能用折扣价住进五星级酒店;现在出差,只能选全季和亚朵了。”
小程一毕业就入职了北京某大厂,已经在职场摸爬滚打了五年。今年,他明显感觉到,公司的差旅标准开始缩水了。
刚入职时,公司的差旅标准基本能覆盖五星级酒店的费用,机票的报销标准也比较宽松。公务出差累积的航班里程、酒店积分等,还能兑换机场和酒店的VIP服务。那时候,他甚至觉得出差是一种福利,宁愿自掏腰包补齐差价,也要体验一把高星酒店的服务。
但从今年起,公司的住宿标准悄悄降低了,五星级酒店是住不起了,全季、亚朵等酒店成为了出差时的默认选项。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无痛住进五星级酒店,是大厂打工人的“隐藏福利”之一。
2013年前后,各种互联网大厂飞速崛起。为了吸引人才,提升员工体验,大厂们不仅在福利上卷得飞起,员工的差旅标准也跟着水涨船高,甚至一度对标金融、央企等行业。这批高端商旅人士,曾经一度撑起了五星级酒店三成以上的客源。
以小程所在的大厂为例,即使经过调整,一线城市差旅标准仍在700元/晚左右,非一线也有400元,足够覆盖出差当地的中高端酒店。更别说,大厂们往往和高星酒店谈好了“内部价”,员工可以以远低于官网定价的价格,入住高星酒店。
但,时代变了。
2023年起,降本增效几乎成了所有企业的默认KPI,差旅预算自然首当其冲。
携程商旅统计数据显示,87%的受调者均受到了差旅成本管控的影响。如今,很多公司的差旅住宿标准已经压缩到:一线城市500元封顶,其他城市控制在300-400元之间。
今年3月,字节就曾公开通报过一起“住宿超标”的事件。50多名员工在没有工作安排的周末,预定了远超公司标准的奢华酒店,还滥用混合支付政策,让公司承担了70%的费用。最终,字节对于这些员工予以警告,并要求退赔公司支付金额。
字节背后,阿里、网易等大厂也纷纷要求员工降低出差频次、减少非必要出差、压缩出差天数等。种种迹象都在表明,在住酒店这件事上,一种更理性的消费选择正在回归。
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季、亚朵们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华住集团公开财报显示,2025年一季度,集团旗下酒店营业额同比增长14.3%,总收入同比增长2.2%,净利润8.94%,实现了收入和盈利的双增长。
作为华住集团的旗下品牌,全季的表现尤为亮眼。它通过轻资产模式和加盟管理方式,迅速扩张,几乎覆盖全国主要城市。
亚朵也与全季的定位相似。两者都不以奢华取胜,但凭借稳定、舒适、省心的服务体验,恰到好处地拿捏打工人。选择它们,不一定有惊喜,但也很少会翻车。
不是五星住不起,是全季更有性价比
如果代入出差的打工人视角,会发现,酒店真的不需要太“豪”。
五星级酒店当然好,无论是房间标配的浴缸、宽敞的行政走廊、品类丰富的自助早餐,还是一应俱全的泳池、健身房、SPA,都仪式感拉满,让人一进门就有种高大上的感觉。
但问题是,忙着出差的打工人,真的有时间用得上这些吗?
拿老局去深圳出差的经历来说。出差前两天,老局住在喜来登酒店,结果赶上突降暴雨后,身上的衣服全淋湿了。本想预约酒店的干洗服务,却被告知,最多只能免费干洗一件,多出部分需要加收一笔不菲的服务费。
后来实在没办法,后两天换到了附近的亚朵。标配的洗衣房和烘干机,让我很快换上了干爽的衬衫和裤子。那一刻,老局意识到,对出差酒店来说,再高级的装修和设计,都比不上服务的方便和省心。
全季、亚朵们在功能设计上,也几乎每一处都照顾到了差旅人士的真实需求。
比如每间房都配备沙发和小桌子,灯光柔和,但亮度足够,很适合临时办公。对于需要处理PPT、整理报告的打工人来说,这意味着宽敞合适的工作空间,比五星酒店的园林景观、花园阳台要实用太多。
还有另一处让人放心的细节。全季的新门店,通常会在房间里放上6-8瓶矿泉水。对于出差的人来说,这简直是隐形刚需。很多人都不敢用酒店的开水壶,只敢喝矿泉水,而这个贴心举动,正好解决了很多人住宿时的用水需求。
亚朵在床品上的细节也经常被人称道。
我的朋友小林有点颈椎问题,他第一次住时亚朵时就发现,床头准备了一高一矮两种枕头。他试了试高的那个,觉得不软不硬,支撑力强,对他的颈椎病很友好。
我查了下发现,亚朵的枕头分两种,一种是中枕,一种是高枕。高枕特别适合喜欢侧睡,或肩颈容易酸痛的人。小林离开酒店后,又在官方商城亚朵星球下单,买了同款,把这种体验带回了家。
更让人安心的,是它们的选址和定价。
中高端连锁酒店大多数选址在商圈附近、写字楼或者地铁站附近,通常步行十分钟就能到繁华地段。对出差的打工人来说,无论是开会、坐地铁还是赶火车,都非常方便,大部分情况下都不需要跨城打车。
相比之下,一些高星酒店为了“闹中取静”,特意开在城郊绿地或景区附近,远离市中心和地铁站,结果外卖送不到、打车要等半天。
性价比这方面也让人放心。2024年,全国酒店平均房价同比下降9.7%,而全季凭借轻资产运营,在其中脱颖而出,一线城市房价控制在400–500元之间,二线城市稳定在300–400元,正好贴合多数公司压缩预算后的差旅标准。
所以说,出差人选全季,不是住不起五星,而是越来越明白,什么是必要的舒适,什么是可以舍弃的溢价。
全季、亚朵们的成功,正是顺应了这种新的选择逻辑。
标准失衡,信任流失
但是话又说回来,品牌越是走红,就越容易暴露短板。眼下,摆在中高端连锁酒店的问题已经很明显:扩张太快,服务体验开始不稳定了。
在社交媒体上,吐槽入住全季、亚朵等酒店后“踩雷”的帖子不在少数,集中在设施老化、清洁不到位等问题上。今年6月,还有网友入住杭州某家亚朵酒店后,发现枕套上居然出现了当地医院的logo,顿时引发了消费者对亚朵卫生管理标准的集体质疑。
尽管挂着同一个酒店招牌,但不同门店的体验可能天差地别。有的门店干净舒服,服务贴心,有的门店却像“套壳”的快捷酒店,硬件设施、服务质量都差了一大截。
问题出在哪?最核心的症结,就出在这类酒店的加盟模式上。
像是全季,目前在全国的门店已经超过9000家,扩张速度惊人。这背后,是轻资产的扩张的思路,由品牌输出标准,门店由加盟商负责投资和运营。
这套机制的好处是扩张快、成本低,但坏处也很明显:加盟商水平参差不齐,门店标准化缺乏监管,直接影响了住客体验。
老局自己就踩过一次坑。几年前在郑州出差,我选了一家评分还不错的全季。网上的照片倒是看起来干净整洁,结果一进门就翻车了。洗手台还有上个住客残留的头发,淋浴喷头滴水,床单有点潮,而反映问题时,前台也始终爱答不理。
这和我之前住过的全季,简直不像是同一个品牌。那种“出差住全季,至少不会踩雷”的安心感,在这家门店彻底崩塌了。
其实,不只是全季。近些年来,中国中高端连锁酒店普遍进入扩张期,许多品牌都走的是加盟路线。亚朵的加盟比例已经超过了98%,首旅旗下的特许加盟门店占比更是高达99.1%。
加盟本身并不是问题,但是,当品牌靠加盟模式狂飙之后,终将面临一个挑战:如何守住标准化这条底线?
对于全季来说,它依托于母公司华住集团强大的会员体系和数字化管理系统。华住会已有超2.7亿会员,超过80%的订单来自自有渠道,这种平台化优势,能更好地对加盟商进行统一调度和监督。
但即使如此,问题也屡见不鲜,在下沉市场体现得更明显。全季虽然有华住背书,但由于门店体量大、下沉更深,老门店的改造跟不上,新旧差异拉得更大,体验自然也就断层了。
社交媒体上,一些网友也反映,全季的新门店往往会有更完善的设施,更严格的清洁标准,而老门店常常装修老化、服务松散。
标准化是连锁品牌的根本。一旦顾客因为个别门店的“踩雷”经历,长此以往,住客对品牌的信任度注定会降低。
而这不仅关乎品牌口碑和复购率,更关乎未来能不能走出国门、争夺国际市场。毕竟,如果连国内都做不到体验一致,又凭什么让全世界相信“中国酒店”的品质呢?
中国酒店,距离国际化还有多远
全季、亚朵们在国内市场发展迅猛,甚至有人说,连五星级酒店都被它们“卷疯了”。但真要放眼全球,就会发现,这些本土中高端连锁酒店,离真正的国际巨头,还有不小的距离。
在过去几年,不少中国酒店都已迈出了出海的第一步,但大多数是雷声大,雨点小。
早在2015年,锦江之星就收购了法国卢浮酒店集团,一度在全球客房数排名中位居前列。但这么多年过去,这张“国际牌”却始终没能打响,无论是国外知名度,还是海外市场的整合成果,都不尽如人意。
亚朵也曾在日本东京开出直营门店,试图输出“东方生活方式”。但因为选址、宣传不理想,声量并不大,目前扩张也非常谨慎。如家在2017年试水印尼,最终也因为文化差异、本地化困难,几年后悄悄退场。
为什么中国酒店始终没能产生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连锁品牌呢?
归根到底,中国酒店“走得快”,但远远谈不上“走得远”。
轻资产扩张模式的确让全季、亚朵们在国内杀出一条血路,也拿下了一大批中产人士和商旅人群。但到了海外市场,光靠"性价比"是远远不够的,标准化管理、文化理解力、品牌认知度,全都变成了绕不过去的门槛。
与此同时,眼下国内市场也并不轻松。
根据《2025中国酒店集团及品牌发展报告》,过去三年间,全国酒店数量增速明显,尤其是中高端酒店扎堆上马,市场已经远远供过于求。不少城市的入住率回落,连锁酒店之间开始陷入低价竞争,利润空间自然被压缩得越来越薄。
这种压力已经开始蔓延。财报显示,2025年一季度,亚朵的平均每间可售客房收入同比下滑7.3%,日均房价下降2.8%,入住率也同步下跌。首旅、华住等也出现了核心指标全面下滑的情况。
也就是说,中高端连锁酒店表面上看是如火如荼、百花齐放,实际上已经进入了精细化管理的深水区,继续盲目扩张,只会加剧内耗。
在内外压力下,中国酒店的行业趋势也正在发生新的转变。五星级酒店的“神话”,正在崩塌。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五星级酒店意味着标准化、高品质,是不少城市的门面。它在中国酒店行业发展初期的确起到了示范作用。但近几年,这套体系越来越显得僵化。
比如五星酒店必须配浴缸、必须配备泳池、必须带中餐厅,这些硬性标准,如今看来大部分不合时宜,消费者反而还要承受因此产生的溢价。
从2020年到2024年第三季度,全国五星级酒店的数量从850家锐减到736家。不少老牌酒店主动摘星,为的就是甩掉过时的评价标准,轻装上阵。
与此同时,消费者选择酒店的逻辑也在改变。大家早已不在乎酒店有几颗星,而是留意平台上“舒适型”、“经济型”的酒店分类,以及“智能送餐”“有洗衣房”“离地铁近”等细节标签。
对于中高端连锁品牌来说,这恰恰就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当“星级”不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谁能提供稳定、贴心、标准化的体验,谁就有机会在用户心中占据一席之地。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中高端连锁酒店未必没有机会。但要想真正走进全球市场,拼的绝不是一时的声量,而是每一位住客实打实的入住体验。
结语
全季、亚朵们这些年在国内越做越大,拼的就是服务和体验。但这条路能不能走得更远,还得看能不能将高质量的服务体验贯彻到最后。
现在的用户越来越务实,选酒店不再单纯参考星级,而是更在乎住起来舒不舒服,服务靠不靠谱。
对中高端连锁酒店们而言,别急着拼规模、搞扩张,把每位顾客的入住体验做到最好,才有可能真正被记住。真正的长期主义,不在于品牌宣传,而在于能不能让消费者在入住之后,再继续选择住第二次、第三次。
这,才是中国酒店真正该走的路。
参考资料
1.2013-2024年商旅管理市场白皮书,携程商旅研究院
2.中国文旅企业和酒店品牌出海需求和挑战,迈点研究院
3.2025年一季度酒店集团财务分析报告,迈点研究院
4.年轻人涌入亚朵们,五星酒店打骨折甩卖,时代财经
5.400元一个的枕头,拯救了亚朵,财经天下Weekly
6.老旧的五星酒店,正在被消费者抛弃,旅界
7.追随中产,中国酒店走向海外,虎嗅
上一篇:零售的天,变了
下一篇:王兴兴想让机器人干更多活